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新规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证监会周五的再融资新规是周末消息面最大的瓜。我在前天的一篇《这个周,政策面都有什么重要信息?》中直接说了这是股市的重大利好。结果,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些大V们的分析,对再融资政策到底利好还是利空大V们居然旗帜鲜明的分出了两派。新规的内容简单总

证监会周五的再融资新规是周末消息面最大的瓜。我在前天的一篇《这个周,政策面都有什么重要信息?》中直接说了这是股市的重大利好。

结果,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些大V们的分析,对再融资政策到底利好还是利空大V们居然旗帜鲜明的分出了两派。

新规的内容简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放宽定增条件,减少定增股票锁定期。

有一部分人坚定的认为这是利好,政策鼓励资金入市,激活中小创;还有一部分人旗帜鲜明的利空,认为国家给机构收割韭菜大开绿灯。

于是我突然特别有冲动来详细说说这个话题。

国家开这个股票市场是为什么?

往宏观说,股票市场可以让国民一起分享经济增长,公司成长的果实;往直接了说,股票市场就是要给优秀的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

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成长期的后段和成熟期往往是企业资源最丰富的的时候,而在创业期和成长期的初段,企业则经常会面临资源紧缺、资金紧张的局面。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这些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在创业期和成长初期迅速崛起。资本市场这时候发挥的功能,就是把企业在成熟期才会有的资源提前调配到他的创业期和成长期。

如果没有资本市场,优秀的创业公司很难在短期取得大量资金,研发产品或者抢占市场份额都无从谈起。创业企业的资金不一定直接来源于股市,但股市是天使投资退出的最主要通道,如果没有股票市场让他们退出,他们也就不可能在企业创业期去做天使投资。

国家开设资本市场根本不是为了让你炒股赚钱,你能炒股赚钱,只是搭了资本市场的顺风车。

国家政策要保障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再融资政策是不是为了割韭菜?

从出发点来说,当然不是。但从实操来讲,有的时候会有割韭菜的效果,这要看在当时环境下的具体情况。

很多人会拿这一次的新政和2014年相比,也有很多人会拿来跟2016-2017年推注册制的浪潮相比。

这其中,我们要先理解一个重要的变量——风险偏好。

你在海边建一个水库,水库和大海以一个水渠相连,水渠中间立了一道水闸。

当海水退潮的时候,我们把水闸打开,那么水库里的水会加速回流大海,这时候水库的水位越来越低,而且水平面降低的速度会加快。

相反,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我们把水闸打开,那么海水会加速倒灌进入水库,推高水平面。

风险偏好就是海水,水闸就是政策。市场资金宽裕,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时候,风险偏好提升,资金就是涨潮的海水要来倒灌股票市场;反之风险偏好降低的时候,也就是资金面收紧,流动性风险提升,资金就是退潮的海水要回流无风险资产。

当前和2014年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裕,基础利率下降,流动性泛滥,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新规的重大利好的原因。

但今年和2014年也有不同,就是水库面积已经大了很多,而且进入水库的方式也不止有水渠这一条路了。

把时间往后推,当风险偏好出现下降的时候,也就是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时,这种闸门的放松会变成杀估值的一把利器,货币政策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焦点。

除了货币政策外,我们后面还需要关注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信用扩张的程度。

在之前的分析里面我们说过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的关系。货币扩张并不能直接灌溉实体经济,信用扩张才能让大家都拿到钱。

当前海水倒灌是货币扩张的结果,但如果只是货币扩张,水库水无处分流,不排除会出现溃坝的可能。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2015年发生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边说新规是重大利好,一边说短期要注意风险的原因。

新规出台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和2014年不同,今天水流入池的渠道更多了,而且经过一次溃坝,资金也更加谨慎了。

首先,优质的科创企业更愿意走科创板。

或者未来也要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这一点,换个角度说就是已上市的公司很难再通过并购重组拿到优质的科创企业股权了。

在五六年前,IPO的堰塞湖很大,很多急迫上市融资的科技企业不得已采取被并购或者借壳上市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已上市的企业里不少赛道一般、成长性一般的,也很乐于通过并购重组切入一些科技赛道。

企业性质的切换,很多人催生估值的抬升,但是今年这种情况可能不再会出现。

其次,行业龙头更积极并购做大市场份额。

一些做存量市场的行业,头部的几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在逐年抬升,而尾部的公司在资金、资源整合、人才上都缺少优势。行业龙头有可能以更便利的方式并购尾部企业,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或者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最后,传统行业优质企业被并购装入上市公司,或者直接借壳上市。

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并没有科创企业的便利通道,仍然面临IPO堰塞湖的压力,在再融资政策放宽的情况下,选择被并购,或者直接借壳上市的成本都更低了。

这三个假设都有一个积极结果,就是市场整体的估值会随着并购活动而降低,更多的优质资产会浮现在投资者面前,在一个活水市场这就提供了更合理的上涨空间。

该不该买股票?

我的结论是,价值投资者应该继续坚持投资,趋势投资者应该渐渐离场,或者直接去买ETF。

这个市场其实在悄然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在加剧。与再融资新规一同出来的消息是注册制要进一步提速。

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来看是会越来越成熟的,成熟的结果是就是类美股化、类港股化。

整个市场上,大部分中小企业会沦为仙股,没有交易量,价格一潭死水。投资人会越来越专业,更加聚焦优秀公司,有成长价值的公司。

长期来看,这对趋势投资者是极其不友好的。我也多少懂得一点技术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工具,但其实这几年大家发现没有,技术分析的工具在A股市场对指数尚可一用,在美股和港股指数上已经基本失灵了。

趋势投资者常常说双顶,补缺口。但是美股港股懂不懂就来个双顶,然后再创新高,一出现大事件动不动就跳空高开,或者跳空低开。

我有一个专注趋势投资的好友,已经不知道跟我说了多少次美股双顶,要到头了,事实上…

话说定增,以往资本市场只要有重组,基本就是复牌涨停,一路拉高出去。

很多“市值管理”的私募也会跟上市公司相互配合,由上市公司释放利好,资金拉升打板。

但是这些招数在现在其实已经不好用了,投资者结构变了。即便有重组,有定增,投资者也会去看定增的价格,并购的标的、估值,如果不好,股票不但不会涨停反而可能暴跌收场。

这种情况,会使得参与定增的机构更加谨慎,你以为拿个9折或者8折就一定能割韭菜?

如果增发的项目或者增发的股票质地不好,很有可能会割了自己的韭菜。

你如果不具备分析并购标的质地的能力,盲目的参与这类题材炒作,很可能把自己玩死。与其这样还不如买一些主题ETF,至少有专业的人帮你筛选标的。

上面这些内容,说的好像很绝对,那会不会有反复或者例外的情况?

最大的例外可能就是散户的大量进场。我们曾经分析过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当下市场增量资金的主力还是机构,机构会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分析,风格也跟倾向价值投资。

可是如果出现如2015年的大级别行情,很有可能会触发散户大量入市。一旦散户的增量资金占到市场主流,又有可能出现我们在2015年看到的“故事大王”满天飞,机构资金割韭菜的局面。

但不论如何,坚持价值投资,合理控制仓位,是我们对抗市场风险的最好武器。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曾小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