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第五人”的天使投资经 | 大咖面对面

作为腾讯的五大创始人之一,曾李青每每被人提及,总被描述成韩信式的悲剧人物。

作为腾讯的五大创始人之一,曾李青每每被人提及,总被描述成韩信式的悲剧人物。

在成为腾讯“第五人”之前,曾李青原是电信局下属公司的销售好手,马化腾也是看中了他的销售能力,邀请他入主腾讯。他在任职期间,一手打造了腾讯的市场和营销体系。

到了2006年,刘炽平接替马化腾担任公司总裁,刘的进入,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曾李青被边缘化的标志。

不久后,曾李青提出退休,离开自己相伴八年的腾讯,成立了天使投资机构德迅投资,英文名省力地只改了两个字母(Decent)。外界不自觉地为他加戏,每每盘点那些“遗憾出局的创始人”,他总是“被迫”与联想的倪光南、360的傅盛、阿里的孙彤宇齐名。

顶着悲剧男主角的光环,曾李青从未在过往的采访中特别作出过解释,因为他早已在“后腾讯”的天使投资人身份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VC圈子里,真正有过大钱的,只有沈南鹏、何伯权和我,大部分知名基金的GP,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富人。”言语间,他对过往在腾讯的财富积累,由衷地满意,因为“不管别人的钱更简单”,他做投资只用自己的钱,赚最稳的利。

而当年在腾讯的创业经验,又为他带来了不少人脉资源,以及对人、对赛道的甄别力,做天使的前七年里,他大量投资腾讯的离职创业者。后来腾讯的规模越来越大,他才更多地关注鹅厂以外的创业者,但始终活跃在鹅厂离职圈子里。

随着投资的手感越来越好,曾也越来越偏好自己本就感兴趣的硬科技,并把“硬科技”当成了德迅下一步的发力重点。“我和其他天使投资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有创业经验,也有很强的工科背景,所以我敢投硬科技——无人机、发动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CPU、GPU,都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曾李青曾投资一家从飞控技术转型做无人机的企业,在转型遇到瓶颈的时候,他大胆建议公司给无人机装上垂直螺旋桨,像火箭SpaceX一样,不需要跑道,直接垂直起降,改良后的产品一度成为工业无人机市场上的宠儿。

德迅曾投资的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产品,受访者供图

曾李青直言,他最羡慕的投资人就是何伯权(乐百氏创始人、今日资本创始人),做投资就是为了投自己的朋友,但是离开行业时间越长,人脉带来的项目就越少、成功率也越低。为了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获得一个稳定的收益,曾李青独树一帜地设立了资产管理部,开展二级市场投资,包揽了企业的最早期的增长收益和成熟期的稳定收益。

以下是格隆汇对曾李青的访谈实录。

本土生懂流量,海归更会融资

01

格隆汇:业界一直以来传出您特别青睐腾讯系创业者,这个名声是怎么打出去的?

曾李青:我出来创办德迅前七年(2007-2014年),腾讯的Size还没那么大,很多腾讯兄弟出来创业,他们直接、间接地认识我。那时腾讯员工的Quality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是在高位的,我们的认同度也很高,相互也很信任。

七年之后,很多腾讯系创业者我都不认识了,除了GM级别的,待遇好、前景好,就很少有出来创业的了。

02

格隆汇:您会从哪些角度去看一个创业者的Quality,最重要的是哪方面?

曾李青一是好的教育背景,优秀的学校会用很严格的标准替我们筛选。二是好的工作经验,在优秀的大公司里工作过,或是接受过系统训练。第三点是要超越同龄人,这是我们最近领悟到的,创业的失败率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一定要在同龄人里排到前20%甚至是10%,才有可能胜任成功率只有10%的事。创业要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远比做一个好老公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03

格隆汇:在一个创业者的背景当中,什么因素对他创业的影响最大?

曾李青:比较明显的是毕业院校的影响,国内教育背景的创业者更懂流量规则,海归背景的一般很能融资。

04

格隆汇:在考察创业者的过往工作经验时,什么样的大公司经历是您会优先选择的?

