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无把握估值40亿的微芯生物,超小市场能否支撑现400亿估值?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作者:放牛塘塘主

来源:放牛塘

昨天,科创板企业微芯生物上市交易,被市场爆炒,最高市值达512亿元、对应市盈率1460倍,收盘时市值391亿元、对应市盈率1116倍。

微芯生物是一家创新化学药生产企业,目前销售的产品均来自一款产品,用于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西达本胺。

为什么说微芯生物在申请上市阶段,市场认为它并无把握估值超40亿呢?

这得从科创板的上市条件、微芯生物的盈利状况和上市审核的曲折过程说起。

包容的科创板,一共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满足一项就符合要求。

在微芯生物招股说明书中,报告期内,它的盈利情况是这样的。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29页)

根据微芯生物的披露,它采用的是第一套标准中的第二项,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第一套条件实际又包括两套标准,另一套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申报稿39页)

微芯生物采用这套标准,是冒了很大审核风险的,这个后面会讲。

微芯生物为什么会冒审核风险选择这套标准,而不选择其他审核标准呢?

这是因为它不满足其他标准。

标准一的另一套“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微芯生物最近两年扣非利润合计不到3000万元,未超过5000万元,不满足条件。

标准二、标准三、标准四,分别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3亿元、3亿元,而微芯生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只有1.48亿元,均不达标,均不符合标准。

标准五是一条很开明的标准,无盈利要求,适合微芯生物这种盈利很小的企业,但有最高的市值要求,40亿元,这个40亿市值要有知名投资机构认可才行,认可的方式是以此价格对企业进行投资。

微芯生物上市前的最近一轮融资是2017年10月,对应投后估值只有4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只有39.7亿元,所以,就上市审核而言,采用这套标准风险也更大。

微芯生物所采用的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其中,“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这点是很稳当的,满足条件,无风险;“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这点也很明确,满足条件,无风险。

审核风险出在“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

虽然从报表上,微芯生物扣非利润为1792万元,为正,满足条件。但其中蕴藏了一个极具争议的会计处理方式:研发费用资本化

最近的2018年,微芯生物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为3932.15万元,而利润只有一千多万元,如果不进行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将亏损约两千万元,从而不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条件。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申报稿253页)

研发费用资本化是指企业不把当期的研发投入计入当期费用,而是累计起来,待开发的产品成功后,在以后期间进行摊销。

研发费用资本化一般不太符合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证券监管部门担心企业滥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利润调节,所以在上市审核中,只要涉及研发费用资本化,就会被重点关注;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占利润比重较大,很难通过审核;像微芯生物这种,扣除资本化后利润将为负数的情况,之前从未有过审核通过的案例。

这也是微芯生物是第一家通过上交所审核,但未能成为第一批25家挂牌上市企业的根本原因。

微芯生物2019年6月5日通过上交所审核,6月11日提交证监会注册,证监会高度关注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提出了两轮反馈意见,作为第一家过会的企业,在后面过会的二十多家企业陆续拿到注册批文后,市场一度认为微芯生物可能通过不了注册,有的媒体甚至报道微芯生物要撤材料,市场猜测证监会是担心让资本化占比如此大的微芯生物上市,如果以后其他企业纷纷效仿,会很麻烦。

经过博弈,微芯生物7月17日拿到了注册批文,未能赶上7月22日的首批25家挂牌。

可见,由于要满足第五套标准中40亿市值的风险更大,微芯生物为了满足第一套标准,冒了多大的审核风险。

好事多磨,微芯生物8月12日挂牌上市,最高市值达512亿元、对应市盈率1460倍,收盘时市值391亿元、对应市盈率1116倍,比起上市前所纠结的40亿元,足足涨了10倍,可见目前科创板市场的热门程度。

我们从公司基本面角度,来看下400亿估值的成色。

根据公司的披露,微芯生物是一家研发能力强、有社会贡献的企业。

微芯生物报告期内实现销售的只有一种产品,叫西达本胺,来自西达本胺的收入占比达 99%。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91-192页)

西达本胺是用于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

在招股说明书,微芯生物十余次强调“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病。

罕见到什么程度呢?

