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为何迟迟不买账?

还在担心什么

近期以来,全球外围市场表现亮眼。中,纳斯达克从10月底飙升13%,标普500飙升10.7%。欧洲股市中,法国CAC40指数反弹6.6%,德国DAX指数反弹8.7%。

亚太市场中,日经225反弹近10%,刷新历史新高。韩国综合指数同样反弹了10%左右。

唯独中国股票市场,之前跌得足够深,但反弹力度远逊于海外市场。其中,上证指数反弹3.5%,创业板指反弹不足4%。

A股大盘表现一般,但结构分化尤为明显。其中,上证50反弹0.9%,沪深300反弹1.8%。然而,中证1000反弹了8.2%,万得小市值指数反弹13%。

A股股指要大幅上涨,需要以沪深300为首的白马成长股来推动。然而,市场风格依旧躲在小盘上,无法对市场形成很强的向上带动力。

大盘表现不佳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北向资金不断卖卖卖。自7月底至今,北向资金大幅流出超过1800亿元。11月以来,依旧流出了15.98亿元。这还是在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大幅回落、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背景下发生的。

当前,国内外积极因素共振,缘何外资就是不买账?


01


7月25日至今,北向资金减持金额靠前的行业有光伏、白酒、银行、锂电池,分别为199亿元、178.6亿元、120.9亿元、102.6亿元。

光伏板块中,减持靠前的公司有隆基绿能、晶盛机电、天合光能,分别为85亿元、17.99亿元、16.92亿元。

隆基绿能作为光伏最大龙头,现有市值较2021年高峰回撤超过80%。股价也回到了2020年3月水平,过去几倍的涨幅全部回吐。

本质上讲,光伏没有什么行业壁垒。前期下游需求爆发,上游产能不足,导致供需错配,以致于光伏产业链价格不断走高,行业整体演绎量价提升逻辑。但大幅扩产之后,产能过剩很快凸显出来,价格也呈雪崩之势。

去年11月,多晶硅现货价30.3万元/吨,创下历史最高。而截止今年11月22日,报价为6.7万元/吨,跌幅高达78%,回到2020年需求爆发之前的水平了。尘归尘,土归土,周期使然,相关核心上市公司也基本全部回吐过去2年数倍涨幅。

再看白酒。外资减持TOP3为五粮液、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金额分别为72.65亿元、58.65亿元、24.67亿元。

其实,这两年白酒业绩并没有出现集体扑街情况,龙头表现仍然相当稳健。股价回撤主要原因是出清估值泡沫。当然,业绩上,二三线酒企因为疫情和宏观经济疲软导致渠道库存积压,至今仍然没有疏通,以致于批发零售价格倒挂,业绩也承受了一些压力。

外资减持白酒,并不代表着不好看白酒。纵观外资过去数次大额减持A股,以白酒为首的食品饮料均是靠前的,因为该行业是持仓市值占比最大的。

银行板块中,减持TOP3为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分别为76.29亿元、30.89亿元、7.02亿元。

银行在让利实体等政策大背景下,净息差不断收窄,盈利能力其实是受到了伤害。招行是过去银行板块中的优秀成长龙头,但后来因为田惠宇被查,经营策略从过去极为看重零售到现在零售对公业务相对均衡,成长性也不如从前了。

锂电池板块中,减持靠前的有先导智能、赣锋锂业、亿纬锂能,分别为26.91亿元、13.41亿元、8.48亿元。

锂电池板块遭遇雪崩,跌幅超70%的非常普遍。逻辑与光伏有些类似。过去2年,新能源车需求爆发,带动锂盐价格飞涨。在去年11月,锂盐价格一度突破了60万元大关。而如今锂盐现货价格已经跌破14万元,跌幅高达76%以上。

2024年,锂盐供给过剩情况还会更加严重,锂盐价格跌破10万元大关的概率都是不小的。

反观北向资金加仓行业,排名靠前的有汽车、CRO、消费电子,金额分别为37亿元、26亿元、19.45亿元。其中,加仓药明康德47.4亿元,工业富联26.12亿元,比亚迪19.66亿元,长安汽车6.78亿元,江淮汽车4.66亿元。


