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重磅!“核爆点”直指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

本文综合自:北京市政府网

明确八大重要任务

5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

要点如下:

1. 产业规模与投资目标: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

2. 科技创新:实现5-8项全球领先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新增获批上市创新药10个、创新医疗器械30个。

3. 人才与投资:引进培育1万人以上的专业人才,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每年撬动社会风险投资200亿元。

4. 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创新策源、加强临床研究、推动数字化赋能、打造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助力企业梯队式发展、全方位引进培育人才、构建产业集聚联动发展格局等八大任务。

5. 前沿技术:特别强调在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6. 临床试验优化:提出将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推进医学伦理审查结果互认。

7. 数字化转型: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8. 产业升级: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国际化,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

9. 企业发展:吸引跨国企业,支持企业扩展研发管线和全球业务。

10. 人才引进与培养:吸引顶尖人才,加强科研资源配置,提供更多自主权。

11. 产业空间规划:新增工业用地和标准厂房,构建“四核多点”的产业格局。


剑指三方向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的宏伟目标,其中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超过100亿元。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实现5-8项全球领先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新增获批上市创新药10个、创新医疗器械30个,以及引进培育1万人以上的多层次专业人才等具体目标。

在科技创新方面,该计划强调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新型创新力量。计划将在医学转化研究、呼吸道传染病、基因存储应用、核糖核酸等领域设立一批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机构,并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发展融入北京创新体系。特别是在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部署“核爆点”专项,以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临床研究和医研产协同也是该计划的重点之一。计划提出优化临床机构启动临床试验项目的流程,将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压缩至25周以内,并推进医学伦理审查结果互认范围扩大到全市。此外,还将建立市临床试验信息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并推动研究型医院按程序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与完成备案的本市三甲医院合作,开展细胞治疗的早期临床研究。

数字化赋能是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计划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推进数字疗法、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等产品的研发应用,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同时,加快医疗、医保、药监等数据底座建设,精细化开展数据清洗和治理,推动数据流通,并引导算力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医疗的支持。

在产业能级跃升方面,计划提出推动下一代双多抗、感染性疾病疫苗等大品种研发上市应用,并支持药品国际注册和出口,促进仿制药质量提升。此外,还将壮大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产业规模,推动国际高端医疗器械产线落地,促进进口产品在京生产,提升医疗器械产值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

企业发展方面,计划提出吸引3-5家跨国企业来京发展,并支持在京跨国企业提升产业能级,扩大研发中心规模,引进领先技术和品种。同时,支持企业扩增研发管线,提升对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的承接能力,并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创新基金,开展全球投资和并购。

人才引进与培养是该计划的另一大亮点。计划提出吸引战略科学家在京组建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并加强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顶尖人才引进,以及医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学科高端人才引进。此外,还将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加强科研资源配置,在经费保障等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

最后,在构建产业集聚联动发展格局方面,计划提出规划新增不少于3000亩可供产业使用的工业用地,推动建成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新开工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并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提升园区国际化运营水平。同时,做强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主导区,支持城市副中心等具备优势的区域加强产业布局,构建“四核多点”的产业格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