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可学与不可学

从有据可查的数据开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来源:唐书房

在老唐心中,从有据可查的数据开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代客理财阶段:1957~1969年,年化回报29.58%;

2.烟蒂投资为主的伯克希尔阶段:1965~1971年,年化回报16.88%;

3.优质企业为主的伯克希尔阶段:1972~1999年,年化回报26.72%;

4.受限阶段:2000~2017,年化回报10.01%。

其中前两个阶段有五年并存期。

这四个阶段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哪个阶段的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哪个阶段不值得学习?让老唐从巴菲特自己提供的投资回报数据表说起。 

下图截自伯克希尔2017年财报: 

不知道书房里有没有英文比老唐还渣的朋友?

就当有吧,老唐还是做个注释:

①数据加括号代表负值;

②底部两行分别为年化回报和总回报;

③右边三列数据,分别为伯克希尔账面净资产年度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年度涨跌幅、sp500指数年度回报(含分红)。

先看最后一列。 

观察历年年报披露的该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在长达53年时间里,直接投资大盘指数SP500,年化回报率就在9%~10%之间。虽然期间经历过多次股灾,多次大牛市,但指数长期回报率非常稳定,变化很小。 

这背后的原因,不再赘述。这里只重复结论:

①股权长期投资收益率“一定”高于债券及其他类现金资产。

②普通投资者即便是看不懂任何企业,也可以从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开始,立足先赢,而后再求大赢。

③除非指数回报率低于现金(即指数市盈率高于无风险回报率的倒数),否则持有现金及债类资产就是一种错误。 

别小看9.9%的回报。

假设你今年25岁,手头可投资资金量仅有5万元,如果在未来35年里,平均每个月你从工资奖金里省出3000元投入,到你60岁退休时,你投入的资金累计有131万。

在年化9.9%的回报率下,60岁时财富值为1132万,增值超过1000万;而同样的投入,如果你购买的是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60岁时财富值仅有291万元。 

其次,我们看前面两列的年化数据。 

过去53年,伯克希尔账面净资产年化增长率19.1%,股价年化增长20.9%。期间,股价有过一年翻倍的年份,也有过接近腰斩的年份,但长期回报率居然和公司账面净资产增长率差不多。 

巴菲特多次强调过的:1965年的伯克希尔内在价值远低于报表净资产(主要是纺织设备及固定资产价值低于可变现值),而现在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远大于账面净资产”(主要原因是商誉、长期持股公司成本记账等原因)。

如果考虑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在合理假设下,股价涨幅和企业内在价值增长几乎完全一致 

《巴菲特最糟糕的一次投资》一文里,老唐介绍过巴菲特介入伯克希尔时,伯克希尔账面净资产值是2214万美元。

巴菲特在市值660万美元位置开始买进,并最终和当时公司老总洗玻璃达成协议,准备按照1290万美元市值价格卖给洗玻璃总。

从这个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略高于1290万(否则洗总不会买,而烟蒂股投资者的特点就是在股价接近内在价值时卖掉它)

我们假设1290万成交价为内在价值的8折,即内在价值为1550万,约为账面净资产2214万的70%。 

2017年的内在价值可以看作账面资产的1.5倍——虽然账面资产和内在价值的具体差距巴菲特没有明确说过,但巴菲特不仅正式披露过,也实施过“在股价低于账面净值120%时伯克希尔会实施股票回购”。 

这至少说明账面净资产×120%的价格,相比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依然有折扣,所以才值得巴菲特出手回购。假设我们认为巴菲特的回购价是内在价值的8折,意味着“内在价值=回购价格/80%=(账面净资产×120%)/80%=账面净资产×150%”。 

这样算来,1965年的0.7元,到2017年变成10880.29×1.5=16320.44元,53年获利23315倍,年化回报率20.89%,和股价过去53年波动几乎一模一样。这就是股价围绕内在价值波动,其长期投资价值来源于企业增长的最好例证。