02


10月底以来,全球股票市场均在反应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的逻辑,尤其是美股或日股表现相当亮眼,而A股市场表现远远落后于前者

显然,虽然A股已经跌得足够“低估”,但外资依然更愿意去选择更强势的市场去做配置。

这是因为,制约A股的因素相对来说远比海外市场要复杂得多。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预期。

今年以来,“预期转弱”的这个说法一直没有间断。因为现实还没有真正看到能打破它的强支撑

尽管我们到的各种政策指引已经足够多但这些政策更多在于刺激实体经济,而且效果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催化。

这就决定了A股的行情预期一直难走强,反过来又制约外资流入。

今年以来,A股是全球主流股市中表现垫底的。而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可能是场内一些大机构早已经做出大幅减仓A股决定,无论市场涨跌,每天几亿、几十亿这样持续卖出。这又会带动一些跟风资金去做出类似操作。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是市场仍在担心房地产市场,而这背后折射出也正是对于经济的一些担忧。

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非常重要,它是信用扩张的重要推手。房地产若不能企稳回升,宏观经济的复苏力度将大打折扣。

站在国内以及海外的视角,去理解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不一样的。前者天然对政府救市成功持有非常强的信心,而后者则可能很悲观,毕竟美国在2008年发生过地产硬着落的悲剧。

政治局会议之后,监管层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包括降低贷款利率、放开限售限购、认房不认贷等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前10月,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至-9.3%,10当月同比降幅继续小幅扩大至11.3%。另外,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1%,而8-9月分别为-23%、-15%。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3%,而8-9月分别为10%、23.9%。

11月以来,30城楼市成交再度超季节性走弱,其中三线城市拖累成交较为明显。

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还将面临不小考验。

首先,新开工面积增速还将承压,因为它滞后于100城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增速半年左右。今年7月至10月,100城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同比2022年同期大幅下滑33%。那么这也决定了2024年上半年新开工不会好。然而,新开工面积又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增速,制约地产回暖。

其次,地产竣工高峰期也即将过去。在前期“保交楼”政策下,今年竣工面积在年中出现了大幅正增长,其竣工融资对地产投资形成了一定支撑。当然,本轮竣工高增速,也源于2020-2021年商品房销售火爆(滞后2-3年)。

到了2024年,竣工增速也将下移,因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销售市场开始趋冷。这也会制约地产投资回暖。

简而言之,一方面,商品房成交受阻,迟迟没有像样复苏。另一方面,土拍市场寒意阵阵,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增速也将在明年上半年承压,地产开发投资或保持双位数负增长(不考虑城中村改造,国海证券预测为-13%)。

为此,监管层继续在地产的融资端、销售端等方面继续发力。

11月24日,深圳将二套房首付比例从普宅70%、非普宅80%统一下调为40%。此次深圳在城市层面出台下调首付比例的政策,属于2009年以来首次。且一次性下调30-40%,杠杆放松力度空前。此外,深圳还减低了普宅认定门槛,扩大了税收优惠覆盖面。

融资端,从去年的“三箭齐发”到今年的“三个不低于”,政策支持力度延续,定向支持民营房企。此外,或有50 家国有和民营房企会被列入“白名单”,可能包括碧桂园、旭辉控股这类已经债务违约的房企。

此外,监管层还可能以“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实施)为抓手,重启PSL工具,支撑地产投资回升。

到底未来效果会怎样,拭目以待。


03


A股大盘要有较好行情,需要市场风格切换至沪深300为首的大盘成长上面来。但这需要风险偏好大幅回升才行。

风险偏好又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全球货币流动性出现拐点,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大幅回落。第二,国内经济保持较好复苏,最为关键的M1增速要企稳回升。

第一个条件满足了,但第二个条件尚未满足。10月,M1较9月再度下跌0.2%至1.9%,系2019年初以来低位(剔除受春节影响较大的1月数据)。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万亿国债/PSL等)以及货币政策之下,M1增速有望回升。并且,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之下,外贸企业结汇进度会加速,也将支撑M1回升。

接下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真正的企稳回升,外资担忧的点完全有可能烟消云散,调转船头大幅流入亦是可能选项。果真如此的话,这将加速沪深300的回补以及市场风格的切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