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机制持续创新完善:2019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创新回顾与展望

2019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依托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持续创新完善交易机制,深化境内外币市场建设,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外汇市场制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作者: 交易中心市场一部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内容提要

2019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依托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持续创新完善交易机制,深化境内外币市场建设,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外汇市场制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一、依托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持续创新完善交易机制

2019年是交易中心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CFETS FX2017上线运行的第二年,各项业务平稳、有序开展,新平台在顺应市场分层交易格局、提升交易效率和促进价格发现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并获得了市场参与机构的高度认可。在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评选中,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从近2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一)外汇衍生品市场各交易模式协调发展

交易中心依托新平台为外汇衍生品提供一揽子交易解决方案,目前支持撮合(C-Trade)、询价RFQ和询价协商三种交易模式。

2019年4月,交易中心将衍生品协商交易机制覆盖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外汇远期和掉期,支持与即时通讯工具(iDeal)和货币经纪服务直连,为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非标准期限和长期限产品提供更灵活的交易方式。

多种交易机制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业务特点及优势,促进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撮合(C-Trade)模式已成为外汇掉期产品的主要交易渠道,特别是在流动性较好的中短期限交易中占比达到70%;协商交易在外汇期权产品中被广泛使用,通过iDeal经纪服务确认交易意向并通过询价协商模式成交的占比接近50%;传统的询价RFQ模式满足大额非标交易需求,是撮合和协商交易模式的有力补充。

(二)C-Trade实现性能优化和撮合效率提升

衍生品撮合(C-Trade)交易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重大交易机制创新,经过数年的发展,C-Trade支持的产品序列不断丰富、参与机构稳步增长、交易规模节节攀升。

为满足市场快速发展对系统承载力的需求,交易中心于7月完成对C-Trade撮合引擎的改造升级,引入高并发、低延迟的内存撮合技术,订单处理能力实现飞跃式提升。

在性能升级的基础上,C-Trade交易、授信、行情三大接口使用效率全面提升,支持业务全流程自动化处理;潜在订单计算效率大幅提升,订单自动匹配效用显著增强,在C-Trade交易中占比达到近30%。同时,交易中心根据市场需求优化C-Trade授信额度管理和提单操作风险提示等功能,在实现交易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保障交易安全、合规。

(三)新平台完成多次升级,业务功能不断优化

新平台在引入国际主流交易机制的同时进行客制化开发,适应中国外汇市场实践和交易惯例。2019年以来,新平台紧跟市场需求,进行多次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用户交易体验和操作便利性。

在询价功能方面,丰富报价档位行情信息,提供灵活的单边询价和向最优价机构询价的快捷功能,同时在价格版面可快速浏览预设的对手方信息。

在撮合功能方面,增加点击成交订单的滑点机制,提升交易匹配效率;推出止损订单(Stop Order),支持限价订单、市价订单、冰山订单和止损订单一揽子高效的交易策略。

在交易管理功能方面,新增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清算指令,规范清算指令要素维护标准,提升后台清算效率和准确性;优化新平台外汇交易成交单,通过增加交易中心水印、成交单专用章和数字签名提高成交单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二、深化境内外币市场建设,打造境内美元利率基准

(一)外币对市场流动性持续提升

近年来,交易中心积极培育境内外币对市场业务,打造连通国际、服务境内的多币种、多模式、多产品综合交易平台,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保持超过1倍的增速,流动性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8月推出外币对期权交易,进一步丰富外币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目前,交易中心外币对交易已支持即期、远期、掉期、货币掉期、期权和利率互换,产品序列已基本完备。

在交易模式方面,2018年交易中心推出询价ESP点击成交功能,10余家做市商积极提供分层、分组的带量报价,依托交易中心多银行平台提供定制化的单银行报价。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培育,询价ESP的使用率逐渐提高至约40%,即期交易价差收窄至0.5BP以内,与国际主流平台基本持平。

