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两大长期趋势:云化与国产化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开源证券,作者:陈宝健 刘逍遥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均迎来较大的 IT 建设机遇。

1、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配置价值凸显


1.1、 板块表现回顾:近一年,计算机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

年初至今,计算机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截至 2021 年 11 月 26 日收盘,计算 机指数较年初下跌 1.83%,同期沪深 300 指数下跌 6.74%。计算机指数跑赢沪深 300 指数,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排名第十六。

年初至今,行业内部没有明显的板块效应。从 A 股计算机板块近一年的个股行 情表现来看,计算机行业细分板块呈现一定分化,没有非常明显的板块效应。涨幅居 前的卫士通(+231.09%)、润和软件(+191.32%)分别为数据安全、华为鸿蒙标的;朗新科技(+169.76%)、龙软科技(+148.77%)为能源 IT 标的;维宏股份(+95.77%)、 赛意信息(+85.88%)等为工业软件标的;中科星图(71.05%)为卫星遥感应用标的;德赛西威(59.27%)为智能汽车标的。

1.2、 板块估值溢价处在历史较低水平,基金持仓创近三年新低

2021 年 3 季度末计算机板块基金配置比重为 2.70%,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根据 Wind 数据统计,2021 年 3 季度末基金对计算机行业股票的持仓比例为 2.70%, 在所有一级子板块中,计算机板块持仓市值排名第十,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1.3、 2021Q3 单季度板块收入增速放缓

2021 年前三季度软件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所回落。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软件业务实现收入 69007 亿元,同比 增长 20.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 2.7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小幅回升,软件业务实 现利润总额 7937 亿元,同比增长 10.7%,增速较 1-8 月份提高 1.4 个百分点。

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板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同比明显提升。(1)按照 整体法统计,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5998.4 亿元,同比增长 18.86%,同比增速明显提升;实现归母净利润 203.33 亿元,同比减少 6.16%。(2) 按照整体法统计,2021 年 Q3 单季度计算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2134.59 亿元,同比 增长 12.89%,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有所放缓;实现归母净利润 74.49 亿元,同比减少 25.52%。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一是随着 2020 年下半年疫情缓解,Q3 基数较 Q1\Q2 高,导致同比增速放缓;二是经济下行形势下,政府财政支出及企业支出紧 张;三是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也会对 IT 企业业务带来一定影响。四是研发和市 场投入持续加大,导致净利润下滑。

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板块经营活动现金流短期承压,看好长期改善趋势。2021 年 Q3 计算机板块经营活动现金流为-548.76 亿,同比下跌 203.79%,主要系疫情后 板块内公司加大研发和渠道扩张力度。随着 Q4 收入确认、回款管理改善、前期投入 释放业绩,我们认为计算机板块 2021 年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望改善。


2、科技行业两大长期趋势:云化与国产化


2.1、 云计算产业步入 2.0 时代,赋能数字经济

中国云计算产业步入 2.0 时代。Cloud1.0 阶段,互联网公司利用云计算实现了资 源共享,创造了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在这一阶段,云计算的主要用户是游戏、视频公 司,带动 IaaS 层的快速发展。

Cloud2.0 时代,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云应用从互联网向行业渗透。第 一,伴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 等新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期,互联网应用如短 视频、直播等从依靠简单流量红利转向数据红利,形成了新的互联网业态。第二,云 计算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赋能政务、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 成为数字经济的底座。根据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预计,2023 年政府和企业上云率将 超过 60%,上云比例将有较大提升。未来,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业务创新、流程重 构、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化,同时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的提升,将带动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趋势加速发展,上云将进入常规化阶段。此外,全栈自主可控 云计算平台将成为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主流 IT 基础设施。

(2)云需求从 IaaS 层向 SaaS 层上移。从业务上看,我国 IaaS 发展成熟,PaaS 增长高速,SaaS 潜力巨大。2020 年,我国 SaaS 市场规模达到 279 亿元,与全球整 体市场(1277 亿美元)的成熟度差距明显,发展空间非常大。并且疫情加速了远程 办公、在线教育等 SaaS 服务落地,云需求从 IaaS 向 SaaS 上移。