曾李青: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要和他的创业方向相关或相近。我们当年创办腾讯,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只有电信属于是互联网建设,我们原本在做的事离电信比较近——马化腾之前在润迅(传呼业龙头),我在电信企业(龙脉公司),张志东在黎明电脑(为沪深两市提供证券交易软件)。所以为什么是我们三个成功,而不是别的做地产出来的团队成功,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05

格隆汇:您曾公开表示“创业只有10%的成功概率”,这10%的公司有什么样的特征?

曾李青:第一原则是赛道够大,还在早期没那么拥挤。第二是团队足够强,学习能力、行业理解乃至忽悠人的leadership都要有,最后还得舍得分享。第三还需要一些运气,才能有非常高的增长和回报。

06

格隆汇:您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更相信直觉还是更相信理性?

曾李青:人在不熟悉的领域,往往愿意用理性思维,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客观不允许理性的领域,就会相信一点直觉,直觉也一定是过去经验和知识体系综合而来的积累。我是个“工科男”,投资消费企业也会很严谨的分析,如果投资海外的芯片公司,只能相信直觉,因为它甚至没有可比的企业,只有一个团队和一些想法。

07

格隆汇:做天使轮投资,您觉得最费心力的事是什么?

曾李青:投到好公司就不费心,只有差公司才会费心,所以我们现在很强调风控。做创业者背景调查,不能只靠会议见面、吃两次饭,我们要获取更深入的背景资料——了解创业者的人品、诚意,还有相互之间到底有多铁,否则合伙人分裂就会造成很大损失。未来德迅也会在投资时加一条对赌条款,比如几年内合作人如果散伙,就赔偿投资款,像婚姻一样,加上一个强绑定。

曾李青(右二)与即将上市的禅游科技高管合照,受访者供图

08

格隆汇:如果创始团队散伙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为什么不考虑投资那些只有一个创始人,或是有一个强势合伙人的团队?

曾李青:我们不太喜欢只有一个创始人的企业,在企业的早期阶段,本来就没什么钱,如果再没有多几个合伙人的经验技能覆盖各项核心技术,难道要公司出高价请外面的高手来干活?所以要找能力强的创业团队,能够覆盖掉企业早期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

09

格隆汇有没有哪一次投资决策做得很艰难?

曾李青:天使投资的数额相对小,所以我一般不纠结,错过了就不再想,好项目永远都在未来。那些看起来完美的项目,最后都会大概率要关门,只有20%成功率,何况是这些让你很纠结的项目,还有什么好想?世界上总有很多项目,你投过的是很小一部分,所以一定有错过的好项目,甚至有的你认为错过了,但其实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硬核投资人,爱啃“硬”骨头

10

格隆汇:EClife是您在2018年投资的一家家装短视频自媒体,其实“家装改造”的宣传是宜家首创,后来为许多综艺节目、自媒体学习,成了一种内容品类。和众多的竞争者相比,EClife的壁垒在哪里?

曾李青投资EClife其实是德迅投资MCN领域的一次尝试,我们想看看,在新的流量形态下,能不能跑出来一些新的自媒体矩阵。

MCN实际上是成本和流量的生意,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广告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能以低成本维持高流量,绝对是一个好生意。要低成本获取流量,就得给用户提供有趣的、用户愿意看的东西,所以如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又要不断提高内容质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自媒体创业最容易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纯线上的创业似乎越来越难,有一批融了B轮、C轮的公司正处于爬坡阶段,日子很难过,只能靠不断地投放广告才能维持收入,这些企业未来的经营会很有压力。

11

格隆汇:德迅没有参与国内的共享经济投资,但在2017年投资了美国的一家共享单车企业Limebike,如今国内共享单车狼藉一片,Limebike却在美做到了行业第一屏实现盈利。在您看来,共享单车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共享单车的逻辑在国内没能跑通?