然而,上述认知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想找出巴菲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回报,并分析其原因,最终找到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投资理念和方法。 

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伯克希尔账面净资产值波动的那列数据上。 

我们都知道,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划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57~1969年的合伙基金阶段,另一个是1965年至今的伯克希尔阶段,其中1965~1969年有重叠。 

如果从投资理念的角度划分,又可以1972年1月3日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为界,划分为烟蒂投资为主阶段和以优质企业为主阶段 

在巴菲特烟蒂股为主的阶段,合伙基金1957~1969年化回报是29.58%(见《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体系分叉的心路历程》),

伯克希尔1965~1971年回报分别为23.80%、20.30%、11.00%、19.00%、16.20%、12.00%、16.40%,从1元增值为2.98元,年化回报16.88%。 

1972年1月3日,巴菲特支付2500万美元收购喜诗糖果,是巴菲特自己多次承认的“从烟蒂投资进化为优质企业投资的标志”。

1972年至今,喜诗糖果给伯克希尔贡献了至少20亿以上的现金。这20亿以上的现金又因为同样的投资理念,购买更多优质企业的股权,产生蛋生鸡鸡生蛋的几何增长,其真实回报率已经大到无法计算。

如果以1972年为起点计算,我们会发现46年来,伯克希尔账面净值从2.98变成10880.29,年化回报19.52%。

假如1972年之后,巴菲特的年化回报依然是1965~1971年烟蒂股为主阶段的16.88%,则2017年末终值仅为3892.83元,约为10880.29的36%。

不仅如此,实际上巴菲特1972年至今的投资,还能以200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2~1999,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今。 

1972~1999的28年间,伯克希尔账面净值增长654倍,年化增长26.06%,公司股价年化收益率26.72%(1元变成757.45元),这是伯克希尔投资历史上最肥美的阶段。

这期间,实际上伯克希尔还经历了两次系统性重创,正好居于一头一尾:1973~1974年美国股市大股灾;1998~1999年科网泡沫,伯克希尔远离科技股的理念,导致有史以来最差回报,巴菲特被“骂”到住院(见《压力》一文)。

而且,1972~1999年28年无亏损记录,同时,伯克希尔投资史上共计13个年收益超过30%的年份,全部落在1972~1999年期间。 

1965~1971年间最高年度收益23.8%,无亏损记录;2000~2017年最高年度收益23%,并产生伯克希尔仅有的两次亏损记录,分别为2001年-6.2%和2008年的-9.6%。 

2000年发生了什么,导致股神最近18年收益不佳(年化10.01%),老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2000年之后,因为伯克希尔手头的钱实在太多,可选投资对象偏少,巴菲特开始以保守姿态将金钱配置在一些资本密集的低回报企业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投资就在约55亿美元投资中美洲能源、220亿美元收购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以及43亿投资卡夫食品等项目上。 

中美洲能源和北伯灵顿铁路,共同特色就是需要的资本投入很大,仅凭折旧根本无法支持资本支出,公司的利润需要继续做固定资产投资,甚至还需要持续融资再投入。

同时,它们的定价和利润受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严格管制,政府通过价格管制,允许它适当获利,但不允许获取过高利润。 

这类企业的利润,严重取决于监管机构的态度。比如对于提供电力和天然气的中美洲能源公司,就有一些州规定,如果公司利润超过12%,不仅不允许涨价,还要将超过部分反馈给消费者。至于涨价,那必须要证明公司的净利润率跌到某比例(比如9%)以下才行。 

引用巴菲特自己的说法,购买这些公司,一方面是赌美国经济的继续上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赢得美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它展示了伯克希尔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监管机构投出的信任票,相信监管机构会让伯克希尔获取合理的回报。

中美洲能源公司是伯克希尔董事会一名董事沃尔特.斯科特介绍的,巴菲特非常相信这个人。相信到什么程度呢?

