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数据反映的四大信号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李奇霖,作者:杨欣

基建相关的建筑业仍然是亮点

据统计局公布,10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9.2%(前值为50.1%),非制造业PMI降至48.7%(前值为50.6%),景气指数出现大幅下滑。

第一,生产端的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疫情的干扰。

10月国内多地又迎来新一轮疫情。截至30号,新增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37169例,高于9月的30556例,广东、江苏、陕西等工业地区都出现了多发散发性疫情。

疫情防控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运输受到明显影响。10月份,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均值环比下滑9.7%;汽车全钢胎开工率均值环比下滑14.1%,半钢胎开工率均值环比下滑8.0%;唐山钢厂开工率均值环比下滑0.6%;焦化企业开工率环比下滑6.7%。

体现在PMI数据上就是生产指数下滑至不景气区间,为49.6%,成为今年以来的次低点,前值为51.5%。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环比减少1.6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提高0.7个百分点,表示供货商送货时间变慢,产成品出现被动累库。

第二,新一轮疫情也通过限制居民线下出行等方式对居民消费再次造成负面影响。

10月份城市居民生活半径缩短,截至10月29日,十大主要城市地铁客运量月均值环比下滑9.4%;跨区域人群流动数量减少,国内航班(不含港澳台)执飞数量均值环比下滑22.0%。

出行减少后消费特别是线下消费也就减少了。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0%,环比回落1.9个百分点。具体行业来看,零售、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及商务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位回落,业务总量下降。

从业人员指数也下滑了0.5个百分点,疫情反复下服务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得到保障,企业的雇人动力下降。

第三,在收入稳定性降低、以及期房存在交付风险等长期因素影响下,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消费信心疲软,10月新一轮疫情则再次放大了负面影响。

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均值同比下滑19.7%,9月同比增速是-13.5%,“金九银十”效果不佳。虽然中央及地方都在持续完善楼市调控工具箱,政策优化节奏加快,但疫情防控对线下看房、面交等产生一定干扰,市场活跃度提升不明显,政策发力效果还有待观察。

汽车销售增速也放缓了。截至10月23日,乘用车市场零售数量较上月同期下降6%;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数量较上月同期下降8%。乘联会表示,10月初疫情“点多、面广”,黄金周消费出现较大降幅,随着各地防控加严,预计将继续抑制车市恢复。

需求下滑拖累内需订单指数,新订单指数环比下滑1.7个百分点至48.1%、在手订单指数下滑0.2个百分点至43.9%。企业相应减少原材料采购,采购量指数下滑0.9个百分点至49.3%。

外贸方面,出口订单指数为47.6%,环比小幅提高,可能是因为圣诞节、黑色星期五等海外购物节即将到来,外贸企业纷纷开始备货,对出口形成短期支撑。

价格方面,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环比提高2.0和1.6个百分点,背后可能是猪价和石油等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统计局指出农副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高于60.0%和53.0%,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同步上涨。

第四,基建相关的建筑业仍然是亮点。

10月建筑业PMI指数为58.2%,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8%,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2%,为今年3月以来的高点,建筑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乐观度继续提升。

随着财政资金的加速投放,商业银行逐步落实对基建项目配套融资的支持,资金到位后建设施工进度稳步推进,生产活动扩张加快,可以看到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和水泥发运率明显提高,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

总的来说,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10月经济修复速度再度放缓,后续两个月来看,随着资金落地以及施工加快,基建作为扩内需、促循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在四季度会继续托底经济增长。当然,后续也需要更多稳地产、促消费等稳增长政策来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