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二十):中国通号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永达汽车

作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16年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16年新签订单494.8亿元

一、中国通号 (03969.HK)

董事长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董浩董事会向各位股东与社会各界对本公司一直以来的关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实施“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强化管理、提质增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的平稳起步和良好开局。

公司经营业绩再创新高。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额人民币494.8亿元,同比增长30.8%;营业收入人民币294亿元,同比增长22.8%;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30.5亿元,同比增长22.1%;资产总额503亿元,同比增长19.8%,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公司2016年首次获得国资委2015年度及2013-2015年任期绩效考核“双A”殊荣。优良的业绩也使公司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和青睐,我们先后获得了香港“金紫荆”之“最佳科技创新上市公司”及《中国融资》之“最佳上市公司”大奖。

公司市场营销再结硕果。我们积极推动区域经营战略,在国内外设立多个区域经营中心,更加贴近客户,初步实现营销网络全覆盖。我们成功中标京沈、武九、杭黄、淮萧等高铁重点项目,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中标西安、沈阳、武汉、厦门等多个城市的地铁信号系统项目,地铁自主CBTC系统在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八号线和重庆地铁五号线的基础上,再次获得西安地铁机场线;在新兴业务领域,我们在贵州铜仁市签订首个智慧城市订单,密切跟踪多个智慧城市项目;电务综合运行维护系统成功在武广线推广使用;在海外市场领域,我们成功签订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铁路和地铁项目的大额订单,海外项目承揽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核心科技实力持续提升。我们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个;承担国家标准6项,铁道行业标准100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奖项19项。我们积极参与国家“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运装备关键技术-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装备与运维系统研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新兴业务领域,我们开展了高速列车车地宽带传输技术等多项系统产品研发,完成低地板有轨电车样车设计与研制;在海外业务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无线闭塞中心(RBC)设备获得了欧盟TSI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个通过欧盟TSI认证的主流铁路信号产品,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质量安全持续向好。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持续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了杜绝铁路交通一般B类及以上事故,无一般C类事故,有力保障了在轨设备的运营安全。我们编制了“十三五”质量安全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安全生产协议和质量保证协议,加强质量安全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对关键产品的质量安全管控,有力保障了系统设备安全可靠性。

展望未来,中国已经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建设计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骨干网运营里程将超过3万公里,还将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成投运线路将超过3000公里。现代有轨电车由于节能环保、造价低受到二、三线城市的青睐,超过40座城市已经有了实际行动,规划里程超过3900公里。海外市场方便,“一带一路”建设处于较好时机,广阔的海外市场容量和利好的国家战略推动,将为我们进军海外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带来新的机遇。此外,围绕智慧城市,“科技+交通”概念为主的智能交通行业未来有望吸引巨量资金,智能楼宇、社区信息化、智慧医疗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这些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市场商机。

我们坚信,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将继续立足核心优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用持续健康的经营业绩服务社会、回报股东、造福员工!

公司介绍

业绩情况

作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16年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16年新签订单494.8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铁路领域增长8.1%;地铁领域增长14.7%;海外增长143.9%。新签订单保持强劲的增长速度。在手订单比较充裕,2016年公司正在执行的订单为538亿元。营业收入人民币294亿元,同比增长22.8%,税前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21.4%,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增长42%。

中长期发展战略

致力于打造以围绕轨道交通控制技术为特色的综合性跨国产业集团,支撑和引领中国轨道交通的新型和自动控制产业技术进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有以下6个方面:1、秉承技术领先、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2、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积极拓展新的尖端制造领域;3、拓展新型业务,实现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化共同发展;4、积极发展国际业务,大力拓展海外市场;5、发展工程承包和资本运作能力,实现业务全面、系统性发展;6、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构筑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运营情况

国内市场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铁路市场收入167.7亿元,同比增长6.7%;城轨市场59.2亿元,同比增长50.7%;海外市场7.2亿元,同比增长38.3%;以投资为主的市政工程总承包及相关业务57.7亿元,同比增长67.7%。铁路、城轨传统业务占比接近80%;新兴业务占比约20%。