(3)从技术趋势来看,云原生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同时分布式云成为云计算的 新业态。一方面,容器云和微服务为云原生应用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底层架构;云原生 中间件、服务网络、无服务器等技术使用户更加聚焦业务逻辑,最大化应用开发的价 值。另一方面,对于分布式云,Gartner 给出的定义是:将公有云服务(通常包括必要 的硬件和软件)分布到不同的物理位置(即边缘),而服务的所有权、运营、治理、更 新和发展仍然由原始公有云提供商负责。分布式云也具备公有云的容灾特性,相比 与私有云也会更加安全,分布式也可大大降低数据成本。目前华为,阿里云、腾讯云、 天翼云、浪潮云等云服务商也都有分布式云技术和产品,分布式云或将会成为企业 上云的首选项。

2.2、 国产化软硬件皆提速,全方位发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国产软硬件的重要性持续凸显。随着国内软硬件产品的日 渐成熟和自研生态优势初显,自主创新之路成为国内信息化发展的主线之一。

2.2.1、 基础软硬件端:作为 ICT 产业基础,国产生态日益成熟

基于战略和安全角度考虑,自 2011 年开启“核高基”项目以后,CPU/OS 等基 础软硬件正式开启了国产研发和应用之路。目前,基础软硬件包括的芯片、操作系 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等已陆续形成国产生态圈,进入可用、好用的发展时间点。

基础硬件中的芯片、存储已逐渐被突破,CPU 形成了 ARM、X86 等多个阵营。CPU 作为 ICT 产业基础,因技术专利和工业生产限制,导致国产芯片发展相对缓慢, 当前鲲鹏、飞腾、海光 、龙芯等 CPU 突破技术瓶颈,开始逐渐应用在党政军及八大 行业领域;存储领域,长鑫存储通过发布 DDR4 内存芯片、DDR4 内存条以及 LPDDR4X 内存芯片,填补国产在内存领域的缺失,实现 DRAM 领域的突破。

国产 CPU 性能持续迭代,产品应用范围扩大,销售量持续上升。(1)鲲鹏:鲲 鹏 920 芯片采用 ARM 架构和 7nm 工艺,在 SPECint 基准测试中,得分比同行业标 杆高出 25%,且功耗降低了 30%,性能优势初现;(2)飞腾:飞腾 CPU2020 年交付 芯片 150 万片,同比增长 650%,营收达到 13 亿元。随着新产品 D2000 的发布和相 应终端市场的上市,飞腾预计 2021 年芯片交付超 200 万片,营收突破 20 亿元;(3) 海光:海光以 AMD ZEN 架构为基础,自主设计 x86 框架的中央处理器,推动行业 级产品替代,先后中标公安部、中国电信等多行业服务器项目。2020 年实现收入 10.22 亿元,同比增长 162%。

国产操作系统市场,麒麟和 UOS 引领行业发展。国产操作系统基于 Linux 开发, 在 1999 年通过冲浪、红旗、蓝点 Linux 的发布,标志国产操作系统进入 Linux 元年。随后经过多年的发展,2019 年,中国电子集团(CEC)、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诚迈科技、中兴新支点等多家国内操作系统核心企业共同发起成立“UOS(unity operating system)统一操作系统筹备组”,并推出统一操作系统 UOS。2020 年初,中 国电子整合旗下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两家操作系统企业,成立专业从事国产操作系 统研发的麒麟软件。目前麒麟与 UOS 成为国内两款主要国产 Linux 操作系统,在信 创领域具备较大的优势。

数据库和办公软件市场,金山办公、华为、阿里、南大通用、人大金仓等公司产 品应用领域扩至八大重点行业。(1)数据库:以华为、南大通用、人大金仓等为代表 的国产数据库已逐步进入行业市场,例如阿里自研的 OceanBase 数据库已经与数十 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华为自研的 GaussDB 也从 2015 年起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 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预计未来国产数据库市场有望持续扩张;(2)办公软件:金山办 公的 WPS 借助自主创新的行业趋势,PC 版进入党政和事业单位市场,移动端受益 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需求;考虑未来国产生态的日益成熟,WPS 的用户数有望持续 增长。