截至2002年,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一共七名董事,巴菲特夫妻及长子占据三个席位,查理.芒格及他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占据两个席位,伯克希尔创始人家族、巴菲特入主前的老董事长马尔科姆.菜丝占据一个席位。

最后一个席位就是这人——美国第三级通讯股份公司(做光纤网络通信的上市公司,纽交所代码:LVLT)董事长沃尔特.斯科特。这份董事名单里,斯科特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外人”,足见巴菲特对斯科特的信任程度。

「2003年纽交所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独董必须占多数,伯克希尔才陆续引入比尔.盖茨(微软董事长,巴菲特密友),汤姆.墨菲(大都会公司董事长,巴菲特密友),唐纳德.基奥(可口可乐总裁,巴菲特对门邻居)等人做董事」。

巴菲特甚至还因为斯科特而做过一笔亲口承认超出能力圈的投资。

那是在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破灭的股灾期间,斯科特控股的第三级通讯公司股价从130美元跌至不到3美元,市值从高峰的440亿美元跌至不足10亿美元,濒临破产。而巴菲特却在2002年7月9日宣布投资1亿美元购买美国第三级通讯公司的长期债券和可转债。

市场大为惊讶,巴菲特则很直白的承认:有时候,你会在你的能力圈之外进行投资。第三级通讯公司就是我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资,我是把赌注压在人的身上,我觉得我非常了解这个人。”

说起来,伯灵顿北方铁路这家公司也和巴菲特有缘。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书末附录里推荐了一家铁路公司,当时股价17美元,每股收益10美元。

被推荐的这家公司叫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它就是如今的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的资产主体。

巴菲特读到《聪明投资者》的时候,这家公司市值4000万美元。到2010年,巴菲特花了220亿美元买下它。菲特也由此在2013年年报里说:

我不记得买《聪明的投资者》花了多少钱。不管是多少,它都证明了本的格言“价格是你付出的数字,价值是你收获的东西”。

在我所有的投资中,买这本书应该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笔(我的两本结婚证除外)。

至于糟糕的卡夫食品案例,芒格在2009年威斯克金融公司(芒格任董事长的一家上市公司,由伯克希尔控股)年度股东大会上,则直接对股东承认:

由于我们的钱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买了卡夫食品。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较低的回报,这要比我们10年前的回报预期低得多。这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世界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种投资方式,显然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以老唐的看法,在你我的资产达到11位数之前,这种技术只是屠龙术,学来也无处可用。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老唐直接上《滚雪球》截图: 

丧失对购买目标的保密特权,导致巴菲特无法持续以满意价格购买到足够多的目标股票。而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资产总值,导致小额投资根本没有意义。

两种因素叠加之下,巴菲特只能转向要么整体收购目标公司(上市或非上市);要么一次性买够目标公司股份,且目标公司必须是流通市值足够大、日成交足够活跃的股票(例如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苹果公司、IBM等);要么干脆将资金配置在一些回报虽然偏低,但可以容纳足够多资金的产业上。 

这样的结果,就是回报率大幅下降。这就是老唐认为过去18年巴菲特低回报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投资风格,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学习。

那么,前面的三个阶段里,哪些又是可以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呢? 

在书房之前的文章里描述过,巴菲特早期的投资风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低估、套利和控制。 

低估类投资,施洛斯将其运用到极致:分散投资烟蒂股,待其上涨后卖出获利,重复。

而巴菲特则全面学习了格雷厄姆手法,买进烟蒂股后如果不涨,就持续买到入主董事会甚至控股地位,最终推动公司价值实现,获利退出。

套利则是施洛斯和巴菲特共同拥有的手段,只是机会不确定,时有时无。 

烟蒂类投资,从接触《聪明投资者》算起,到巴菲特将烟蒂股打包卖给施洛斯结束,期间除了地图公司、风车公司、美国运通和伯克希尔公司之外的其他项目,都算烟蒂。

桑伯恩地图公司、邓普斯特风车公司以及伯克希尔公司,则是低估不涨买成控股的代表案例。 

「美国运通是优质企业思想的萌芽,可惜只持有两年左右就卖掉了,说明当时体系核心还是烟蒂。1991年,巴菲特才第二次将目光放在美国运通上,并作为优质企业买进,持有至今」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低估不涨就买成控股,在当前的资金量和市场信息环境下,已经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如果想学习前期巴菲特高回报期的手法,学巴菲特不如学施洛斯。