按传统划分,设计集成收入7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5.9%,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38.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使设计集成板块业务量增加;(2)本集团充分利用“三位一体”优势,加大经营力度,进一步扩大了设计集成承揽项目市场份额;(3)本集团积极开展精益管理控成本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设备制造业务稳重有升,收入增长3.5%至71.4亿元,毛利率为37.4%,较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使设备制造板块业务量增加;(2)本集团通过积极开展成本对标,提升成本管控水平,积极优化和改善销售结构,强有力推进设备物资集中采购,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确保了收入和效益稳步增长。系统交付业务收入增长12.4%至83.6亿元,毛利率为11.5%,较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在实施服务过程中严格落实责任成本,加大项目成本管控力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与控制,企业效益保持了良好态势。工程承包业务收入增长67.7%至57.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根据“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在深耕细作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的路网工程等市政工程的建设,使得工程总承包业务板块收入及利润实现了较快增长。公司业务分布比较合理,2016年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工程总承包和其他业务的占比分别为26.9%、24.3%、28.4%、19.6%和0.8%,与2015年同期相比基本一致。2016年按照国资委稳增长增效率的要求,中国通号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产业调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设计集成板块占比增长2.6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全球最大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方案供应商的地位。

财务表现

收入294.0亿元,增长22.8%;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35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整体毛利率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达到25.3%;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22.1%;剔除非经常性收益后,增长40%以上。资产规模也得到了提升,总资产由420亿元增长为503亿元,同比增长19.8%,归属本公司权益所有人的净资产由188.4亿元变成216.7亿元,同比增长14.9%。公司资产负债率轻微上升,从53.9%提升到54.9%,增长1个百分点;公司借款总额为11.5亿元,增加6.8个亿,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获得了进出口银行5亿元的政策性优惠贷款,利率约2.6%。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为29.4亿元,较上年增加1.8亿元,主要原因是:(1)集团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增长,使我们的税前利润增加(2)公司销售业务量增加,以及持续加大清理贸易应收款项及存货的资金占用,增加了经营现金流入。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净流入为4.2亿元,去年净流出30亿元,主要原因在于部分2016年三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到期收回所致;融资活动使用的现金流量净流出为6.4亿元,去年为净流入57.0亿元,主要是2015年收到了上市募集的资金。16年公司的资本开支为人民币9.26亿元,主要包括物业、厂房及设备8.19亿元,预付土地租赁款0.89亿元以及其他无形资产0.18亿元。

问答环节

Q1:城轨新订单金额增速没有收入增速高,城轨的收入是否会放缓?

A1:不会放缓,城轨的空间一直在增长,今年的放量水平应该在3000-4000亿以上。地铁建设通过近20年的探索,有30-40个城市陆续启动做这方面的工作,一线城市加快开始。京津冀一体化后,有2000公里要完成。订单额增速和政府招标进度有关。

Q2:能不能按终端市场分块介绍一下毛利率情况?

A2:铁路30%左右,地铁20%左右,海外也是30%左右,工程承包12%左右。

Q3:铁路板块去年的新签合同里面多少是更新和运维需求,有多少是新建需求?更新需求不断在增加,会达到多大比例?

A3: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新增合同,更新需求增加都比较快。16年新签合同里,更新需求达到了40%,16年收入里,更新需求占30%。 

Q4:工程总承包增长较快,占比达到十几个点,承包业务毛利率不高,和主业相关性也不大,以后会减少吗?工程总承包会拉动控制系统销售吗?

A4:总承包虽然毛利率比较低,但有利于技术和产品输出,会拉动核心产品销售。公司会力求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

Q5:在手订单比较多,能不能按业务拆分一下?这些项目的周期是多长?

A5:铁路地铁占60%左右,市政工程占40%。各个项目周期不一样,铁路地铁这块一般来说当年订单会有50%左右转换为收入。

Q6:16年海外订单增速很高,17年能否保持?