2.2.2、 应用软件端:逐渐从“可用”走向好用,已具备替代能力

以 ERP 和工业软件为例:国产 ERP 受益行业信息化浪潮,渗透率持续提升, 工业软件领域的部分平台、系统、软件受益智能制造处于加速落地阶段。

国产 ERP 产品线日益成熟,国产厂商成为市场主航道,且高端市场渗透率持续 提升。根据 IT168 数据,2009 年 SAP、Oracle 占据着我国 ERP 市场的主导地位,到 2019 年国外厂商在整体 ERP 市场份额不足 20%,国产厂商成为市场主导。此外,随 着金蝶、用友等国内厂商产品迭代升级后,产品功能和海外一流厂商差距缩小,高端 市场渗透率开始逐步提升。例如:2020 年用友签约了中国南方航空、鞍钢集团、雪 花啤酒、江苏恒力化纤等一批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积极推进了国产化替代项目,助 力企业数智化转型与建设。2020 年 8 月,金蝶以 2680 万元的价格中标云南中烟统一 信息化平台(ERP 系统)项目,实现对国外厂商的替代。

面对智能制造的大机遇和国内工业软件的产品性及增值服务能力与国外厂商的 差距逐渐缩小,行业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例如,在流程工业集散控制系统(DCS) 领域,以中控、和利时为代表的国内公司成功研发并落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 DCS 产品,实现了该领域产品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且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实现 DCS 国产化率从 2010 年不到 30%提升至 2019 年接近 50%,且未来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当前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国产化率低,但已有以中望、广联达为代表的优质公司 逐步打破欧美垄断。例如:中望的 2D CAD 产品参数以达到二梯队偏上水平,使用 性能与海外产品差异缩小。2018 年以来,中望先后中标京东方、中国中车、华为等 重点领域大型企业的订单,未来随着 2D、3D 产品的升级迭代的继续和多系统产品 的推出,有望加快打破 CAD 市场被欧美巨头垄断的局面。


3、精选赛道:景气度为王,自下而上把握行业机会


3.1、 能源 IT:碳中和趋势下,迎来历史性机遇

碳中和已经成为确定方向。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 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在 2020 年 12 月 12 日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几项总量目标:到 2030 年,碳排层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 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碳汇层面,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平方米;新能源层面,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有两大方向:一是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 体系。目前电力系统 68%的发电量来自燃煤发电,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比 40%。随着光伏、风电等非化石能源的持续投入,当前 31%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渗透率到 2030 年需接近 50%,到 2060 年需超过 95%。

二是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传统能源的节能提效。2020 年全社会用 电量达到 7.5 万亿度,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26%,随着各行业脱碳进程的 加快,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增加,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 2030 年和 2060 年有望分别达到约 35%和 70%。

因此,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均迎来较大的 IT 建设机遇。首先,在能源供给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储能等快速发展,将 BIM 技术 引入风电、光伏规划设计,将大大降低不确定性,使发电量更高,运维成本更低。

其次,在能源消费侧,(1)电气化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方面,通 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多种能源的高效互联。与现有的集中式、单向传输的网 络相比,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加,分布式电源、配电设施、控制设备、负荷以及储能装置等构成的微电网将成为现有电网的有效补充,源网荷储,供需互动, 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将全面智能化、数字化、互动化。

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 提供更丰富便捷的能源服务。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全新 模式改变着能源电力服务形态,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市场化售电越来越多成为 用户的新选择,除了基础的供电服务外,负荷聚合、绿色电力、定制化服务、精准计 量、电力大数据增值服务将成为广大用户的新需求。(2)传统能源的节能提效也是重 要的方向。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十 四五期间,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十五五期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供热领域,中国供热领域碳排放总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 近 10%,因此供热改造是实现“2030 碳达峰”重要一环。

3.2、 卫星遥感应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游市场高景气

卫星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数据处理、卫星数据应 用。(1)卫星制造与发射是获取空间信息的根源。(2)卫星数据处理是卫星应用行业 的制高点。是指通过基础软件或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参数反演、特征提 取、分布界定、变化监测、关联挖掘、仿真模拟、推演分析等加工处理,获取可以应 用的信息。(3)卫星数据应用是终极目标。

遥感卫星在全球卫星产业中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随着遥感卫星发射数量不 断增长,全球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数量占在轨卫星总数量的比例日益提高,由 2015 年的 17%增长至 2019 年的 27%,这也侧面说明了遥感在卫星应用产业中的重视程度在 不断提升。

