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0年主题和产业趋势展望:布局新科技周期下的十大投资主题

布局新科技周期下的十大投资主题

作者:张夏 陈刚 

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2020年最强主线依然来自于5G带来的新科技周期,具体而言2020年我们将看到5G手机换机周期、VRAR带来的消费电子增量、云游戏、云电脑、云手机概念将继续导入,而数据流量也将随着通信技术的革新而成数倍增加,5G时代中国的主导力量将大于过去任何一轮通信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科技周期,华为将主导全球消费电子,5G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率也将大幅提升,万物互联时代也将在5G时代真正实现,而随着连接数的增加,网络安全的天花板也将会大幅提高,这些领域里面有些可能很快就可以看到业绩上的体现,为此我们提出2020年5G新科技周期下的十大投资主题。

核心观点

⚑ 5G将引领智能手机换机潮:展望2020年,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多摄像头、折叠屏手机等将继续成为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技术升级和应用创新将提升单机的价值。因此,伴随着这些创新应用的普及,射频器件、指纹技术、摄像头模块、声学模块、屏幕供应商等厂商或将从中受益。

⚑ AR/VR将成为消费电子最大增量来源:2018年以来,包括华为、微软、苹果、谷歌等全球巨头争相加码AR/VR市场,19年进入新品发布期,全年国内外厂商发布10余款AR产品,华为在10月份发布的VR Glass新品性能大幅提升。因此,5G牌照发放后,VR/AR这个万亿级别的产业将成为消费电子最大增量来源。在VR/AR领域也是动作频频。

⚑ 5G时代华为将主导全球消费电子: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综合起来主要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通信设备以及基带芯片的领先。

中国5G全产业国产替代率大幅提升:核心科技自主可控将成为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的领域。2018年以来,美国对国内通信巨头中兴和华为频频发难,暴露出我国科技基础薄弱、核心元器件缺乏的痛点。当前我们面临5G/云计算大数据/汽车电子与智能驾驶/物联网等领域需求的爆发开启一轮新的技术创新周期的开端,未来5G、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将是必然趋势。

⚑ “云”的涵义将更加拓宽,云游戏/云手机/云电脑将成为现实:万物云化将是大趋势,消费互联网领域,云游戏,云手机、云电脑将成为现实。

⚑ 全球数据量将增加十倍,人均流量将增加十倍:5G时代的十倍的流量增加将使得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量都成十倍规模以上的增长,IDC、DRAM以及边缘计算的需求将成十倍以上的增长,将带来相关领域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 5G时代,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5G网络引领的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将导致数十亿连接到互联网的新设备的崛起,所有的设备都以极快的速度和非常低的延迟相互交谈。5G除了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低到1毫秒的时延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响应瞬间到达,“万物互联”真正有望成为现实。

⚑ 5G时代网络安全产业天花板大幅提高:5G时代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催生了更多新兴安全领域,网络安全产业天花板大幅提高。

⚑ 自动驾驶在5G时代将出现突破式进展:5G解决了传输技术瓶颈,从2019年开始,根据全球主流车厂的计划表,将陆续有量产的自动驾驶车辆出炉,自动驾驶有望进入黄金发展期。

⚑ A股将会出现万亿级别的科技公司:当前,A股科技股与美国90年代科技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5G科技周期的到来,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周期中的先地位,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大量产业政策的支持,都让未来A股万亿级科技股的出现前景可期,布局科技龙头,时不我待。

⚑ 风险提示:5G建设进度不达预期。

我们认为,2020年最强主线依然来自于5G带来的新科技周期,具体而言2020年我们将看到5G手机换机周期、VRAR带来的消费电子增量、云游戏、云电脑、云手机概念将继续导入,而数据流量也将随着通信技术的革新而成数倍增加,5G时代中国的主导力量将大于过去任何一轮通信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科技周期,华为将主导全球消费电子,5G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率也将大幅提升,万物互联时代也将在5G时代真正实现,而随着连接数的增加,网络安全的天花板也将会大幅提高,这些领域里面有些可能很快就可以看到业绩上的体现,为此我们提出2020年5G新科技周期下的十大投资主题:

01

5G将引领智能手机换机潮

相比于以往通信技术的革新,5G通信技术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2G是以GSM标准为主导建设的通信网络,数据率较低,因此2G手机为语音功能手机,主要以语音和文本传输为主。3G是以CDMA通信标准为主导的通信网络,相比2G网络,3G的数据率大幅度提升,可以开始传输图片数据,智能手机开始普及。4G通信网络是以LTE为标准,开始使用小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升数据率,移动通信进入视频传输阶段,智能手机也迎来了更新换代的小高峰。同4G相比,5G通信技术带来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性能提升,这将给智能手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1G、2G、3G、4G通信技术得变革主要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5G技术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5G将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同时,改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5G三大运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带宽、大规模物联网、低延时高可靠运用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随着5G的落地运用,智能手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咨询机构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均换机周期逐步变长,从2016年平均2.5年的换机周期增加到2017年平均2.7年的换机周期。不仅中国地区智能手机换机需求逐渐下降,亚太其他地区的智能手机换机周期也明显上升。智能手机的创新升级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刺激新的换机需求,缩短换机周期。但随着折叠屏、多摄像头、屏下指纹、3D脸部识别等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智能手机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给改变人机交互方式,进一步提升智能手机用户体验,有望刺激用户换机需求。折叠屏、屏下指纹、多摄像头、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创新有望刺激新的智能手机换机需求。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仍处于存量博弈阶段,在5G实现大规模运用之前,手机出货量不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10月30日,科技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9780万部,同比下降3%。华为同比增长66%,苹果、小米、Oppo、Vivo则均大幅下跌。但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和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的创新,智能手机产业链或将收获下一轮技术红利。手机产业链的受益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出货量与销售量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技术升级带来的单机价值的提升。根据gartner预测,5G手机的出货量在2019年出货量约为900万部,2021年将增长到1.5亿部,复合增长率达到308%。

单机价值提升主要来源于两方面:5G通信引入新技术提升单机射频通信模块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屏幕、摄像头、屏下指纹、3D脸部识别等技术的革新带来整机价值的提升。

随着5G通信技术引入MIMO、载波聚合等技术,5G手机对射频单元的需求数量将会大幅增长。在高端4G手机中较为常用的是2*2的MIMO解决方案(在基站侧和智能手机上都有2个信号接收和发射单元),但在5G智能手机中4*4 MIMO(在基站侧和智能手机上都有4个信号接收和发射单元)将会成为标准配置,并随着对流量速度的追求,5G智能手机的可能达到8*8甚至更高阶MIMO解决方案,这将提升智能手机单机对射频器件的需求数量。另一方面,在5G通信将频谱范围提升到了毫米波段,高频波段的使用将对射频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射频组件可能转向更高级的半导体工艺,单个射频器件的价值量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向智能手机提供射频器件的厂商将会从中受益,这些厂商包括天线供应商、射频滤波器供应商、功率放大器供应商、低噪声放大器供应商,射频开关供应商、基带供应商等等。

屏幕、摄像头等运用的的升级将带来智能手机单机价值的提升。三星、华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先后发布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有望引领下一个智能手机浪潮。折叠屏将给面板厂商带来新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契机。折叠屏在面板材料、设计方案、制造工艺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升级空间。因此在面板厂商折叠屏良率提升、产能释放之后,折叠屏上游材料、下游封装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根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049亿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消费量达到30%,中国前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华为、OPPO、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总和达到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31%。靠近市场和智能手机终端厂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有望在一下轮换机高峰中受益。

展望2020年,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多摄像头、折叠屏手机等将继续成为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技术升级和应用创新将提升单机的价值。因此,伴随着这些创新应用的普及,射频器件、指纹技术、摄像头模块、声学模块、屏幕供应商等厂商或将从中受益。

02

 AR/VR将成为消费电子最大增量来源

回顾AR/VR的发展历史,上一轮虚拟(增强)现实的大热是在14-15年,伴随4G移动红利,成为消费电子的一个亮点。但是很快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长时间VR/AR沉浸感客户体验不佳,产业并未能持续井喷式增长。其中VR/AR产品因为带宽和延时的因素导致渲染能力不足、互动体验不强和终端移动性差、分辨率和刷新率低等痛点问题,一直遏制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阻碍了其在消费领域的大规模放量。

