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FM股东“大撤退”,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5月24日,喜马拉雅FM的一则工商变更引发市场的诸多猜测,在今日喜马拉雅迅速做出了回应,这是怎样一回事?

股东们的“大撤退”

天眼查数据显示,5月24日上海证大喜马拉雅FM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小米旗下创投公司——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公司注册资本减少约314万元,缩减5.22%,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喜马拉雅FM的CEO余建军一人。

image.png

(图源:天眼查)

5月26日,针对此前喜马拉雅FM股东退出新闻,喜马拉雅FM回应称,此次变动是因为公司搭VIE结构,所有境内VIE公司的董事变更为境外母公司的股东,属于VIE标准结构。

采用VIE结构的中国公司,最初大多数是互联网企业,比如新浪、百度等等,其目的是为了符合工信部(MIIT)和新闻出版总署(GAPP)对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的相关规定。

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因为接受境外融资而成为“外资公司”,但很多牌照只能由内资公司持有,MIIT就明确规定ICP是内资公司才能拥有的,所以这些公司往往成立由内地自然人控股的内资公司持有经营牌照,用另外的合约来规定持有牌照的内资公司与外资公司的关系。后来这一结构被推而广之,应用许多非互联网赴美上市的公司中。

一般来说,企业开始搭建VIE结构,往往被看作为将来在境外上市做准备,而近年来喜马拉雅亦频传融资和上市的消息,让不少投资者对其充满期待。但喜马拉雅FM依然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若有会尽早和大家沟通。

“有声”的生意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喜马拉雅FM总用户规模突破4.8亿,包括车载、穿戴、音响智能设备用户及3500万海外用户,活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达135分钟。平台内共有600万主播,覆盖财经、音乐、新闻、商业、小说、汽车等328类上亿条有声内容,行业占有率超73%。

如今,喜马拉雅FM不仅共享阅文集团所有版权,还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其中包括马东、吴晓波、高晓松、蔡康永、陈志武、郭德纲、冯仑、龚琳娜、黄健翔,喜马拉雅FM占据了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

但是,内容企业避免不了的版权纠纷也在喜马拉雅FM上有所体现。就在近期,有多位网文作家向媒体反映,自己的文字作品在不知情下被侵权制作成有声书,并公开上传至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 FM。另外,天眼查显示,自今年以来,喜马拉雅FM所涉诉讼达26起,其中多半是关于作品信息的网络传播版权。

尽管因为内容审核不严格让喜马拉雅FM饱受诟病,但依然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如今已是坐到了有声、知识付费以及音频APP市场头部企业的位置,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有声书的蛋糕多大?

年初之时,艾媒网发布了《2018-2019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其中,《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达4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4%,2019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63.6亿元。image.png

报告中提及,有声书行业展现的巨大发展潜力,也正在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场。随着众多玩家入场有声书行业,目前有声书市场基本已形成竞争格局,综合音频平台领先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喜马拉雅3个月月活均超过7000万人,稳居综合平台首位;懒人听书则以超过800万的月均活跃用户规模在垂直平台中处于领先位置。image.png

目前有声书行业用户已停止盲目或为了新鲜感消费,整个市场已回归理性,用户增长已不再是各个平台的主要关注的指标,而用户粘性、使用习惯以及体验则是企业可以发力的地方。拥有好内容的有声书平台未来将拥有更好的收益。

由此来看,除了完善已存在的内容,研究新内容和新的表达形态将是各大有声书企业发力的重点。而在有声书市场竞争格局基本成形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成为新亮点。有声书平台纷纷结合新兴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完善了用户体验,让产品更加智能化。

2019年喜马拉雅FM运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PUGC知识生产模式,IP资源壁垒构建与业务战略扩张,这三大运营策略成为喜马拉雅FM平台快速发展的支柱。然而,喜马拉雅主打的另一个模块——知识付费,可能正在遭遇瓶颈。

知识付费的“退潮”

回头去看知识付费的发展历史,该领域从2015年苗头起并快速发展,具体形式包括出书、做课程、打造知识付费IP、公众号直播、内容电商等。2016年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知识付费产品逐渐涌现;2017年知识付费平台逐步向细分领域深耕发展;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发展拐点,不再仅仅是粉丝行为,逐渐向知识服务层面演化。

安信证券研报显示,随着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平台加入知识付费的浪潮,核心付费模式逐步拓展,其中变现方式主要包括有广告、电商、软文、打赏、知识付费等。对于各大主体而言,流量+内容是体现价值的重要指标。

初期时不少知识付费平台为了流量变现,请来一个自带流量的网红,例如蜻蜓FM请来高晓松、喜马拉雅联手马东打造了爆款《好好说话》、“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本身就有一定的流量号召力。然而,“网红”效应短期内虽然明显,但无法支撑平台的长期发展。知识付费兴起发展亦有4年,大部分消费者会因需要而付费,但大V和网红并不是个中关键。

5月25日,得到APP的《李翔知识内参》宣布停更,并附言:“江湖再见!”。《李翔知识内参》原名《李翔商业内参》,3年前上线时获得了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盛赞,费用为199元一年,订户数量达到过9.5万。根据李翔分享的数据,有超过400万的用户,分享了200多万次,收藏了近500万次。image.png

作为得到第一个付费专栏,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之后的知识付费热潮,而它的停更也证明了这条路的前途未明。

此外,有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和得到的知识付费板块,用户的增量近年开始呈现出递减的状态。有分析认为,知识付费行业并没有迎来爆发式增长,背后原因不外乎,各平台的用户参与热情和人群基数有限,可供用户真正消费的付费内容,也难以大规模和持续性地产出。平台内容日渐同质化,知识付费已经出现了复购率降低、完课率降低、使用时长降低的“三低”现象。

正如知乎CEO周源所言:“知识付费这条路,不管前两年多么容易,现在都不太容易了,必须要走一条新路,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