A6:目前海外订单还比较小,基数比较小,所以增速比较快。一带一路肯定对公司形成促进作用。海外业务未来希望占比能够达到三分之一。 

Q7:今年的分红率29%,比原来的15%要高很多,公司未来的股息政策?

A7:公司的业绩比较好,投资人也期待多分红,所以公司提高了分功率。如果公司的业绩能稳步增长,派息率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比例。国家也鼓励提高分红率,回报投资者。

Q8: 运维需求带来的收入增长比较快,是计入三大核心业务的那个板块?未来是否会计入设备制造板块里面?

A8:16年铁路新建需求不高,很多同行都陷入了负增长。但铁路运维的需求是逐渐增加的,正是有运维的需求,所以我们设备制造板块维持了正增长。

二、华电国际电力股份(01071.HK)

基本情况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商之一,业务遍布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煤电、气电、水电、风电、光电、煤炭等。2016年公司投产236万千瓦,截至年末,公司控股装机容量4800万千瓦,总股本98亿,其中中国华电集团持有45.34亿A股和8.586万H股,合计持有公司46.8%股权,其他大股东分别持有36.6%和16.5%股权。

公司资产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安徽、浙江、河北、广东、天津等沿海沿江省以及宁夏、四川、山西等内陆省区,按区域分布来看,截至年末,公司在山东控股装机容量1670万千瓦,占比34%,宁夏、湖北各占11%,四川占9%,安徽、浙江各占8%,河南、河北各占5%,重庆、广东、山西各占2%,内蒙古、天津各占1%。截至年底,公司控股燃煤机组3800万千瓦,燃气机组4400万千瓦,风电295万千瓦,水电195万千瓦,生物智能发电2.5万千瓦,太阳能15.4万千瓦,燃煤机组中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超过一半。

业务回顾

2016年公司业绩一般,除了资产正常增长,财务费用下降以外,利润下滑较大,主要原因是煤价上涨、利用小时数相对下降、环保等政策约束较大,使经营费用上升。公司迎难而上,全面实现营业额628亿,归属股东净利润31.28亿,每股盈利0.317元,公司董事会建议2016年派发股息0.136元。截至16年末,公司总资产2630亿,净资产583.7亿元,资产负债率72.6%,同比略有升高。

2016年完成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6%;燃煤机组利用小时数4623小时,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8小时;电价380.13元/兆瓦时,同比下降42.98元/兆瓦时,主要由于15年4月和16年1月国家两次下调了燃煤机组的电价,以及国家电力改革加大了市场竞争。公司煤矿276个工作日,受去产能政策影响,煤炭价格出现异常反弹,单价499.16元/吨,同比增长9.83%,燃煤机组发电成本为153.58元/兆瓦时,同比增长9.02%。同时公司 持续加大节能管理,燃煤成本301.34克/千瓦时,同比下降2克/千瓦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价上涨对成本的影响。

未来展望

2017年预计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3%,基建等发电装机1.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6000万千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预计有所下降,电力基准改革将在全国继续推进,预计电价折扣有所降低。煤炭方面,2017年国家将继续推行去产能政策,但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将继续存在,煤炭价格从高处跌落是大的概率事件。

公司2017年资本开支计划总额150亿,其中电源基建投资约占64%,节能环保项目26%,煤炭及其他项目约占10%。电源投资96亿元,煤机46亿元,气电26亿元,水电10亿元,风电和光电占20亿元。

公司项目储备方面,在建项目930万千瓦,已核对待开工项目696万千瓦,项目储备充足,将根据 国家和地方政策,掌控建设速度和投产节奏。

发电量方面,预计1000-1500万千瓦时,基本与去年持平。煤价方面,预计出现高位回落,市场供大于求,现在看来去年11月份煤价达最高峰,12月和今年年初回落,3月有些抬头。总体煤炭市场保持产能50多个亿,每年需求约39个亿,去年国内产34个亿,进口5亿,较前年有所下降。电价方面,市场化电量不会大幅跌价,去年市场化电量30%,今年预测在30-35%之间,电价竞争趋于规范、理性,1-2月份电价下降3分5,全年降低不会低于去年。公司将大大压缩成本,维护费、材料费降低10%,技术改造费用响应环保要求,降低10%。

预计公司将会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积极分红,每年分配现金股息总额占公司年度可分配利润比例在40%。

问答环节

Q:1)今年对煤价单位燃烧成本上升幅度的指引?2)降低费用10%是2017年的目标还是几年的目标?