关于施洛斯的低估分散投资手法和技巧,老唐在《巴菲特配角演义之施洛斯传奇》里详细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翻回去看

于是,巴菲特投资生涯里,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剩下1972年~1999年阶段了。

这期间,巴菲特所选择的投资对象,所依据的投资逻辑,以及相关案例都是值得我们深度研究的好榜样。 

其中,既有因为商业模式注定赚钱的优秀公司,例如喜诗、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二次介入时的运通)等(最近介入的苹果,可能也属于此类投资),也有因为管理人员能力超群而介入的,例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公司、大都会公司、波仙珠宝等。

(对于巴菲特持续购买数十家保险公司,我偏向于将其看作是巴菲特“借钱”的手段,可不归入投资中) 

最后总结,可靠的投资模式就三种:①烟蒂、②指数、③优质。

①烟蒂投资法,学习沃尔特.施洛斯,寻找市场低估投资对象,分散一篮子持有。无需能力圈,有耐心做excel表格就行,要点是淡定对待踩屎,淡定对待卖出大涨,淡定对待别人的股大涨。 

不要说没有用武之地,前不久老唐还看见过统计,说截至2018年双11,沪深两市破净股有372只,这就是施洛斯功夫的地盘。 

当然,在牛市一段时间后,确实可能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投资对象。且最终你必将在年龄很大,资金很多的时候,发现该方法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

也没啥啊,届时可以转指数投资。或者干脆等到方法无效后,就退出投资领域,转而去享受生活,也挺好。 

巴菲特在1984年《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演讲里提过里克.格林,就是这么一位主儿。

里克.格林,芒格的朋友,和巴菲特同龄。1965~1983年设立合伙基金,累计赚222倍,年化32.86%。然后离开投资界,忙着去全世界干自己想干的事儿,顺带换老婆、生宝宝(63岁还生了一个儿子)。

芒格曾经感叹过:“与里克相比,我们(这些每天忙着赚钱的人)真的是疯了!”

②指数投资法,这个没有秘诀,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定时定额投资宽基指数。资产不过千万之前,投沪深300指数基金足够了(510300或510310),最多再记一句“沪深300市盈率高于无风险利率倒数阶段暂停投资”就可以了。 

抱定一个目标,指数基金就是你的存钱罐,你的任务就是把消费剩余丢进去,十年检查一次足够。别糟蹋时间糟蹋金钱再去学这学那了,研究更多的行业指数,研究指数增强、网格加仓……,都不值得费神。

有那闲工夫,不如研究研究怎么把工作干的更好,让老板早点给你升职加薪,让猎头早点注意到你的飒爽英姿,或者哄哄老婆(老公)开心也比研究这些价值大。 

③剩下的就是对研究公司有兴趣的,一辈子能找到十来家优质公司就足够你成富翁了。这当中不仅有赚钱的乐趣,还能发现自己越来越懂商业,越来越能理解商业社会的运作规律,能够和不同行业从业者深入地聊下去。

更关键的是,一生学无止境,乐趣无穷,永远也不会觉得时间需要打发,永远都是充实满足的。 

这种模式的要点嘛,上篇文章已经说过,就六个字别瞅傻子,瞅地。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可能会将资金投资在自己以为懂了,实际却没懂的公司上。

解决方法也简单:适度分散,保持学习,绝不单压一只个股,绝不讳病忌医,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