淋巴瘤的种类包含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整个淋巴瘤的90%。“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种类又有多种,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我国外周T细胞淋巴瘤每年新增人数约为1.44万人。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71页)

我国外周T细胞淋巴瘤每年新增人数约为1.44万人,西达本胺是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二线药物。

这个病的首选方案是常规化疗,西达本胺并不用于常规化疗。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71页)

根据微芯生物的披露,常规化疗后复发率高,采用二线方案时,西达本胺是首选药物。

每年只新增1.44万病人,药物还不是首选方案,那么一年有多少病人用微芯生物的产品呢?

根据微芯生物的披露,约为1071人,相当于其他药物而言,这个人数是极低的。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74页)

2018年服务了1071位病人,实现了1.37亿药物收入,每位病人贡献了13万元,看来这个药物真的是很贵。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94页)

2017年统一零售价9240元一盒,385一元一片,比黄金还贵,每月需用两盒按2018年单价也是1.46万元,一年要17.5万元,这个消费,没有医保是基本承担不起的,按照各地区医保45%-90%的报销比例,报销后也是一笔很大开销。

所以,尽管目前得这个病只有7.44%的人使用西达本胺(数据来自微芯生物招股书174页),但未来使用率的提升空间依然有限,一是因为西达本胺是用于二线治疗方案而非首选方案;二是药物价格昂贵没有医保的人很难用得起;三是西达本胺目前是二线方案中国家唯一批准用药,有多家竞争药物目前正在开发,其中1家已提交新药注册申请,6家进入二期临床研究。

微芯生物要实现在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那样,“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约30%会使用西达本胺治疗”,有压力。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173-174页)

即使未来实现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约30%会使用西达本胺治疗”的目标,比现有7.44%使用率提高了4倍,目前扣非利润为1792万元,在保持研发、销售等投入占比不变的情况下,西达本胺贡献的利润也不会超过1亿元,且还是在不考虑药物会降价的情况下。

题外话,微芯生物毛利率达96%,每盒生产成本不过三五百元,售价接近一万,其实是有必要的,因为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很高,微芯生物卖那么高价,公司盈利还那么少,如果不是进行研发投入资本化处理还会亏损,可见不卖高价药企无法生存。不过,销售费用占药价的比重达30%左右(数据来自微芯生物招股书326页),而又说自己是二线方案的目前唯一药物,唯一药物不该很强势吗,还花那么多销售费干嘛,这个就很值得推敲了。

很显然,支撑微芯生物400亿估值的逻辑,不会仅是现有产品、现有客户,因为如果按照400亿市值、1071位病人计算,每位病人的贡献达3734万元,明显不符逻辑。

支撑估值的,应该是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在研发产品。

(来源:微芯生物招股书240-241页)

根据公司的披露,目前公司有几种药物进入了临床前、二期、三期或申请新药阶段。

新药未来前景属于太过专业的范畴,我们不便发表意见。

不过根据公司174-184页的披露,正在开发的产品,似乎都有多家药品已经上市的竞争对手,也有多家正在研发的竞争对手。

微芯生物也多次披露,新药研发具有“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公司于2001年3月成立,到2014年12月才上市第一款新药,2014年12月至今也未上市其他新药,就是很好的体现。

那些按400亿接盘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真的有去仔细研究微芯生物的现有产品和在开发产品的详细情况吗?

不过,如我们之前的文章《基金经理忏悔录》所说,二级市场在缺乏价值投资氛围的情况下,只有能赚钱,就是成功,炒作也无可厚非。

但对于投资回报周期特别长、与新药研发有一拼的一级市场,如果按照科创板现有估值去对一级市场进行投资,就要非常小心了。

作为上市企业和企业主,也不要被现阶段估值冲昏头脑,踏踏实实地去做研发、做产品,如果按现有估值做股份质押融资或者收购兼并,风险也是挺大的。

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