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不吭减持隆基,高瓴为什么要搞骚操作?

卡bug大佬

几十万小股东还在为隆基不及预期的三季报自我做着心理按摩,一则证监会的调查公告再度浇了他们一盆冷水。

公告声明,隆基绿能的股东HHLR管理公司,也就是高瓴资本旗下管理的基金,被证监会揪了出来,理由是涉嫌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公司股票。

(来源:公司公告)

这事儿,可是挺有嚼劲的呢。

1 、死道友,不死贫道

高瓴和隆基各自的江湖地位大家都了解,不必赘言。

2022年末,高瓴持有隆基股份一直维持在5.85%。

按规则,A股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减持是需要公开披露的。

但这个规则,也是bug的。

今年3月21日,高瓴通过持有的隆基绿能股份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0.85%股份,出借期限为182天,并提示未来90天可能继续借出0.15%的股份。

隆基绿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举“不属于减持”,不会触及要约收购。

(来源:公司公告)

此后披露一季报显示,高瓴资本持有隆基绿能股份比例从5.85%降至4.85%。也就是说,高瓴按照此前公告,顶格出借了1个点的股份。

隆基绿能三季报明确表示,“截至报告期末,HHLR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交易所)通过转融通方式出借的股份已全部到期归还”。

(来源:公司公告)

但高瓴资本在三季度末持股比例已从此前的5.85%降至4.98%,不再是5%以上股东,后续减持也无需再行公告。

(来源:公司公告)

不用按计算器都能明白,出借1%说是全部归还了,却只回来0.13%,剩下的0.87%已经不翼而飞。

隆基也始终未发一则有关高瓴资本的减持公告,而高瓴从隆基5%以上股东降至5%以下,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也就是说,高瓴在未任何公告的情况下减持了6593.91万股隆基的股份,并且已没有外借股份,持有隆基的股份占比从5.85%下降至4.98%,低于5%的强制披露红线。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人猜测是这样的:

分两部:

第一步,先通过转融通出借1%。由于出借的股票不能记在股东名下,于是持股比例降到了5%以下(隆基也发布了相应公告)。

第二步,蚂蚁搬家。在出借期间,通过不断的“减持-收回融券-再减持-再收回融券”,在始终低于5%的名义持股比例情况下,进行“蚂蚁搬家式”减持。

因为一旦持股比例5%以下了,减持自然不用发公告。所以减持够了,再把出借的股票收回来。

这样一来,成功绕过减持发公告的规则。

当然,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玩法。

转融通出借的票,到期还不了的,可以用现金结算。按照融资融券相关业务规则:如果投资者融券卖出的证券暂停交易的,可以按照约定以现金等方式向会员偿还融入证券

如果有人用现金抵扣券源,高瓴持有的股份也会被动减少。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高瓴把股份减持到5%以下是既定的事实。

为什么要通过这么复杂的操作把持股弄到5%以下呢?

首先,是因为有规定限制,没办法。

其次,高瓴作为被视为投资风向标的超级大佬,无数人在盯着它的一举一动。而且它对隆基持股比例不少,尤其是现在大家对光伏产业信心不足,如果别人都知道它要跑,必然引发更大抛售恐慌,到时候它跑得就没那么轻松了,而且踩踏行情更会对没跑掉的股份很惨。

说白了,就是为了想要静悄悄先跑嘛。

这不止是为了面子,也是为了尽量多保住点利益。

当然了,如果不是监管层的一纸通告,或许很多人至今都依旧蒙在鼓力,甚至后续已经在5%以下一点点慢慢减持,也都不会让人知道。

其实高瓴的坚持算是很克制和温和了的(不过也可能是持股比例太大不好跑的原因),在它之前清仓式提桶跑路的机构实际上更早更多。

机构对隆基的持股,从2022年2千多家,总持股42.92%(占流通股比例),迅速锐减到今年Q3只剩197家,持股比例也腰斩到了21.51%。(Q2还有830家/27.43%)。

单单是基金持股,就从去年的20%,跌到只有6.07%。

显然,它们是打着和高瓴一样的算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年2月份的转融通新规新出台之后,隆基的转融券量就突然异常激增了。

这不只是为了做空,而是为了出逃。

风紧扯呼,谁能先跑,谁能就在隆基还在高位时锁定的最多的利润。

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于是,我们就见证了一场无比轰烈、惨烈、甚至诡异的光伏茅陨落记,一直跌到个位数的PE。也顺便带崩了整个光伏概念。

很少有人能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踩踏行情有多么悲壮,让多少的押注光伏的股民陷入绝望,信仰崩塌,从此不再相信光。

02 凛冬未过,还需耐心等待

从机构对极致抱团后又猢狲散,甚至不惜变相减持离场的现象背后,实际上也早就证明光伏这个产业尽管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现阶段已不再被看好。

隆基股价跌幅这么大,除了抱团资本退潮,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行业格局快速由良性转为恶化,导致同质化竞争过度,不得不向下内卷,侵蚀未来利润预期。

隆基闹出这么大幺蛾子的同时,令人意外的是今日光伏表现有所回暖,钧达收获了涨停,组件龙头们晶科、晶澳分别涨5.53%,4.05%,连隆基也涨了3个百分点。

(来源:同花顺)

但是最近产业链好消息真的不多。进入四季度,产能投放速度还在持续堆量,各环节龙头为了冲击出货量目标势必要开始抢单。

有人问,这算不算是一个利空出尽的反转信号?

从目前的格局来看,信号还是很弱,恐怕还是要继续熬着。

起码得等这个寒冬过了再说。

隆基在三季报里曾经提到上半年公司不愿意为了订单牺牲价格,策略是谨慎的,但也没有预判到组件价格下跌幅度竟如此之大,但组件85GW的军令状已定,三季度才完成一半。

6号便有传言说隆基开始下调组件价格。华电集团的中标结果里也可以看到,组件TOP4里出货量落后的晶澳为了抢单报出了非常低的价格。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至于今日催化光伏板块回暖的具体消息,可能来自工信部即将邀请光伏头部企业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目前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挑战引导光伏产能合理布局,今日各环节产能领先的一体化企业股价有明显波动。

除了资本的跨界扩张,企业夯实一体化实力的动作,地方实际需求的不匹配其实也助推了产能大幅扩张。只要市场需求还在增长,头部企业就会为了扩大市场规模继续扩张,加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加速下滑。

11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23年组件集采公示的P型组件价格已经出现了0.971元/W的最低投标价,四季度央国企集中招标里已经多次出现低于1元/W的报价。

而在今年初,华电的第一批中标单价,普遍都还在1.66-1.72之间。

半年之后,组件单价已由天入地。很多了中标企业的利润微薄得已堪比超薄杜蕾斯,甚至可能连辛苦钱都赚不回来。

因为担忧产能过剩问题积重难返,目前多地政府已经着手清退大量光伏、风电项目。据北极星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江西、安徽、河南湖滨区、山西、辽宁等5地已经陆续公布最新风光项目废止名单,拟废止的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已超过8.15GW。

这也反映了,这个行业还处于出清初期的阶段。而市场从“供给制约”到“产能出清完毕”的预期演绎往往是投资者最难以把握的。如果过早地去赌反转不免成为炮灰。

所以还是不如继续等等吧。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不要急。

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你先不要出发。

还是看看大佬们什么时候回来先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