A:1)去年单位燃料成本163.9亿,今年受去年年底煤炭价格影响,从12月底,包括17年第一季度,尽管煤价连续4周上涨,涨了19块钱,这周开始下跌。公司1、2月份的燃料成本还是逐月下降,2017年无论从中国的煤炭产能,还是煤炭消费的总量,都不支撑当期的高煤价。当限制的调控消除后,产能将很快变成产量,公司对燃煤成本下降有信心。

2)降费不是权益之计,是长期的管理目标。今年在去年基础上降低10%。

Q:1)公司在17年前2个月发电机组利用小时和去年同比相比的情况?2)其他发电公司增发A股,管理集团整体安排?

A:1)全国2月份用电量增长幅度较大,反应了国家经济回暖,公司1-2月份利用小时数和全国有差异,主要原因与区域有关,公司的装机很大部分在中部、山东、湖北等地,1-2月份增长较快的在云南、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增长超过15%,拉高了全国的利用小时数和增长幅度;部分区域如湖北、安徽的发电小时数还有所下降。

2)集团母公司优良的一线资产会交给华电国际,上市资产2100亿,集团7000亿。现在华电集团提出了证券管理目标,在2020年达到70%,现在50%。集团有4000万煤电装机,2000万水电。现在集团战略方向没有变,装机要关注项目情况,包括土地、法律问题、经营业绩情况。

Q:1)公司17年发电量持平,考虑到煤电小时下降多少?2)公司融资成本16年和17年的展望?3)五部委在调查火电时考虑煤电联动,在年初还是年底实施?

A:1)17年利用小时数,总体和去年持平,去年利用小时数是下降的,因为有新装机270多万,其中煤机190多万,光电、风电70万,煤机在年底投成,下降另一方面由区域分布造成。

2)2016年公司综合融资成本4.6亿,较15年下降0.8%;2017年实行稳健增信的货币政策,一系列信号说明可能比2016年资金成本有一点上升,反映到公司,市场发债成本高,去年公司在银行间发了280亿,综合成本3.1%,现在提升至4%。一方面控制好资金存量,做预算时还想再降财务成本0.08%。

3)国家具体采取什么措施不了解,3月份刚刚调查,现在在汇总情况阶段。 

Q:1)详细讲述山东、湖北的电力供需情况的展望?接受外来电的比例?2)对风电发展的规划?

A:1)山东的火电装机占公司1/3,发电小时数在全国情况较好,去年全国火电发电小时数4100多小时,公司发电4600多小时,山东5100多小时。今年山东有两条特高压输送,一个是内蒙的,一个是陕北的。山东的用电小时数会有所回落,但幅度不会大,估计公司下降100多小时,山东也下降100小时可能性较大。

2)华电集团的华电复兴,其核心是做新能源,华电国际也做新能源,但内部分工,是在14个区域做一些风、光电,目标一个是配合装机结构,一个是国家配额要求。去年公司风电和光伏的效益不错,超13%,会继续坚持发展风电和光伏。和华电复兴不存在互相竞争的问题。 

Q:1)单位燃烧成本的下降是趋势性么?17年平均成本怎样?2)盈亏平衡点现在煤价算成原煤会是多少?和近两月运行情况差距多少?3)派息一般40%以上,脆弱的情况下会有什么考虑?