曾李青:Limebike在美国的成功,要归于营商环境和共享滑板车的创新。

中美市场环境很不同,美国人只求第一,一旦落败了,不会亏着钱去争夺第二、第三,所以很少出现混战。至少在Uber和Lyft的竞争中,看不到国内这样狠命补贴,一定要把对手都杀尽了才罢休的状态。营商环境好了,毛利率就会升高,企业数据也就好看了。中美的VC也很不一样,BAT会用投资来建立巨大的生态链,但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没有那么多的投资,只有Google设立了基金,而且只服务于产业链。

Limebik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鲍周佳,以前是腾讯在美国的成员,在复星昆仲也做过投资,给我的印象很好,他们刚创业时,我只是为了帮忙,借了些钱给他们采购单车,后来总共投了15万美元。其实美国的共享单车生意也不是很好,他们很快发现了共享滑板车,美国人从小玩着滑板长大的,一辆滑板车每天能被使用9到10次,收费比单车还贵,所以Limebike的财务模型很好。

Limebike联合创始人鲍周佳(左图左一)和电动滑板车,图片来自Electrans相关报道

12

格隆汇:创业企业在小赛道里才能活下来,但VC又要看到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才会下注,这当中的冲突该怎么平衡?

曾李青这要靠创业团队的眼界和能力,我们曾经投资的纵横无人机,是从飞控转型做民用无人机。

飞控是帮助固定翼六旋翼飞机在飞行中调整姿态的系统,无人机是个很大的赛道,但是最终这个市场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也想象不出来,但当时投资是很安全的,他们一年有600万到800万的利润,一个多亿的估值,PE只有15倍。

他们花了一年多研发了一款六旋翼飞机,发现很难卖出去,我就建议他们在固定翼上增加四个垂直螺旋桨,让它实现垂直起降,像SpaceX那样,不需要跑道,不挑剔地形,成了工业级无人机的一个标杆。

实这也是我和其他天使投资人最大的不同,我有创业经验,也有很强的工科背景,所以我敢投硬科技——无人机、发动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CPU、GPU都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13

格隆汇:德迅感兴趣的硬科技(无人机、发动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CPU、GPU),有的属于C端,有的属于B端,您的投资范围是怎样的?

曾李青:主要是与A.I.相关的硬件产业,自动驾驶需要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无人机相关的小型涡喷发动机,这都是很大的产业链,只可惜都很难找。比如小型涡喷发动机,只有给俄罗斯军方供货的一家捷克企业有;我们找碳纤维的织布技术,用在无人机机体和机翼,防止它裂开,但这些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日本的企业里。

14

格隆汇:有一些自动驾驶平台企业发展势头正猛,您是否会考虑投资?

曾李青:很多都太大了,都是大公司才能做的,我们很难有机会进入。可能会有一批国内的自动驾驶企业在未来陷入焦虑,这个平台就像Android操作系统一样,不需要那么多家,万一哪一天特斯拉或者谷歌开始免费,大量的企业就会关闭。

15

格隆汇:在您关注的硬科技领域当中,有没有哪一些细分领域,国内企业有可能走出领先地位的?

曾李青:国内与国外相比,在航空行业的差距比在计算机行业的差距还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标的。主观上我们很想把这些产业链理顺,但小型喷涡发动机这样的市场在国内还没起来。

16

格隆汇:现在国内普遍对5G有很大的期望,您怎么看未来5G产业的发展前景?

曾李青坦白说,除了全自动驾驶企业需要用到大量的即时的数据交换之外,目前没有看到哪个领域特别需要5G的,而且5G网络覆盖的成本很高,可能不会像4G铺得那么广。

当年图形处理器的发展,是依靠游戏拉动的——设备对CPU的需求是一次方的,对GPU的要求则是三次方的,因此英伟达的股票一定比Intel的股票好。

所以5G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应用在哪里?这要一步一步来,说不定过两年VR有机会能发展起来,它对传输带宽的要求就会大很多。

拿自己的钱,赚最稳的利

17

格隆汇:您为什么一定只用自己的钱做投资?

