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600884.SH)Q3净利润直降七成,锂电池业务何时复苏?

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凛冽寒冬中,杉杉过得如何?

自转型锂电池以来,杉杉股份(600884.SH)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但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凛冽寒冬中,杉杉过得如何?

净利润直降七成

10月29日,杉杉股份公布了其2019前三季的财报。杉杉股份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5.15亿元,同比增长2.08%;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约2.8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约10.54亿元直降72.71%,扣非净利润的降幅相对好看一些,同比减少44.51%达约2.14亿元。image.png

针对此次归母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公司指出,主要系报告期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绩同比下降,本期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抛售宁波银行股票所得收益不再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上年同期宁波利维能引入战略投资人改为权益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及临港项目土地处置确认资产处置收益,而本期无该等事项所致。 

财报中,曾多次提及“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业绩同比下降”,而按照2018年年报的营收构成来看,正极材料所占营收的比例极重。image.png

从业务线方面来看,杉杉股份的锂电池业务呈现正极材料承压探底、负极材料产能扩张,电解液销量高增长,新能源车业务预期出表等状况。

首先来看正极材料部分,杉杉股份半年报显示,尽管上半年正极材料的销量增长但业绩却有所下滑。成本端方面,正极材料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上游原材料四氧化三钴和三元前驱体价格下滑驱动正极产品均价同比大幅下降,因此同期产品毛利率相应下降。需求端方面,今年以来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导致钴酸锂需求和价格同时下滑,钴酸锂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29%;另外,随着动力电池补贴退坡驱使下游对成本的控制更加严苛,三元材料价格因此下滑。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杉杉的负极材料业务还是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一方面2019H1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提升以及公司产品的高性价比带动公司负极材料销售量提升;另一方面,海外客户销售量同比增加167%,带动负极业务整体上升。不过,目前公司拥有负极材料成品产能8万吨,仍受限于前端产能不足,终端产能无法充分释放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三季报中,公司的在建工程一项由2018年末时的11.36亿元增长64.86%至18.74亿元,这正是由于正极公司“10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及负极公司“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支出增加,可见公司的锂电池产能扩张在路上。image.png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今年以来,杉杉股份的现金流持续承压。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约13.72亿元,较2018年末的约26.19亿元大幅减少47.61%,公司指,主要系报告期内正极公司“10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及负极公司“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支出增加;母公司偿还7.5亿元的“13杉杉债”所致。 

此外,三季度,十大流通股东中,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华夏人寿保险-万能保险产品、部分北上资金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于三季度共减持公司约9.15%股权,中信证券及中信中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新进,位居前十大股东之列。image.png

何时迎来复苏?

前期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迎来了退潮,也连带着对诸如杉杉股份这类上游企业需求遇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前九个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814.9万辆和1837.1万辆,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4%和10.3%,但环比前八个月产销量分别收窄0.7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方面,九月份其产销量分别为8.9万辆和8万辆,同比下降29.9%和34.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4万辆和6.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1%和33.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4.1%和38.4%。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滑坡带来的成本增长,价格便宜的磷酸铁锂市场需求表现四季度会出现回升,下游电池厂对磷酸铁锂需求将会出现提升,预计四季度初采购会增量,公司的正极材料销量和毛利率有望在Q4恢复增长。image.png

另外,钴酸锂市场价格 9 月以来小幅上涨,价格持续上行,数码市场旺季来临,钴酸锂需求较好,四价钴价格持续上涨,助推钴酸锂市场价格上涨,市场担忧钴价上涨过快,助推数码三元替代钴酸锂,预计近期钴酸锂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此外,杉杉股份的其他几项业务中能源管理、服装和投资业务为公司贡献稳定现金流。新能源车业务中,整车已经停止销售,同时正在积极为充电桩和电池系统集成业务寻找股权合作方。公司未来将更加聚焦锂电材料主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