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为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 已步入航天密集发射期,遥感卫星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的数据,截止 2021 年 6 月,我国共计划发射卫星 25 次,遥感卫星占据一半以上, 高达 17 次,这充分说明了遥感在中国已经引起航天产业的广泛重视。另一方面,我 国商业遥感初步发展,开始探索实施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在空间基 础设施规划牵引下,我国已建成由陆地观测、海洋、气象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 体系,卫星数据逐步实现业务化应用,数据自主保障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卫星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卫星产业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多次涉及与航天相关的内容,包括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星际探测、新一代重型运 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四期、北斗产业化应用等重大航天工程 或航天科技发展应用方向。地方性支持政策比较典型的是,深圳市发改委牵头编写 的《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于 2021 年 6 月经深圳市政府 同意,正式印发实施,通过 16 条创新举措,助推深圳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领 域,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11 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 了《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四大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同时将筹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能力的遥感 应用中心。

下游领域不断拓展,渗透率快速提升,应用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1)在特种 领域,国家的重视程度这几年有明显的提升,相关投入不断加大,推动遥感技术的应 用。(2)此外,遥感技术在部分政府领域逐渐实现从“0 到 1”的突破,在处于超高 速发展的阶段,例如在应急管理领域,2020 年 6 月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印发了《应急 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局建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线通信、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创新应用方面 的重点实验室。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 普查的通知》,遥感技术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人 力成本,提升了准确度和效率。(3)随着遥感数据的精确度提升,遥感技术在石油勘 探,电力巡检,农业保险等企业端也将得到不错的应用。

未来国内遥感应用有望从 G 端、B 端走向 C 端,实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变 迁。Google Earth 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全球用户超 10 亿。由于数 字地球系统平台涉及到大量国家重要设施的高精度位置信息,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谷 歌地球的使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俄罗斯、欧盟等航空航天大国都在积极研制 本国的替代性产品,我国在线数字地球服务领域出现的空白亟需填补。目前中科星 图和航天宏图均在积极打造大众市场的产品,以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矩阵。

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发布的《全球卫星 遥感市场轨迹与分析》预测,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到 2022 年将达到 216 亿美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2-2019 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由 40.83 亿元 上升至 75.50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 9.1%,预计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3.3、 智能网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渗透,驱动产业价 值链重构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逐渐明朗,市场空间广阔。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划(2021—203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之后,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智 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成为又一份定调未来 15 年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文件。按照《智能网联路线图 2.0》规划,到 2025 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 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0%,HA(高度自动驾驶) 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V2X 终端新车装配率达 50%。到 2035 年,中国方 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产业生态逐渐丰富,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整车厂、Tier1 以外,各 类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局智能网联造车市场,产业生态不断丰富。2021 年上海车展上, 百度 Apollo 发布全球最强自动驾驶量产引擎-Apollo 智驾,包含全球首个基于 L4 级 自动驾驶能力的行车域解决方案 ANP 与全球首个已量产的 L4 级自动驾驶泊车域解 决方案 AVP。HUAWEI 的“HUAWEI 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围绕自动驾驶相 关的硬件、算法、数据和高精地图提出自身的解决方案,并与北汽极狐推出首款车企 合作深度定制车型 --ARCFOX Alpha S HUAWEI Hi 版,吹响整体进军汽车行业的号 角。同时,新兴初创科技公司如大疆、地平线,Tier 1 供应商如博世、安波福、英伟 达等,均在上海车展上推出自身的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或激光雷达、智能座舱和 芯片等相关产品,与造车新势力代表车企蔚来、小鹏、理想,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关政策出台,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 网和智能汽车的有机结合,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传 统汽车行业正面临大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加入智能车制造的浪潮,中国也将智能汽车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政策不断加码,支持智能汽车行业发展。从 2015 年发 布《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 年)》开始,国务院、工信部、交通运输部 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来指导和规范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助力汽 车行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渗透,将带来汽车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传统的整车制造将成为产业链中价值最低的环节,而自动驾驶软件、仿真测试软件及路侧、 车侧的核心零部件、高精度地图、通信运营服务、云平台服务的价值量将大大提升, “软件定义汽车”从概念走向落地。

