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半年报之疑?

今年股市连续爆雷,搞的连一贯不怎么关心报表的炒股人士,也知道如果企业账上货币资金数目庞大,同时有大额贷款,很可能代表货币资金真假存疑,需要提高警惕。

作者:唐朝

来源:唐书房

上周末海康威视发布了半年报,经营属于预期之中的好转,今日不谈。

今天聊半年报里的两处疑点:一是疑似大存大贷的问题;二是应收账款分类及计提问题。 

先看疑似大存大贷。

今年股市连续爆雷,搞的连一贯不怎么关心报表的炒股人士,也知道如果企业账上货币资金数目庞大,同时有大额贷款,很可能代表货币资金真假存疑,需要提高警惕。

在2015年元旦出版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112页,老唐这么说过:

海康半年报乍一看貌似此类情况:账面货币资金218亿,同时还有长短期借款各46亿。

不过,并不是只要即有钱又有贷的企业就代表有问题。分析货币和借款的关键点,在于看货币资金是否与短期债务及经营需要相匹配

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38页老唐这样写到

以海康半年报为例,资产负债表218亿货币资金里,有大约58亿左右外币资产。对应的,主要是折合人民币31.3亿的(即自有外币资产约26亿),利率为0.85%的欧元借款。

这笔低息借款目的清楚,就是为了归还公司2016年2月在爱尔兰交易所发行的4亿欧元3年期债券,是之前利用外资的正常延续。

考虑到海康有大量海外机构,每年营业收入的约三成来自海外,生产经营活动中本来就需要用到外币。

既然有低至0.85%的借款能力,那么从国内走流程换汇出去,不如直接利用企业信用在海外借入低息资金来解决。

有这样的业务需求,有这样的低利率借款信用,不要说海康,就是你我也会大喊一声:老板,给我来一打! 

剔除外汇及外汇负债,单看境内部分。境内部分大约160亿货币资产,其中有息负债约60亿,主要包含短期借款46亿及长期借款里PPP项目质押贷款13亿多。 

简单粗暴的理解,如果公司不借债,账面上仍然可以有约百亿资金。那么,为什么公司还要借债?

此时我们就要去分析借债是不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如果不是,恐怕就要往百亿是真是假的问题去想了。 

13亿ppp贷款,看看财报99页的注释就应该清楚,该借。

这些项目都是需要公司垫资,然后在较长时间里和业主分账收回投入及收益。

既然这种垫款可以直接用项目的未来收益权抵押换取,那么占用自己宝贵的资本金当然就不合算了。 

上述六笔质押贷款,到期时间在2028~2040年不等,利率大致在4.4%~4.9%之间。

这种长期低利率贷款,不仅可以提高自有资本收益,提升公司承接更多PPP项目的能力,还能更好的维护和当地金融系统的关系,应该借。 

但另外的46亿借款是不是经营所需,就需要分析公司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了。 

观察海康半年利润表,上半年营业收入约240亿,同时应收账款总额200亿出头。

我们简单粗暴地将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平摊在6个月时间里,将其理解为公司是在做完项目后,大约四到五个月时间里收到款项。

这是公司2GTo Government)商业模式决定的特性。

看公司营业成本构成,做成这240亿营收,需要约195亿成本同样将这195亿成本简单平摊到六个月内,月均约33亿,按照垫支四到五个月估算,海康这盘生意的正常运作,需要流动资金130~160亿。

当然,这个是粗暴毛估估。实际上,因为部分业务在境外,境内人民币需求量会减少。同时,未来业务计划规模以及应收账滚动回收情况(2G业务,四季度回款率较高)都会影响到具体资金需求。

除运营本身所需之外,出于对行业机会的乐观,海康最近两年在成都、武汉、杭州、重庆、西安等城市都投入了新的生产园区建设。这些在建项目,也有不小的资金需求。

由此,截止六月底,公司仅人民币就持有约160亿也就不奇怪了。

这160亿怎么来的呢?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这笔钱并不是来自海康的自有资本。

除了借款约60亿之外,另外的100亿是通过占用上游供货商的款项来拥有的,财报里叫“应付账款”,本期金额为101.38亿。

也就是说,海康的商业模式和投资需求,决定大约要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然后再利用占用上游供货商款项或负债来解决。