(二)外币货币市场深度发展

以外币信用拆借业务为起点,交易中心不断深化外币货币市场发展,推进中短期限外币回购业务完善。目前外币货币市场日均交易量已超过500亿美元,单日最高交易量突破600亿美元,超过联邦基金市场交易量。

交易中心于2018年7月推出以境外外币债为抵押品的外币回购交易,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培育,参与主体和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在深耕业务基础的同时交易中心加强外部合作探索,与交易商协会共同制定外币回购标准协议、研究将外币回购的抵押品范围扩展至人民币债券,从产品、制度和系统上为外币回购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中长端外币利率衍生品方面,交易中心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利率改革进展,探索推出挂钩新基准利率的衍生品,提前做好产品布局和市场培育,保证国际利率基准转换的平稳过渡和有序衔接。

(三)境内外币利率基准体系逐步建立

依托银行间外币货币市场产品和交易基础,交易中心持续丰富境内外币利率体系。

在原有境内美元拆借加权成交利率的基础上推出境内银银间美元拆借加权成交利率,该指标在全量美元拆借成交数据的基础上剔除境外机构和非银机构的成交数据,为金融机构的交易和定价提供更精准的参考指标。

从打造境内美元利率基准的角度看,交易中心已建立基于外币拆借成交的加权成交利率、基于报价行报价的境内美元同业拆放参考利率(USD CIROR)和结合报价和成交信息的银行间美元拆借资金面情绪指数,下一步随着外币回购和外币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成熟,将逐步推进利率期限向中长端延伸,构建更有效的全期限境内美元利率基准曲线。

(四)引入自贸区FT账户外币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交易中心作为上海金融要素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积极落实国务院支持自贸区深化改革创新的举措,探索支持金融机构运用自由贸易账户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业务。

交易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拓进取,已陆续引入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交易中心外币拆借和外币对业务,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10家机构参与交易中心自贸区外币拆借业务、8家机构参与自贸区外币对业务,累计达成交易近200亿美元,在便利自贸区业务集中管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吸收金融科技力量,前瞻探索外汇市场新业态

(一)布局主经纪业务和程序化交易

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接轨国际主流交易机制,为中国外汇市场新业务、新模式的推出奠定了技术基础。为满足更多元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需求,改善市场分层下的交易效率,交易中心结合国际市场经验和境内市场实践,探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主经纪业务和程序化交易

2019年以来,一方面积极推进相关系统的技术准备,包括搭建金融科技实验室为程序化交易落地提供孵化和验证环境;另一方面,与市场机构共同探讨制定业务规则和标准,形成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主经纪业务标准和程序化交易指引。

下一步,交易中心将积极布局主经纪业务和程序化交易落地,进一步推动境内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深化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夯实基础。

(二)提升即时通讯工具iDeal用户体验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交易中心外汇即时通讯工具iDeal FX已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重要辅助工具。截至10月底,累计共有718家机构登录使用,用户数量突破2836个,通过iDeal FX协商意向并最终在交易系统达成交易超过25000笔。

iDeal FX提供专线版、互联网PC版和手机App版多种接入方式,践行着“交易直连、更近一步”的设计理念和合规高效的初心,目前已覆盖银行间外汇市场所有衍生品及外币货币市场产品,支持与交易系统协商交易功能直通,便利线上货币经纪服务直连。

2019年以来,交易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持续优化iDeal功能,独家合作引入外汇经纪报价等行情数据,助力交易前端协商和决策;对接国际市场全程留痕监管要求,提供聊天记录实时监控。

(三)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交易服务赋能作用

信息服务方面,9月推出市场数据高速接口服务(CMDS Pro),支持每秒万笔的即期撮合行情,传输延迟低于10毫秒,为做市商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报价交易数据源;于2017年推出移动互联网行情终端iTrader,目前已登陆各大应用商店,注册用户数突破900人、月活跃用户数突破300人,通过持续丰富行情类型和数据展示方式打造权威的银行间外汇行情“旗舰店”。

市场准入方面,交易中心于6月推出银行间外汇市场电子化服务平台(iSupport),累计已有近百家机构注册使用,在线办理会员资格及业务申请,通过及时信息反馈和实时办理进度查询,提升对外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四、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稳步推进

