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之后如何选择?以日本养老金为例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天风研究 作者: 孙彬彬团队

长期来看,GPIF很好地完成了其长期投资收益目标

摘 要

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陷入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我们以日本养老金为例,观察日本机构投资者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GPIF的资产配置行为总体具备如下关键特征:

(1)海外资产占比上升、日元境内资产占比下降

(2)权益类(包括境内和境外)占比上升

(3)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到1%,日本本国债券持有占比显著下降;

(4)资产配置多元化,包括所配置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涉足另类投资)和所投资地域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投资);

(5)以被动型投资为主(如ETF),并委托外部专业管理人、定期考核方式管理资产。

日本国债收益率变化,对养老年金的投资收益存在显著影响。但上述资产配置行为的调整,均为其带来超出国内利率水平的回报,长期来看,GPIF很好地完成了其长期投资收益目标。

日本养老金的情况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国内有关机构可以适度对比借鉴。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人口结构变化不确定性,利率走势不确定性

1. 日本1990年以后总利率环境变化

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陷入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分阶段来看:

90年代后,日本央行政策利率逐步接近名义零利率。1991年开始,日本央行将贴现率(1995年之前的政策利率是贴现率,1996年后调整为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从1991年最高6%下调至1995年9月的0.5%。伴随政策利率逐步接近名义零利率,10年国债收益率从1991年初的6.5%左右下行到1995年9月的3%,1年国债收益率从7%下行到0.5%。

1995年9月到2001年,日本首次经历零利率和QE。伴随1996年日本银行业坏账问题爆发、1997年日本财政紧缩叠加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日央行继续宽松,于1999年2月将政策利率降至0.15%,随后于9月降至0%开启零利率时代,10月直接开始购买2年期国债标志着QE开启。在此期间,日本央行曾经在2000年8月-2001年2月短暂将政策利率提至0%以上,但在2001年3月重新降至0%。1995年9月到2001年3月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从3%下行到1.2%,1年国债收益率从0.5%下行到0.1%。

2001年3月,日本央行鉴于政策利率实际已降至0,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价格转向总量,自此1Y国债利率开始保持在0附近水平。不过长端利率在2001年、2004年后出现阶段性回升,主要缘于供给、经济短期转暖等因素。总体来看,日本10年国债利率大致维持1%-2%水平区间震荡。本轮QE一直持续到2006年3月。2001年3月到2006年3月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从1.2%回调到1.7%,1年国债收益率从0.1%回调到0.2%。

2006年到2008年,日本经济企稳为货币政策阶段性收紧创造了条件,但伴随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央行重新转向宽松。

2006年3月9日,日本央行决定解除“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回笼金融系统中的超额资金,标志着日本实施五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7月14日,日本央行决定解除自2000年8月以后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将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提高至0.25%。2006年日本国债利率显著上行。

2007年2月,基于国内经济和物价形势的改善,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从0.25%进一步提高至0.5%,并维持到2008年9月。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日本出口下滑,通胀率降低,2008年10月,日本央行开始降息,政策理论从0.5%下调至0.3%,并于当年12月再次降至0-0.1%,使得实际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逐步降至0%附近,同时启动新一轮QE。2008年10月到2009年年初,10年国债收益率从1.5%下行到1.3%,1年国债收益率从0.7%下行到0.3%。

2009年到2013年,日本货币政策宽松继续加码,零利率回归、QE加码,短端利率回到0附近,长端利率持续下行。

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资产购买计划转变为质化和量化宽松政策(QQE),短端利率维持0附近、长端利率开始向0靠拢。

2016年1月,日央行实施负利率(NIR),短端利率降至0以下并延续多年。同年9月,日央行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YCC),将长端利率控制在0附近水平。货币政策宽松的结果是日本国债利率在2016-2021年期间维持在0附近。

2022年后,伴随宏观形势变化,YCC控制区间多次放宽,通胀形势变化为日央行政策正常化创造了条件,利率有逐渐上行趋势。

2. 日本机构投资者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以日本养老金为例

日本为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和经济不确定性,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中单独设立一定的储备资产,并进行相应投资管理,以弥补未来养老金缺口。

为此,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于2006年成立,其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所谓“养老金运用基金”,负责管理和投资厚生劳动省委托的储备资产,为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提供稳定的支付保障。厚生劳动省是GPIF 的上级监管部门,GPIF 具体负责养老储备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作。

GPIF成立以来,其资产管理规模保持扩张趋势。截至2022财年,其总资产规模超过了200万亿日元。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GPIF的资产配置行为总体具备如下关键特征:

(1)海外资产占比上升、日元境内资产占比下降;

(2)权益类(包括境内和境外)占比上升;

(3)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到1%,日本本国债券持有占比显著下降;

(4)资产配置多元化,包括所配置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涉足另类投资)和所投资地域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投资);

(5)以被动型投资为主(如ETF),并委托外部专业管理人、定期考核方式管理资产。

如何看待利率下行背景下,GPIF的资产配置行为变化?