A:1)单位燃烧成本下降是有趋势的,下降多少无法预测,去年燃料成本四季度才上涨,今年有信心回到去年平均水平。

2)在当前的情况下,火电企业有一定幅度的亏损,只有煤价下降能止损。现在燃煤机组亏损的面在30-40%。

3)派息方面,公司决定按照40%来,现在公司未分配利润还有70多亿,具体到年底根据效益情况,再作出决定。

三、永达汽车 (03669.HK)

年度概况

截至16年底,拥有271个网点,开业255家,其中由甲方授权147家,另外108家是自建 网点。公司重点覆盖包括宝马、奥迪、保时捷等豪华级品牌,选择性投资大众、福特、丰田等中高端品牌,完成低中高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布局新能源品牌,包括荣威、北汽、江淮等。

2016年公司全年营收437.39亿,同比增长21.2%,归属本公司净利润8.51亿,同比增长62.3%。公司在营收及毛利构成方面初步完成转型升级,全年新车销售的毛利仍在增长的情况下,新车销售毛利占比持续下降,从2015年的27.8%下降至25%左右,同时看到售后服务的毛利贡献不断提升,已突破55%,金融保险代理收入的毛利从2015年的12.5%提升至15.8%。

公司主营业务方面,巩固新车销售、售后、二手车产业链,同时布局汽车金融、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汽车租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贸易等。渠道建设方面,在2016年进一步完善平台类(天猫、阿里、京东)、垂直类(易车)、生活类(美团、大众点评)等系统充分合作,依靠自己的客户俱乐部平台和官方数字营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2016年公司实现新建成开业包括阿斯顿马丁、宾利等10家网点,同时上半年收购江苏宝尊集团,并网下属18家网点,同步获得宝马、保时捷等13个品牌的官方授权。公司立足华东,往中西部拓展,在巩固厂房授权4S级网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营网点的建设,其中豪华品牌占70%以上。按照公司对网络发展的定义,分2年以内、3-5年、5年以上三个大类,持续推进健康合理的比例。

业绩回顾

2016年主营业务的新车销售规模14.73万台,同比增长26.5%,收入突破373亿,同比增长19.4%,过去几年毛利急速下滑,对公司整体表现有一定影响,2016年以来毛利有回升趋势,对业务结构和利润空间有较大帮助。同时注重库存管控,库存平均周转天数从2015年的47天降低到36天左右。对新车业务的提升:首先不断扩大规模,其次关注提升盈利,包括进一步加强本地零售、提升延伸业务的渗透率、围绕综合毛利的提升,公司依靠多元化管理的优势,精细化管理品牌政策。成本方面,管控超期库存,基本实现0的目标。销售渠道方面,注重学习欧美成熟市场的零售,包括租赁、集团性用户采购等模式。 

售后服务业务接近55亿收入,同比增长31.7%,毛利24.9亿,同比提升32.2%,毛利率维持在45-46%的合理水平。每年维持30%左右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注重精细化售后服务,业务结构在业内较好,将保持这个增长态势;同时加强售后客户的维系,通过自建的网上预约平台,实现售后业务饱和门店和填补和新开店的提升;在零配件成本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手车业务方面,代理销量2.54万辆,同比提升41%,收入1.3亿,同比提升42%,是未来重点战略业务,基于B2C做终端零售,做品牌认证体系。公司和租赁公司合作,每年几千上万台汽车的回购丰富了二手车的车源获取;加强4S店新车置换比例,以每年5-10%的增长幅度从终端消费者手上获取。渠道建设方面加强互联网的合作,形成线上线下合作的销售模式,初步形成连锁品牌,每年全国范围内开立网点。在旧车长期管理方面业内领先。

金融业务方面,渗透率从36.8%提升至52.2%,金融保险代理服务收入7.12亿,同比提升64.7%,金融业务毛利占综合毛利的比例由15.2%提升至17.9%。整个金融产业贯彻产融结合的想法,充分挖掘消费者需求,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产品。风控体系上,组建信贷工厂,完全实现包括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的自动化审批流程。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代理业务,包括金融代理服务收入和保险代理服务收入,金融代理服务收入4.23个亿,同比增长76%,保险代理服务收入2.89亿,同比增长超过50%;一个是自营金融业务,包括融资租赁和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净利润突破5000万,同比增长超过15%,信息资产规模方面,突破22亿,同比增长53.1%,小额贷款获得稀少的经营牌照,全年投放资产3.28个亿,到年底 实现盈亏平衡。 