3.4、 云计算:后疫情时代,企业上云仍在加速

全球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继续高增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调研机构 Synergy Research Group 发布的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企业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突破 450 亿美元,比 2020 年第三季度猛增 37%。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继续占据全球云支 出超一半的份额,第三季度分别占到了 33%、20%和 10%,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后疫情时代,预计企业上云速度将加快。疫情迫使企业优先考虑IT成本的优化, 及远程办公的效率和弹性,因此,上云是后疫情时代企业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1 年,全球最终用户在公有云服务上的支出将增长 18.4%, 达到 3049 亿美元,高于 2020 年的 2575 亿美元。疫情之后,转移到云的 IT 支出比 例将加速增长,预计到 2024 年,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总支出市场的 14.2%,高于 2020年的 9.1%。

3.5.1、 国家对数据安全重视度空前,数据安全防护与利用市场迎重大机遇

总结来看,云计算是国内数字经济的底座,长期来看企业上云仍是大势所趋。同 时,尽管目前云计算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但云计算技术仍处于不断革新的 阶段,仍应重点关注技术与市场格局的变化。

3.5、 网络安全:行业快速增长,重点关注边际变化

3.5.1、 国家对数据安全重视度空前,数据安全防护与利用市场迎重大机遇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安全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IDC Global DataSphere 显 示,2020 年,全球创造了 59.0ZB 的数据,其中一半以上(50.4%)的数据需要一定 程度的保护,近四分之一的数据被认为是私人的或通常不向公众提供的数据,安全 级别很高,但却缺乏保护。

我国数据安全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2021 年 9 月 1 日,《数据安全法》正式实 施。8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自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11 月 14 日,网信办发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 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 起施行,提出“坚持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与保障数据安全并重,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建设,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随着未来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安全态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数据安全已经成为未来 5 年内我国网络安全市场中最 重要、最有潜力的子市场之一。我们将数据安全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安全保护 市场;另一类是数据安全利用市场。

我国在数据安全保护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不同技术流派 的厂商仍围绕数据安全保护的不同阶段和视角进行单一方向的产品实践。主要产品 类型和技术方向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数据库安全方向,数据库安全技术,从最早的数 据库审计到数据库防火墙、数据库漏洞扫描、数据库加密、数据脱敏、数据梳理,发 展至今已经有数十家国内外厂商从事这一业务,并发展出 10 余款数据库安全防护产 品。第二类是数据防泄漏方向,包括主机数据防泄漏和网络数据防泄漏产品。第三类 是数据加密方向,包括电子文档加密、磁盘/存储介质加密、应用加密等产品。第四 类是数据合规与治理方向,包括敏感数据发现、数据分级、数据清理等方案。

数据安全利用是当前需重视的新方向。数据正在成为关键生产要素,2020 年出 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 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深圳、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发文,规划设立交易场所进行 大数据交易。在 2021 年 11 月 20 日召开的中国 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出“要研究推进数据确权和分类分级管理,畅通数据 交易流动,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合理分配数据要素收益。各地方、各行业要探 索建立符合数据要素特点的制度体系和流通平台,同时加快构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 律相结合的治理新模式”。

要进行数据交易要着力破解制约要素市场化的主要矛盾,如数据开放共享和安 全保护、数据确权、隐私安全等瓶颈制约,隐私计算技术是解决数据开放安全问题 的重要突破口。隐私计算能够在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的过程中能保持数据不透明、 不泄露、无法被计算方以及其他非授权方获取。在隐私计算框架下,参与方的数据不 出本地,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多源数据跨域合作,可以破解数据保护与融合 应用难题。未来隐私计算在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有望获得快速应用发展。

3.5.2、 等保 2.0 测评标准迎重大升级,带来安全增量需求

等保 2.0 测评标准迎重大标准升级。新版综合测评标准在技术标准上做了较大调整:首先,调整综合得 分计算公式:从原来的 10 个安全层面计算变成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计算,从原来 根据符合标准情况累加计算变成了扣分计算,额外添加关注系数。其次,根据将数据 作为独立测评对象,单独列出数据安全测评结果,突出各类数据安全防护情况。最 后,保留控制点符合情况统计表,删除控制点得分计算。新版综合测评最大变化位测 评得分逻辑由加分思路改为扣分思路,等保标准更加严格,对各单位安全防护要求 大幅提升。同时,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明显提升,将拉动数据安全产品及服务的增长。