曾李青:以前我们讨论过天使投资机构化,觉得意义不大,不管别人的钱更简单一点。

VC圈子里,真正有过大钱的,只有沈南鹏、何伯权和我,大部分知名基金的GP,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富人。沈南鹏是很享受他的工作,何伯权更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介于两者之间。

何伯权的今日投资一共只有三个人,没有多少成本,只投自己的朋友和熟悉的项目。方法和德迅类似,依靠创始人的人脉,但这有个弊端,离开行业时间越长,项目越少,越往后,成功率就越低。

所以德迅除了天使投资部,还有一个资产管理部,专做二级市场投资,也是我在管理。天使投资和股票投资一样,都有市场的周期,环境好、坏都是轮番出现,总是有波动,2018年A、B轮估值掉下来,那些拿了几千万、一两亿的“天使投资人”也该把钱造完了,所以市场竞争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如果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获得一个稳定的收益,可能是最好的状态。

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总部,受访者供图

18

格隆汇:您指的市场竞争没那么大了,是因为人民币基金很难募资,但好像美元基金募资并没有变得困难?

曾李青:美元基金募资不困难,并不在于说美国经济好或不好,而是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和养老基金,每年要分配一定的AUM(管理资产规模)到VC、PE市场上,这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19

格隆汇:有观点认为,一级市场上的人民币变少了,有钱的基金投得更谨慎,市场整体谨慎之后,好项目变得更抢手了,您怎么看?

曾李青:我自己感觉其实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的确这个环境下创业者变少了,但这时候还敢创业的人的素质和能力中位数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现实是,在BAT头条系下面,新的创业项目成功概率都会越来越低,所以很多创业企业会选择在小赛道里活下来,但如果不能给VC一百倍的想象空间,我们是不愿意下注的。

20

格隆汇:您在个人微博上曾经分享了一件事,一个创业者和德迅谈好之后,有人出了更高的价,您直接电话过去说德迅不投了。

曾李青:一是天使投资我们本来也不太在意错过,如果创业者能拿到别人的钱,就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了。另一方面,有的创业者和我们签约之后还在外面找投资,违背了事先谈好的契约,这样的人我们也不投。

早些年,天使投资是个买方市场,德迅给出的TS(TermSheet)只有10分钟有效,填了TS就要接受投资。现在形势没有那么好了,创业者会拿着各家机构的TS,对比之后再做选择。

21

格隆汇:现在市场这种形势,对天使投资机构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曾李青无论形势怎样,首先都要能活下来。做机构也是创业,二八定律同样有效,甚至更残酷,因为它离钱更近,所以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功。

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很低,收到的管理费又很微薄,从经济学上看,这事儿回报率太低。最早的天使投资机构里,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都开始做后期的投资,因为往后走才能融大钱,才能拿到多的管理费,养活比较大的团队。德迅是用的自有资金,很早的投资项目已经开始有收益,所以才能支撑现在这么大的盘子。

22

格隆汇:德迅是否会考虑做ABC轮或是Pre-IPO这样的后期投资?

曾李青:暂时没有考虑,往后面走就要管别人的钱,很难拿着自己的钱投A轮。看着别人的生意都觉得好做,进去了就会发现,其实都很难。去年,红杉、启明等机构觉得企业估值炒上来了,就都往前走了一步,投天使轮、Pre-A轮,发现天使轮也难做,过完年又退回去了。

23

格隆汇:2019年整个市场的信心也在慢慢恢复,企业融资难、基金募资难的情况会改变吗?

曾李青:从规模、效率而言,中小微企业应该永远都是融资难的,银行是商业机构,不会也不该投资这类企业。

至于基金募资难,我也不认为近几年就能改善,市场上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闲钱,几十亿身家的人拿出几千万都很困难。美元基金相对容易募一些,都是外部的钱,为了拿到这些钱,企业必须搭建VIE架构,过去几年大都是A轮、B轮才做VIE,现在很多第一轮融资就做了VIE。

24

格隆汇:未来德迅是否会面临与国内互联网巨头BAT的正面竞争?

曾李青:BAT不会愿意投天使。说句玩笑话,里面干活的人都是打工的,一笔早期投资出去,七年、八年都不知道能不能见效果,谁会愿意做?不升职了?所以BAT的人一定更愿意投资中后期的,胜算大,收益快,也有更好的协同效应。

假设企业的发展周期是一条400米的跑道,BAT是愿意投资那最后100米的,宁投贵,不投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