汽车经营租赁业务方面,收入 3.64亿,同比增长超过10%,车辆规模接近2700台车,一方面巩固核心长租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商务会晤的包租,推出车管家业务,开展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去年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立永达租赁分公司,外省市租赁用车比例突破15%。

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家政策支持,销量突破50万台,大部分是纯电动汽车。

互联网电商方面,一方面和外部平台合作,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同时对内提升运营效率。线上平台的流量总量显著提升超过10%,线上业务的成交转化率也提升10%,推出完全线上服务的平台,不到半年会员突破10万,活跃度达到50%以上。

财务表现

2016年总收入437亿,同比增长21.2%;综合毛利45亿,同比增长30.8%;综合毛利率稳步提升,从9.56%提升至10.31%;未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净利润突破9亿,同比增长60%,扣除后的净利润 8.51亿,同比增长62.3%,利润增长可持续。

新车销售收入273亿,同比增长19.4%;售后服务产值54.46亿,同比增长31.7%;金融保险代理服务7.12亿,同比增长65%。售后市场的各项业务收入占比近一步提升,售后服务占比12.5%。新车业务毛利率保持稳定,达到3.1%;在售后市场业务推动下,综合毛利由4.38%提升至4.91%,售后服务毛利率保持在46%,新车毛利率贡献占到26%,售后服务毛利贡献超过55%,代理金融和自营金融毛利贡献达到18%。2016年存货周转天数从15年46天的水平降低到40天左右,净资产回报率达18.5%。

发展策略

2016年汽车市场显著回升,受益于国家的消费政策,和经销商策略的调整。汽车消费结构升级,豪华车市场规模突破200万台,同比增长16.3%,高于整体汽车增速;互联网电商泡沫消退,消费者回归以4S为主体的传统渠道;长期趋势方面,公司认为中国城镇化、车辆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持续存在,汽车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趋势,新能源、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中国零售服务市场在经历收购整合的阶段,集中度在提升,未来10年内会以4S店为主流销售服务模式,强大经销商集团会脱颖而出。公司聚焦于豪华品牌等空白区域,兼并收购会关注协同、互补等优势,渠道仍会发挥重要作用,将持续进行网络布局。认可强势品牌在强势周期内的机会,比如预计宝马17-18年会开启强势的产品新周期,共计40余款新车型推出,目标树立豪华车标杆,将为公司带来极大机遇,宝马对经销商的支持显示诚意,帮助提升业务,降低成本。

传统业务外,重点关注后市场业务。二手车业务是全渠道、B2C、零售连锁的模式,除了本身盈利,还能带来更多后市场机会,前台有自营连锁店等,中后台有二手车报价系统、认证系统、内部库存管理系统等,成为未来持续标准化输出的良好基础。

金融代理业务的发展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代理业务,通过产品创新、思路转变,持续提升渗透率,建立一些战略合作还取得资源,有较大提升空间;自营这一块主要是融资租赁和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充分利用渠道优势发展产品,是欧美市场业务一个主要模式,小贷围绕汽车消费场景的产业链,有极大的成长空间,未来金融将作为一个独立板块。

独立售后模式关注社区连锁服务和区域中心,会给现有4S店带来资源共享的机会。

进口业务除了整车作为利润的补充,公司在尝试大排量小批量的进口车总代理业务。零配件业务主要来降低配件相应成本。

汽车租赁以长租为主,发展会务、旅游等高毛利短租业务,积极参与网约车服务。新能源和车联网持续关注。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视。在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之间,持续和大型互联网平台,包括电商平台、保险金融、租赁平台、出行平台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各行业巨头间深度合作,发现未来发展的机遇 。

问答环节

Q:1)2017年有什么核心的利润增长点?2)售后服务为何不提升?车易修的毛利率?3)融资租赁的毛利一般,在坏账控制下,如何平衡规模?