5G技术一方面解决了AR/VR大带宽+低延时的最大短板。高质量VR/AR业务对带宽、时延要求非常高,对于 VR来说,要达到非常好的用户体验,需要的带宽要达到1000Mbps以上,延时要达到小于2ms的级别,而对于AR来说要达到不错的用户体验也需要200Mbps带宽以上和5ms以下的延时,这在4G时代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唯有5G能满足这样的高速传输能力。

另一方面,5G还将推动VR/AR设备实现无线化、轻量化,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5G支持下,VR/AR设备将由此前的HDMI线缆连接转变为无线化,拥有更灵活的接入方式,可以满足多个场景的应用。同时5G的高传输速率还将推动VR/AR设备的数据传输、计算和存储等功能向云端转移,从而缓解设备端的计算压力,节省AR/VR设备上的计算模块,使设备更加轻量化,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5G的落地,AR/VR技术痛点的解决,全球虚拟现实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2018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预计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2017-2022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0%,VR为占据主体地位,AR增速显著。在终端整机方面,2018年全球终端出货量超过1200万台,预计到2020年整体终端出货量接近4000万台。

在5G的加持下,技术短板将被弥补,AR/VR商用加速有望为消费电子相关产业链持续带来红利。根据IDC最新发布的《IDC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至2023年中国AR/VR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652.1亿美元,较2019年的预测(65.3亿美元)有显著增长。同时2018-2023年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84.6%,高于全球市场78.3%的增长率。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至2021年,中国VR消费级内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8.9亿元。

2018年以来,包括华为、微软、苹果、谷歌等全球巨头争相加码AR/VR市场,19年进入新品发布期,全年国内外厂商发布10余款AR产品,华为在10月份发布的VR Glass新品性能大幅提升。因此,5G牌照发放后,VR/AR这个万亿级别的产业将成为消费电子最大增量来源。

03

 5G时代华为将主导全球消费电子

在5G方面华为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今年的MWC大会上,华为发布了5G解决方案,同时获得了“最佳移动消费者业务奖”,“自动驾驶最新移动创新奖”,“智慧城市最佳移动创新奖”,“最佳无线技术突破奖”等。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综合起来主要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通信设备以及基带芯片的领先。

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一方面,就网速和稳定性而言,华为处于业界领先位置。此前华为与中国联通合作进行的网络测试,峰值速度达到3088Mbps;在网络稳定性方面,华为攻克了大量难题,提出5G综合承载、5G运化核心网等解决方案,在50GE、SRv6等产业的关键贡献以及5G微波的领先,都奠定了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华为的领先也得益于芯片的突破。华为芯片主要包括手机芯片的麒麟系列,服务器芯片的鲲鹏系列,AI芯片的昇腾系列,5G芯片的天罡、巴龙系列以其凌霄芯片、NB-loT芯片等其他芯片。2017年,华为发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芯片,2019年1月24日,华为发布了5G手机基带芯片巴龙5000,这款芯片是当时集成度最高,性能最强的5G终端基带芯片,同步支持SA和NAS组网方式,当时能与之竞争的只有高通的骁龙X55,完全处于业内领先水平。7月26日,华为首款商用5G手机Mate20X正式发布,搭载首款5G双模全网通巴龙5000芯片,成为首款商用支持SA与NSA双模的手机。此外,2019年1月华为发布了基于ARM构架的业内最高性能服务器处理器芯片鲲鹏920芯片,8月份发布的“昇腾910”芯片均处于业内最高水平。

全球5G专利申请数量以及标准提出数量,中国均居于榜首,其中华为全球领先。IPIytics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4日,华为拥有1529项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超过16%;提出11423项5G技术标准,均领先其他公司。目前华为主导的Polar码是5GeMBB

今年以来,华为在VR/AR领域也是动作频频。早在今年2月份,华为就发布了《Cloud VR +2B场景白皮书》,对于VR和云的结合进行了深度洞察,并提出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倡议。之后在8月8日发布了“2025 年十大趋势”,预测VR/AR将帮助用户获取突破距离、突破模糊、突破表象、突破时间的超级视野,2025年采用VR/AR技术的企业数量将增长至10%。8月9日,华为开发者大会召开,发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鸿蒙系统,预计2022年兼容VR头显。8月14日,华为在EUIPO(欧盟知识产权局)和英国IPO(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两个商标,名称为华为“AR Glass”和华为“VR Glass”,并附有说明: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机、3D眼镜、太阳镜和眼镜。同时,9月26日华为推出VR眼镜,预计5G时代,VR眼镜将迎来爆发。