(一)人民币购售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2015年12月政策开放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以来,人民币购售业务范围从初期的经常项目扩展到“债券通”、“沪深港通”等证券投资项目,境外银行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接轨国际,便利银行集团内部业务统一运作,2018年起政策允许境外银行在人民币购售业务中采用集中管理方式。2019年,银行间外汇市场41家境外参加行中陆续有3家实现业务集团化管理,在引入更多地区人民币购售需求、提高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效率方面成效显著。

伴随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币购售业务为证券投资项下的汇率风险对冲提供了灵活、便捷的交易渠道,2019年人民币购售交易中基于证券投资背景的业务比例大幅提升,进一步助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外开放。

(二)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

2015年初国泰君安和嘉实基金作为首批证券类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沉寂4余年后,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于2019年9月迎来三家证券公司会员—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招商证券。

在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参与机构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试点引入更多非银金融机构有助于丰富市场供需来源,更好发挥证券公司作为专业化投资银行在价格发现、市场化、差异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改善外汇市场流动性。

三家证券公司会员入市后,积极探索外汇业务与权益类业务的结合点,迅速实现交易落地和各产品交易策略的尝试,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提升“一带一路”合作服务水平

2018年交易中心与人行乌鲁木齐中支合作推出中国(新疆)—丝路货币区域交易信息平台,建立“一带一路”外汇市场信息共享机制。2019年以来,交易中心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平台信息,包括新增英文版和俄文版展示、增加个人市场报价行情等。

目前平台综合展示了包括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塔吉克斯坦索莫尼和巴基斯坦卢比等与新疆毗邻国家货币信息,逐步形成银行间市场、银行对客市场和个人市场多层次的综合报价行情。信息平台便利境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全面了解区域货币交易信息,促进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贸易投资结算便利化,也为新疆周边国家货币合作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10月30日,交易中心在总行宏观审慎管理局领导下,组织召开了2019年中韩双边本币结算论坛,来自中韩两国央行领导、境内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商业银行的近100名代表参会。论坛围绕着深化中韩货币合作、推动双边本币结算和便利贸易投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韩元业务的发展潜力及方向。

五、推进外汇市场制度建设,引导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发展成熟,自律管理和业务合规的要求不断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各项业务制度和业务标准建设。

一是修订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规则,适应市场发展现状,为参与主体提供准确清晰的业务规范;同时接轨国际市场最新惯例与标准,支持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二是整合修订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协议和做市商协议,完善相关服务范围、明确违约责任条款、统一协议文本格式,提高协议协商签署效率。

三是在总结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市场会员意见,起草评优办法实施细则的修订稿。

四是制定银行间外汇市场监测管理办法并征求市场意见,完善监测制度体系,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管理。

五是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用户实名管理和C-Trade桥机构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

六、外汇市场发展与展望

(一)继续加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外汇交易系统功能,落地主经纪业务和程序化交易,充分发挥交易平台对外汇市场业务创新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完善iDeal、iTrader和iSupport等周边辅助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合力,通过前中后全流程覆盖,提升电子平台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夯实外币货币市场基础

继续推进境内外币货币市场建设,一是丰富产品序列、培育市场基础,逐步形成外币信用拆借、外币回购和外币利率衍生品互动发展的完整产品体系;二是通过夯实成交基础提升境内外币利率指标的有效性,为境内机构外币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准确的定价、估值参考。

(三)提升对外开放和服务水平

一是继续加深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积极扩大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为境外机构提供接轨国际惯例的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二是加强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合作,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各类机构的业务优势,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机构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服务。三是借助iDeal和iSupport等技术平台提高对外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健全外汇市场监测管理体系

一是通过交易规则、监测管理办法和考评办法等完善市场管理框架,加强交易行为管理和异常风险预警,促进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与监管机构、自律机制的联动配合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交易中心在外汇市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中的作用。三是健全外汇交易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通过建立备案制度及时、全面掌握清算交割异常信息,提高外汇市场透明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