负债或者占款,都是有成本的。具体经营中偏重于使用哪种,取决于当时使用哪种方式的实际成本更低。 

负债需要付出利息,成本显而易见。占用上游款项,成本却是隐蔽的,体现为与现款现货得到不同的结算条件,那差异就是成本(相当于利率)。

占款成本的高低,即取决于上游供应商的资金供需状况,也取决于海康自身的支付能力——所以很有趣,通常企业账户上有越多现金时,恰恰是别人越愿意借钱给你或让你占用资金的时候。反之,你越缺钱,越难借到钱或占用别人的钱

账面资金足够支付供应商款项、应付职工薪酬以及应付税款,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无需以客户的支付为前提,或许也是公司有能力借款和占款的因素之一。

占用上游供应商的钱、向银行借钱,然后被下游客户占用,那海康自己的钱在哪里呢?当个趣味思考题留给朋友们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海康账面货币资金与其运营和投资所需的资金规模是匹配的,与康美药业、康得新、辅仁药业等企业因货币资金有账无钱而需要大量借贷支持,不是一码事。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海康的应收账款的。

今年半年报,海康对于应收账款分类,按照最新会计准则要求做了变动,对于应收账款不再采用之前的按账龄计提,改用了新规则下的预期信用损失法。

在2018年年报里,应收账款分类还是我们熟悉的账龄分类法,如下图

2019年半年报变成这样

因为这是从今年才开始使用的新会计准则,而且半年报无需审计,尺度实际上是由公司掌握。周末读过半年报后,老唐产生了以下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逾期>一词的定义是什么?<未逾期>和<逾期1年以内>是对原来<账龄1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再分类?

还是说<未逾期>应收账款,代表还没到合同约定的最后付款日。而<逾期1年之内>代表在合同约定的最后付款日,公司未收到款项,至此算<逾期>,至6月30日尚不足1年?

第二个疑问是:本期的<未逾期>仅仅计提了0.52%的坏账准备。即便我们将<未逾期><逾期1年以内>汇总计算,总的计提也只有0.58+5.07=5.65亿,计提比例约3%。 

以往使用的账龄分类法,一年以内应收账款是需要计提5%坏账准备的。与之相比,新方法少计提约3.8亿坏账准备,增加3.8亿营业利润。若按照公司利润表约18%的所得税税负估算,增加半年报净利润约3.1亿。

对于未逾期的应收账款仅提取0.52%的坏账准备,公司是依据什么作出计提比例决策的,是否有美化利润表嫌疑?

带着这两个疑问,周一上午我发邮件去咨询公司董秘办。结果到周四也没收到回复。 

周四又打了几次电话,很郁闷,海康年报里留的电话号码,自动语音转来转去,没找到真人说话。

只好再次发送邮件,很遗憾至今还是没收到回复。也不知道是董秘办太过忙碌,还是海康威视对小股东不够友好

关于这个预期信用损失的规则,早在去年五月的老唐中翻中: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变化及其对上市公司报表的影响一文里,老唐就这样阐述过:

(新规则里)资产减值从“已发生损失法”变成“预期损失法”。

一家公司持有的任何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商誉、应收账款、瘫子、笋子、粽子等等,都有可能发生可回收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此时就可能产生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需要作为费用从利润表里一次性减过的,所以计提大额资产减值会对利润表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很多投资者防不胜防的坑。 

截止目前仍然在使用的会计准则里,资产减值主要是对已发损失的一种承认。在承认的时候,降低资产账面值,同时从当期利润里减过这笔“费用”。    

在新规则里,资产减值如果预期未来会发生损失,也可以提前计提资产减值。

这个,细则还不清楚,但以老唐的视角看,它一方面会增加当期资产的可信程度,但另一方面是否也会增加利润表的操控?毕竟预期发生损失里的“预期”二字,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烂公司或许有了另一把变戏法的折扇。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坚持和好人作伴,远离居心叵测管理层,是居家旅行保命挣钱的核心法宝。

目前看,至少在海康威视的半年报里,这个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使用是增加了报表利润。

那么,降低<未逾期>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究竟是为了更好地反应真实经营状况,还是有财务美化的嫌疑?

或许我们只能一边等更多的企业发布新准则下的半年报,一边等待海康威视经审计的年报出来再观察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