04

中国5G全产业国产替代率大幅提升

从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科技自主可控将成为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的领域。2018年以来,美国对国内通信巨头中兴和华为频频发难,暴露出我国科技基础薄弱、核心元器件缺乏的痛点。当前我们面临5G/云计算大数据/汽车电子与智能驾驶/物联网等领域需求的爆发开启一轮新的技术创新周期的开端,而中美贸易摩擦将使得我国对核心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未来5G、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将是必然趋势。

5G建设带来半导体行业自主替代的大幅提升。虽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增长,但是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技术专利主要被国外厂商掌握。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国产率尚不足30%,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为4175.67亿块,自产数量1739.50亿块,国产率仅为29.41%。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496亿元,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但目前仍然受外国厂商主导,我国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列为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功率半导体在这些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根据SEMI预测显示,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向我国转移,同时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转移,2017至2020年,全球将有62座晶圆厂投入运营,其中中国有26座,占比高达42%。5G建设叠加政策的扶持,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储存器领域,储存器是芯片中占比较大的细分领域,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随着5G时代,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储存器的市场需求会更大。目前,储存器领域几乎为国际巨头垄断,DRAM存储器由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占据约95%的市场份额,NAND存储器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和西部数据五家占据97%的市场份额;NOR存储器依然主要由国际巨头垄断。我国也开始奋力追赶,其中DRAM存储器的福建晋华和合肥长鑫,NANDFlash存储器领域的长江存储。9月21日,大陆首家量产DRAM设计制造一体化项目--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在2019世界制造大会上签约,进一步表示在储存器领域国产替代的提速。

以华为为代表的手机产业链向国内的移动,引发了国产替代的热潮。从华为产业链来看,芯片、屏幕和光学等领域依然是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国产替代加速的主要领域。

芯片领域,华为独自搭建起了麒麟芯片的矩阵,并发布了基于这些芯片的产品和服务,9月26日发布的华为Mate 30 5G系列,搭载麒麟990 5G SoC芯片,首次将处理器和5G基带集于一体,相比上代芯片,GPU性能提升高达39%,能效提升高达32%。

此外,目前国产替代比率较大的有指纹识别芯片,和摄像头CIS,FPGA领域,紫光同创已经进入华为产业链,开始从低端产品的替代,高端产品正在研发中;零部件供应商来看,国产厂商比例也在增加。其中面板有京东方、TCL指纹芯片有汇顶科技、兆易创新;天线有鹏鼎控股、信维通信等。

产业政策助理国产替代大幅提升。我国从2015年就开始扶持半导体的发展,2018年相继出台了《关于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18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支持政策,2019年5月出台《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发展。2015年大基金一期总投资额1387亿元,67%主要投资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包括中芯国际的先进晶圆代工、紫光旗下的长江存储闪存芯片等等。目前据悉大基金二期已经完成募集,相比于大基金一期主要关注上游的设计、制造及封测而言,大基金二期将主要投资于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产业链下游应用,从而带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05

 “云”的涵义将更加拓宽,云游戏/云手机/云电脑将成为现实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以来,云计算已经历经了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两轮的发展。Gartner在2016年根据云计算技术成熟曲线分析显示,目前云计算正处于2.0到3.0的发展阶段,云计算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广泛运用于实践。随着5G的落地,将会进一步拓宽“云”的涵义,正如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所说,5G时代是云的时代,也是云和网相互融合的时代“。

2016年以来,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8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年增长率20达23.01%。根据garter预测,到202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增长维持在20%左右。我国云市场增速高于全球。2018年我国整体云计算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39.2%,公有云市场规模达437亿元,年增长率高达65.2%;私有云市场规模达525亿元,年增长23.1%。根据中国通信研究院数据预测,到2022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场将达到1172亿元。

5G的高速率、大容量以及低延时等特点,让云的应用范围极大开拓。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终端的运算将向云端迁移,大大降低终端硬件的成本,云游戏,云手机、云电脑将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企业上云是未来的大趋势,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5G也会更大的提高响应的效率。具体来看未来有以下重点领域:

(1)消费互联网领域,云游戏,云手机、云电脑将成为现实

云游戏:5G时代彻底解决云游戏网速和延迟的问题,让移动云游戏将更加便捷。4G时期,在10Mbps的网速和10ms的延迟下,由于现实场景的复杂性和网络的拥塞,云游戏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5G时代,通信带宽变大,延迟变低,云游戏的核心瓶颈问题将被解决。游戏资源都将在云厂商的云端服务器中运行,用户只要需要拥有高配的显示器,不需要下载任何游戏资源,就可以在用户端操控云主机接收从云主机实时传回来的游戏画面,而5G超高的网速,将会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今年以来国内外云游戏厂商纷纷布局。根据Statista数据预测,2019年全球云游戏市场规模为97百万美元,至2023年将达到4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

云手机:2011年阿里云手机的概念首次提出,2012年arm公司宣布移动芯片支持vt虚拟化技术,但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随后云手机市场进入一段消沉期,2014年随着Arm云手机的诞生,市场开始涌现,一些基于云手机的创新企业,2018年华为云进入手机云市场。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商用,云手机市场前景可期,根据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2018年云手机市场规模达3亿人民币,同比增速200%,预计到2020年,我国云手机市场手机规模进一步达到66亿人民币。

云电脑:关于云电脑的概念早在2008年就有提及,用户只需要一个小巧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就可以访问数据和应用,所有的操作都在云端进行,云端的操作以画面的形式传回本地显示器,对终端设备性能几乎没有要求。但由于网速的制约,云电脑的发展停滞了较长时间。随着5G技术的成熟,云电脑预计将迎来新的发展。今年6月份,顺网科技在基于顺网云服务产品,率先发布了云电脑解决方案,用户在本地显示设备上将获得与高性能电脑相同的使用体验,云电脑不仅支持市面上所有游戏性能,而且能做到“免下载,免安装、免更新,为用户提供1080P/144Hz、2K/60Hz超清画面”。目前顺网云电脑已经在部分网吧试运营,凭借降低pc更新维护成本、高性能低延时良好用户体验以及跨平台等优势,云电脑预计在教育、医疗、政府、企业等诸多领域都将获得广泛的应用。

(2)产业互联网领域,企业上云成为趋势

2018年工信部推出《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上云深度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企业上云带动一个新的服务领域—云管理服务提供商(msp)随之诞生。目前国外主要公有云服务商陆续推出自己的云msp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建设云msp生态。国内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也在咨询、分销、si、isv等方面开始msp合作伙伴计划,未来随着新兴厂商,传统分销商、数据中心服务商等的进入,我国云管理服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数据统计及预测,2018年我国云管理服务市场规模19.95亿元,到2023年将达到300亿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

(3)云边协同,催化物联网应用落地

由于物联网本身数据量非常大,同时对于数据的边界要求更高,使得边缘计算产业备受关注。只有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相结合,才能最大发挥二者的价值。在5G、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云边协同的分布式云,中心管理平台负责大规模的整体数据分析,大数据储存,同时管理着分布式云节点;分布式云节点则主要进行小规模局部数据处理与储存,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以及快速决策等。云边结合极大便利了物联应用的管理和部署,成为物联网应用落地的重要催化剂。

06

全球数据量将增加十倍,人均流量将增加十倍

我国全面进入4G时代后,数据流量出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LTEFDD)”经营许可,此后中国电信业全面进入4G时代。得益于4G网络更高的传输速度,语音通话、网络视频以及图片等数据流量在2015年之后有了大幅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1.87亿G,同比增长103%,月户均移动接入量达389.3M,同比增长89.9%。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711亿GB,同比增长189.1%,全年月户移动互联网接入均流量(DOU)达4.42GB,比上年增长1.6倍。

2014年以来,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大数据产业规模920亿美元,其中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1038亿元。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规模预计增长超10倍,全球规模达10270亿美元,相比2014年增长10.16倍,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达13636亿元,增长12.13倍。

随着5G的到来,全球数据量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根据IDC预测,全球数据流量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至2025年的175ZB,而随着互联网人数的增长,中国增速超全球,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数据圈最大的区域。同时21vianet预计,2021年中国月均数据流量将达到42.4EB,相比2016年增长约3倍,而同期日本增长29%,美国增长24%。核心数据的高速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云数据的大幅增加,大量数据将实现从终端向云端的转化。根据思科预测,到2021年全球云流量年度总量将达到19.5ZB,相对于2016年的6ZB增长3倍有余,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另一方面源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数据的爆炸增长。至2021年,储存在数据中心的数据相对于2016年将增长4.6倍至1.3ZB,年度复合增长率达36%,存储在设备中的数据将达到5.9ZB。由于物联网的推动,2021年全球生产的数据总量将达到847ZB,2016年为218ZB。