A:1)中国市场保持持续增长、豪华车高于平均增速、消费结构升级、代理品牌车型越来越多都是外部趋势,对公司增长动力会有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从公司区域品牌的代理来说,也是利好,区域已华东为主,消费刚性明显,未来公司认为,消费结构升级和代理品牌里宝马为主的产品周期开启,都是正面的因素。外部竞争来说,大型经销商集团的话语权、定价能力都有相对优势。内部来说,汽车销售服务通过精细化管理、产能改造去提升;二手车、金融服务等有潜力的业务通过共享渠道等协同快速培养。

2017年收入至少不低于30%增长,来源方面,新车业务20-25%,总数目标18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宝马的强势导入,奥迪和捷豹路虎2016年处于低谷,2017年或有提升机会,其他中高端品牌也非常强势;售后服务至少25%的收入增长,源于老店产能主动改造,和新店规模快速提升;二手车规划至少40%的销量增长,达到35000台;金融上50亿的生息资产,利润翻番。

2)综合毛利率设定增长11%左右,新车提升2%达到3.3%,整体毛利增长13亿左右,费用增至6.6%,销售管理费降低0.3%。同时适当规模地以豪华品牌为主进行兼并收购。

整个4S店售后毛利率在40-50%属正常水平,主要是配件加价率和工时收入,没有太多持续增长空间。车易修毛利率在40-45%之间,公司更多不是关注售后毛利率的提升,而是售后整体毛利规模的提升。

3)从2014年做融资租赁开始,自营业务投放超过50亿,存在不良的是260万左右,不良率远低于市场水平。2014年到2016年三年集团金融渗透率分别为26%、36%、52%,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客户对金融的认知和销售团队对金融的认知都需要培育。中国做汽车金融并没有完善的风控的模型,公司希望建立自己独特的模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跑量,已经花了2年时间不断纠偏。市场定位上,汽车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正在由商业银行变为厂房金融,50%以上的汽车金融投放由厂房金融产生,它背靠生产厂商,在厂方贴息的情况下,公司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近两年公司调整金融的战略方向,17年提出以租代售和分期产品 两翼齐飞的策略,助力新车销售,也会源源不断产生二手车,同时刺激80、90后的月季消费。将独立发展金融板块,全年整个金融规模会在50亿以上的投放,净利润会超过1亿。

Q:1)2016年生息资产增长非常快,2017年生息资产和利润或翻倍, 为何2016年利润增长较慢?成熟的毛利率是多少?

2)金融服务渗透率达50%,更高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下半年佣金收入增长快,和费改有一定关系,17年还有影响么?

3)今后几年宝马对经销商的支持?

A:1)2016年生息资产达22个亿,利润水平并未增长,原因有二,一方面是15年年末做了一些出表业务,带来未来收益的提前实现,影响16年利润;融资租赁业务的利润不均匀分布,前期投放和当期收益不在均衡状态。毛利方面,息差在6.5%-7%,渠道佣金非常高,在成本当中扣除,真正的毛利在3%-4%,并非想象一样高,所以在前提更多的考虑收益和风险的均衡,代理业务不存在风险,佣金比例2.5%-3%。未来会在期限上做一些调整。

2)金融渗透率52%,未来有一定提升空间,但不会那么快,目前整个集团渗透率超过70%的门店占比10%。

费改对公司的影响确实存在,保单的充足度明显下降,上半年和下半年新车销售分别为160亿和183亿,对新保的贡献有一定提升;下半年抓了一些续保和转保的业务,贡献度提升;和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签订一些总对总协议;通过一些三年联保、保险分期等方式来增加产值,2017年还会持续通过非车保险的销售来增加保费收入,使保险毛利处于上升通道中。

3)从宝马目前的政策看,宝马对产品线非常有信心,投入非常大,拥有五条产品线。公司主要作为宝马的长期合作伙伴,16年已成为宝马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从支持的政策来看,作出了一些反馈,极大改善经销商的现金流,物流时间也给出了相应承诺,售后方面制定了较好的政策,帮助经销商保留客户。

Q:1)豪华车的趋势?低端豪华车大约的消费群体和增长潜力?2)电动车方面的布局?为何要和江淮等不被看好的厂商合作?