3.5.3、 网络安全占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有望继续提升

与全球市场比,我国网络安全支出比例仍低,市场潜力大。根据 Gartner 对 2011 年到 2020 年全球 IT 支出及全球信息安全支出所做统计来看,信息安全支出占整个IT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2020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占IT支出的比例为3.46%。Gartner 数据显示,中国在 2019 年的 IT 支出约将达到 2.9 万亿元规模,而信息安全市场规模 为 500 亿元左右,中国信息安全支出占 IT 支出比例仅为 1.8%。

网络安全占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有望继续提升。7 月 9 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 委员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裘薇在 2021 年人工智能大会上透露,正和网信办协 商,在 2021 年发布的网络安全“十四五”规划以及即将发布的网络安全产业的行动 计划当中,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比例不低于 10%。7 月 12 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计划》要求,到 2023 年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 占信息化投入比例不低于 10%。足可见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未来网络安全 占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有望继续提升。

3.6、 工业软件:市场广阔,国产化催化行业加速发展

中国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转型升级、创新驱 动已成为助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 年我国制造业增 加值占全球比重为 28.1%,是全球工业增长重要驱动力,连续 10 年位列全球第一, 也是当前全世界拥有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19 年,制造业固定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77%,2019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 过 20 万亿元。制造业中转型升级和装备制造投资呈较快增长态势,2018 年和 2019 年,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 9.5%、3.1%,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同比增长 14.9%、 7.4%。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领先同期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 4 至 5 个百分点表明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已成为助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工业软件赋能制造业,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产业附加值。工业软件广泛应 用于制造业,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其中生产控制类软件是工业软件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用于提高制造中的管控能力,提高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可有 效提高产业附加值。以 DCS 适用于流程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例,其在石化、化工、 电力等方面的运用都很高,但在造纸、冶金等行业,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 国内制造业成本优势的下降和对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意识的提升,我们认为即使存 在成本优势的企业在扩产时,仍将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此提升制 造业整体的竞争力与产业附加值。(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相关政策推行超过 5 年,时机日趋成熟政策利好频出。“十三五”期间,国家相 继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等一系列行业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转型,鼓励支持 工业企业向智能、安全、绿色方向发展。随着两化水平和数字化软件渗透率的提升, 我国工业基础日趋进步,2018-2020 年国家密集出台了超过 8 份相关政策,并在 2018- 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 能制造。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工业软件作为基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推动行业发展。

工业软件可细分为四大类,其中生产控制和研发设计类潜在市场空间较大。据赛迪顾问数据,2018 年嵌入式软件规模占比最高,为 57.38%,生产控制和研发技术 类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 17.02%和 8.5%。根据 2019 年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数据, 从工控细分领域的普及率来看,经营管理类和产品研发类软件的普及率显著高于生 产控制类软件。ERP、CAD/CAE/CAPP 软件普及率均超过 50%,但国产化率低。我 们认为受国产软件功能持续迭代升级和国外环境变动影响,未来国产化率有望持续 提升。目前 SCADA、CAM、MES 等生产控制类软件普及率仅在 20%左右,考虑未 来对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我们认为生产控制类软件渗透率会向 ERP 靠拢。


4、投资分析


重点关注科技行业两大长期趋势:云化与国产化。(1)中国云计算产业步入 2.0 时代。与 1.0 时代不同,云计算 2.0 时代云应用从互联网向行业渗透,云需求从 IaaS 层向 SaaS 层上移,云原生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同时分布式云成为云计算的新业态;(2)国产化软硬件全面提速,国产生态日益丰富。第一个维度来看,经过多年产品 研发和打磨,基础软硬件作为 ICT 产业基础,国产生态日益成熟,CPU、操作系统、 数据库等基础件的国产产品已逐步进入可用、好用阶段;第二个维度来看,应用层的 产品已逐步可取代海外同类产品,例如 ERP 和工业软件,国产 ERP 受益行业信息化 浪潮,渗透率持续提升,工业软件领域的部分平台、系统、软件受益智能制造处于加速落地阶段。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