此外,由于5G网络比4G网络快10倍,用户使用流量需求也会进一步上涨,此前广东移动副总裁朱汉武表示,5G网络下月户移动互联网接入均流量(DOU)至少是60G。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全年月户移动互联网接入均流量(DOU)是4.42GB。参考韩国2018年12月底开启5G商用之后的数据流量来看,今年6月份韩国平均5G移动数据使用量达到24GB,同期4G用户平均使用量为9.1GB,随着5G商用的到来,平均月户流量超过20GB将不会太远。

5G时代的十倍的流量增加将使得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量都成十倍规模以上的增长,IDC、DRAM以及边缘计算的需求将成十倍以上的增长,将带来相关领域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07

5G时代,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

5G网络引领的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将导致数十亿连接到互联网的新设备的崛起,所有的设备都以极快的速度和非常低的延迟相互交谈。作为4G LTE网络的重大演变,其设计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数据和连接方面的巨大增长,以及拥有数十亿联网设备的物联网,以及未来的创新。5G目前有NSA(非独立组网)和SA(独立组网)两种模式,最先将于现在的4G网络一起运行,然后在后续版本和覆盖扩展中发展成为完全独立的网络。5G除了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低到1毫秒的时延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响应瞬间到达,“万物互联”真正有望成为现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占有22%的市场份额。而且至今,中国很多M2M(Machine to Machine)仍然采用传统的B2B的方式,但是我们认为随着5G和数据分析等新电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确保了中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物联网的市场增速远高于工业增速,预计2020年的年增长率将在20%-30%之间。

中国物联网市场领跑全球。中国目前正在通过车联网、工控互联、智能家居等新型产业模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释放物联网的价值。根据全球移动通信联盟(GSMA)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约9.6亿部设备通过蜂窝网络连接,占全球蜂窝网络连接的64%。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的一份报告,2018年,中国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73%。报告称,这一快速增长是由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增加、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成本降低、基础设施优势和供需驱动。全球物联网渗透率2013、2017分别为12%、29%,提升一倍多,预计2020年有超过65%的集团或组织将应用物联网产品和方案。连接设备方面,全球IOT终端数量2017年达49亿个,2015-2017年均复合增速达27.7%,预计2022年达153亿个,2017-2022年均复合增速达25.4%。

能否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关键是观察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梳理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我们发现主要应用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半导体和传感器节点、智能电网和智能会议以及无线技术等领域。其中可穿戴设备领域,主要涉及健身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表,尽管当前很多科技企业发布的智能穿戴产品较为成熟,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可穿戴技术也处于行业前沿,但并不代表市场已经饱和,新的进入者毫无机会,很多具有创新技术以及新颖功能的产品仍能参与竞争。车联网领域,早在此前中国联通已经与20多家汽车制造商签署协议提供汽车4G服务,目前5G时代来临,可以说5G带来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它为汽车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带来了难以置信的新收入机会,从汽车制造商本身到创造创新服务的新进入者。

以智能家居为例,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加传统家居行业转型需要,投资者不断加大资本投入,这些都极大促进了智能家居市场的繁荣。当前根据Orbis Research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8全球智能家居市场价值为386.49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701.629亿美元。当前智能家居市场呈现三个主要特点:(1)无线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份额有望提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5%;(2)相比于商用终端用户,智能家居技术目前在住宅终端用户方面的渗透率更高,适用性更强;(3)2018年,北美主导全球智能家居市场。2018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中,智能家电销售产生的收入份额最大,根据Orbis Research的报告,该细分市场占据了23.7%的健康份额。北美市场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2018年份额超过51.5%。2018年,欧洲和亚太地区分别以25%和19.2%的份额紧随北美,中国市场增速领跑全球。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车联网领域的应用程度最高,如今蓬勃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在技术层面,在于它可以深入了解和控制周围的世界,再通过感应器和执行器,从而执行数据指令的传输和驱动。车联网的本质在于数据共享,也就是“互联”,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实时交通信息数据库之间,比如正在你前方行驶的汽车突然停止,你需要立马接收到这个数据,从而立马自身做出刹车决策,而如果这中间出现任何的数据延迟,都将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所以不仅仅是5G的探索,还需要探索边缘计算。5G是汽车连接的驱动因素,但汽车制造商需要规划和制定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除了了解5G如何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之外,汽车制造商还将从以下方面获益:

  • 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汽车行业

  • 组合技术将把汽车行业转变为数字服务业务

  • 原始设备制造商通过收集和分析汽车传感器数据来降低保修/召回成本并为新业务模式提供动力,以便更接近驾驶员

  • 服务提供商通过在单张SIM卡上提供远程信息处理和消费者服务,推动新用户,提高TCO和用户体验

总结:物联网技术不管是在智能家居和车联网,还是在集成电路、数据中心UPS电源、医疗以及工业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均已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技术的本质在于感知和执行,未来数十亿的互联网新设备连接在一起,所有的设备都以极快的速度和非常低的延迟相互交谈,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协同。由于4G本身的技术限制,一直无法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到了5G时代,其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将成为关键,低到1毫秒的时延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响应瞬间到达,更大的带宽可以保证更多设备同时实现数据传输,“万物互联”真正有望成为现实。

08

5G时代网络安全产业天花板大幅提高

5G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催生了更多新兴安全领域,网络安全产业天花板大幅提高。网络安全从被动防护变成了主动防御,2019年5月13日,等保2.0正式公开发布。相比于等保1.0,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工业控制系统等方面做出重要防御,同时在监管主体和监管范围方面都有所扩大,等保2.0标准的正式出台将带动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升级,带领网路安全行业步入新成长周期。

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以及不同行业垂直领域对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采用日益增多都将是网络完全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北美目前仍然占据主要规模,亚太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市场增速一直领先全球。IDC预测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138亿美元,2018至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5%,全球复合增率约为9%,美国约7%。

中国网络安全市场增速领跑全球。根据赛迪顾问的测算,2018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为495.2亿元,同比增长20.9%,远高于全球增速。并且随着各项安全法规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国家、企业和个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赛迪顾问预计未来三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仍将会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21年市场规模可超过900亿元,未来几年我国云、大数据和物联网安全产业均将以高于安全行业整体水平高速增长,产业规模在2021年有望分别达到116亿元、70亿元和301亿元。

此外,在政策红利方面,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2014年我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从而确立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导与决策机构。今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将网络安全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5月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技术 2.0 版本》正式公开发布,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支撑保障水平。其中提到加强5G、下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分析,大力推动相关场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年营收超过20亿的网络安全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完全骨干企业,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

09

自动驾驶在5G时代将出现突破式进展

201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自动驾驶现象及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现象级事件频发,商业化序幕已经拉开。从2019年开始,根据全球主流车厂的计划表,将陆续有量产的自动驾驶车辆出炉,自动驾驶有望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自动驾驶行业发展主要受制于三大瓶颈,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其次,自动驾驶的研发成本较高,这使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面临着挑战;另外,相比于美国及欧洲等国,我国自动驾驶政策法规制定较晚,自动驾驶技术需要相关政策法规保驾护航。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5G的发展,国内外政策利好频出,打破了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局限性。

自动驾驶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智能汽车产业链前端主要由三大核心系统组成: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产业链中游为整车制造商,产业链下游主要是汽车后市场,涵盖出行服务、物流服务、车辆共享租赁等服务市场。自动驾驶硬件改造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是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也是现阶段自动驾驶成本居高不下的最大障碍。随着固态激光雷达等新的技术路线替代传统机械式雷达,工艺成本有望显著下降,计算平台在大规模量产后价格有望全面下降。综合来看,预计技术创新将推动核心部件成本骤降。

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机器视觉突破L3技术瓶颈。AI算法和芯片是解决自动驾驶中环境识别和决策的关键部件,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机器视觉崛起,成功突破L3的技术瓶颈。传统机器视觉最大的问题是,规则库是有限的,而汽车面对的环境是无限的。而在深度学习的框架引进并发扬光大后,AI处理图像分类任务的能力大幅提升,错误率直接下降。不断成熟完善的AI机器视觉配合高精度地图作为安全冗余,对于突破L3的技术瓶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G/V2X技术为自动驾驶打通外部“大脑。V2X基于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来实现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是未来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网联”路线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依靠高精度地图,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GPS等传感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完全自主驾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多车协同获取环境信息。利用5G技术低时延、高可靠、高速率和大容量的能力,车联网不仅可以帮助车辆间进行位置、速度、行驶方向和行驶意图的沟通,更可以利用路边设施辅助车辆对环境进行感知。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C-V2X将逐渐升级到5G-V2X,有望成为全球网联汽车的技术标准。