A:1)公司定位主要在豪华车细分市场,保持高度关注。去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速高于整个乘用车市场,在乘用车占比中偏低,不到10%,未来随着中产消费阶层的提升,90后隐形消费群的提升,豪华车市场有大的增长空间,至少5个百分点。细分来看,厂商在推动价格偏低的豪华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国外这种小车型销售一直不错,中国对豪华车的传统理念一直是较大、气派 、豪华,现在年轻消费群体更多会关注个性化、环保、品牌等要求,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看重这一细分市场,如宝马1系的占比降到7%,反过来对中高端品牌会有一定冲击,但毕竟客户群体不太一样,不是面对面的冲突。

2)公司认为电动车对产业会有颠覆性的变化趋势,在此将范围扩大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不会对整个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产生实质性变化,但终究会有。从公司定位来说,现在很多的业务模式,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传动、创新业务模式等,都要关注,但不是很成熟,就趋势来说慢慢形成红海,未来几年产业整合,会有新一轮竞争态势出现。公司切入点,比如北汽、江淮,未来在政策支持的方向下,一定是自主品牌强劲的发展态势。

Q:2017年第一季度情况?

A:从整体数据来看今年Q1没有去年Q4增长那么快,奥迪1月份同比下降35%,2月份同比下降13%,宝马2个月都同比上升超过15%,增长较快的包括捷豹、凯迪拉克,都有100%左右的增长。中高端的挑战会更多一些,受到去年提前消费的影响,公司认为会在二三季度弥补。集团新车销量和设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原因第一个是有一定比例品牌销量下降,比如奥迪还在如厂商的谈判中,预计一季度增长12%以上,收入应该不错,今年平均新车单价与去年相比明显提升,预测新车收入增长同比提高28%,豪华车贡献度高;售后市场稳健,预测一季度提升26%-28%;其他业务如金融、代理,预测一季度同比提升30%左右。基本按照设定的节奏推进。

Q:1)公司2017年并购的计划?2)公司杠杆较高,将来持续开展业务会有什么影响?

A:1)2017年预计新开店计划内20家,其中并不都是4S店,部分是现有网点共用部分。整个资本开支在5-6亿,从目前情况看,厂方对建店投入并不像前两年那么高。兼并收购方面会考虑,有几家中型商用车集团在谈。

2)公司除了2017年实现自营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时要做好风控,控制好资产负债率,2017年预计新增生息资产50亿,通过客户回款、ABS出表业务等措施控制资产负债率,预计到今年年底净增加生息资产15-20亿,加上利润,预计资产负债率和去年相差不多。

来源:广发证券海外研究

业绩会纪要系列相关链接: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一):龙源电力、中集安瑞科、新奥能源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二):昂纳科技、优源控股、雅居乐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三):IGG、金蝶国际软件、丘钛科技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四):中广核新能源、Samsonite(新秀丽)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五):舜宇光学科技、赛晶电力电子、中国华融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六):恒实矿业(01370.HK)、雅迪控股(01585.HK)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七):361°(01361.HK)、富力地产(02777.HK)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八):协合新能源、中广核电力、上海电气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九):彩生活、大唐新能源、盛京银行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中石化油服、四环医药、大唐发电、深圳高速公路股份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一):中国电信、通达集团、红星美凯龙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二):恒安国际、中国圣牧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三):吉利汽车、中国海外发展、中升控股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四):恒大健康、新天绿色能源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五):万洲国际、阜丰集团、金斯瑞生物科技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六):TCL多媒体、嘉华国际、天福、浩沙国际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七):腾讯控股、东阳光药、中国建筑国际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八):粤丰环保、重庆银行、中石化炼化工程、金风科技

港股业绩会纪要系列(十九):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