智能网联补齐自动驾驶技术短板。智能路线和网联路线均有一定局限性,有望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互补。智能路线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路线主要利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感知环境,而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二是单车自主,缺乏与其它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有效通信。网联路线弊端主要在于涉及参与方众多,无法快速推进。智能路线和网联路线有望通过融合的方式优势互补。通过两路线融合,既可以增强汽车环境感知能力,也有望加快发展进程,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技术交流,从而加快某些环节的技术突破,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全球巨头加速布局,中国或成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市场。目前各国际公司均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预计2020年迎来爆发。奥迪于2018年推出的A8是全球第一款量产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随后Waymo在2018年启动了自动租车服务,、百度发布了智能驾驶商业化解决方案,通用旗下的第四代Cruise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19年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特斯拉、英伟达、英特尔等纷纷计划将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需求、支付意愿均居于全球前列。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自动驾驶市场第一大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智能驾驶的渗透率为15%,其中绝大部分为低级别的自动驾驶,对应的市场规模为353亿;此后,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预测2019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达到1137亿元。2022年将突破2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增长至2415亿元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

10

A股将会出现万亿级别的科技公司

随着5G开启新一轮大科技周期,全球加速对5G部署,目前我国5G发展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我国A股公司市值来看,目前还未有科技公司跻身前二十。而美国市值最大的前五家公司中有四家属于信息科技行业。对比美股龙头公司行业分布,我们认为经济结构的转型背景下,我国主导5G必然带来行业结构的调整,未来A股有望出现万亿级别的科技公司。

5G大科技周期预计带来万亿级别的经济产出,巨大的红利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场景应用各个环节辐射到相关公司。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30年5G直接经济产出预计达到6.36万亿,相比于2020年增长11倍;间接经济产出超10万亿,相比于2020年增长超过7倍。到2030年直接与间接经济产出合计将接近17万亿元,相当于2020年的1.75万亿的十倍。5G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为产业链上相关个股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

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让我国目前在5G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最早在2013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成立5G推动组IMT-2020,推进我国5G技术研究和国家交流合作,随后一系列政策出台支持我国5G的布局和发展,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5G技术研发和转化,将5G发展上升到国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5G的领先体现在各个方面。技术标准方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8年3月全球提交的5G国际标准文稿中我国占32%,我国主导标准化项目占比达到40%;技术专利方面,IPIytics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约占全球主要5G专利的34%,韩国、美国、芬兰占比分别为25%、14%和8%;在终端设备方面,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最受关注的当属5G手机,华为、中兴、OPPO、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推出的5G设备陆续上市。从建设期到应用期,中国5G越来越凸显出领先地位。

对比美国市值结构,由我国主导的5G时代将会给A股带来万亿级科技公司。目前从市值来看,我国A股前20的企业中,多为银行股,市值前10的个股中有5只属于银行业,2只为非银金融业,7只万亿级别的个股中有5只是银行和非银金融股。而全部美国上市公司(不含OTC),可以发现,万亿级别的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均为信息科技行业,市值前10的个股中有4只为信息技术股。

美国科技股的崛起主要得益于90年代政府主导经济转型的成功。1992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随后1996年美国的“96电信法案”提出网络领域向各方全面开放,各类厂商可以在任何电信领域扩张;1998年的“Internet税收特权法案”要求未来6年内禁止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征收电子商业交易及Internet服务业的不合理税收;政策的支持让美国信息业快速崛起,科技股的市值膨胀也非常迅速,2000年3月标普500市值前10的公司中6家为科技公司,微软的市值更是达到4500亿美元,戴尔、雅虎等后起之秀也接近千亿美元。

当前,A股科技股与美国90年代科技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5G科技周期的到来,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周期中的领先地位,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大量产业政策的支持,都让未来A股万亿级科技股的出现前景可期,布局科技龙头,时不我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