首先要从其所面临的资产配置约束说起。GPIF的资产配置行为受到来自顶层设计的基本约束,不同类型资产配置的基本比例是固定的,实践中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具体的资产配置行为通过制定政策性资产组合(Policy Asset Mix)来完成。

自2006年成立以来,GPIF的资产配置约束一共经历了四次变化,最近的一次调整适用于2020年4月之后的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约束是具体的配置行为的锚。

GPIF针对2014年和2020年资产配置组合约束调整,给出的原因是:

2014年,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测算结果,日本通胀情况和长期经济形势可能发生变化,预计物价、工资水平有所上升,相应调整目标收益率从1.1%至1.7%。在此目标下,过去以国内债券为中心的投资组合实现新的目标收益率可能有困难,因此调整资产配置约束。

2020年,考虑到日本央行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负利率的定量和定性货币宽松政策、2016年9月起继续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国内利率下降,带动国内债券收益率下降。为了满足目标收益率,选择降低国内债券的比例,而上调收益率较高的国外债券的比例。

纵向对比几次约束的内容,可以清晰看到GPIF配置行为是如何适时调整的:

其一,利率下行导致国内债券收益率显著降低,GPIF逐步调低了国内债券的比例,权益占比上升。

2006年GPIF配置国内债券的比例是67%(上下浮动8 pct),彼时日本基本面好转,为货币政策收紧创造了条件,国债利率显著上行。但2013年后日央行推出量化质化宽松(QQE),此后短端利率维持0附近、长端利率开始向0靠拢,GPIF的国内债券配置基准不断下行,中位水平依次逐步降至60%、35%、25%。

伴随债券收益率、配置基准下降,实际的国内债券配置占比也在持续下滑。不过2020年后有所回升。根据年报披露,当年由于权益市场动荡较为剧烈,GPIF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显著减持权益资产,当年共出售了超过13万亿日元的国内外股票,可能是债券占比被动回升的重要原因。

不过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权益资产占比仍保持上升趋势。

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是否与养老产品较为稳健的配置需求相悖?

参考2014年GPIF采用新资产配置约束的说明,资产配置变化的背景是日本养老金是属于现收现付制度,考虑到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凭借劳动人口的缴费会给年轻一代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养老金管理部门更需要向投资要收益)。

且此后长期目标收益率上调为1.7%,根据权益和固收类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适当增配权益在上行和下行情景下都能满足收益要求。逻辑上权益类资产可以提供更高的回报,且与固收类资产相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总体的波动性。

其二,资产配置多元化,包括资产类别的多元化和所投资地域的多元化。

GPIF在2022年报中提到,“从长远角度以最小的风险确保养老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收益”,多元化就体现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增厚收益的投资理念。

资产类别多元化方面,GPIF自2013年起积极参与另类资产投资。

GPIF先是与专业机构投资者合作,以共同投资协议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新兴市场私募股权等领域的投资。

比如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GPIF从2014年2月起与加拿大公共养老基金安大略市政雇员退休系统(OMERS)、日本开发银行(DBJ)达成共同投资协议,参与发达国家正在运营的核心基础设施资产的单位信托基金。

再比如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GPIF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等签订了共同投资协议,并持有投资于新兴市场消费者相关公司私募股权的单位信托基金。

2017年以后,GPIF开始征集外部专业资产管理人,逐步实现授权外部管理人进行另类资产的全权投资。

比如在房地产投资领域,GPIF先后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9月任命了日本国内和海外的投资经理,围绕其核心投资策略(侧重于持有物流、办公、住宅和零售等物业的房地产基金,期望从租户处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近年来,GPIF另类投资资产管理规模快速扩张。

投资地域多元化方面,GPIF海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

将海外股票和海外债券仓位占比加总,其配置中枢从最早的17%已上升到当前的50%。实际配置行为中,GPIF在2022年的海外权益+债券实际仓位占比为49%,与配置约束中枢基本相符。

观察GPIF具体的权益/债券资产配置区域,美国市场是GPIF最主要的配置方向。截止2023年3月,美国成为除日本本土之外,养老基金投资金额最多国家。

GPIF在海外配置上尤其青睐美国国债和美国科技股。其资产组合中,所持有的市值排名前十的海外债券均为美国国债;市值排名前十的海外股票则多为苹果、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谷歌等美股科技巨头。

在另类资产配置上,GPIF也主要以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经济体为主要投资地区。

其三,被动型投资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并且以此有效降低了管理和托管费用支出。

GPI资产配置上总体以被动型为主,在国内/海外、债券/股票资产上均表现出类似特征。

不过从债券投资角度来看,2012年以来主动型投资占比波动回升。这可能与GPIF同时采取委托外部专业管理人、试图增加主动债券投资的超额回报有一定关系。

但考虑到一是国内债券占比总体趋势下滑,二是该资产类别的托管成本并未明显增加,因此总体上GPIF投资组合依然有较明显的被动投资特征。伴随被动投资占比上升,GPIF所支付的管理和托管费用下降,间接增厚了收益。

3. 如何看待低利率环境下GPIF的投资收益?

厚生劳动省在不同时期对GPIF的投资收益有对应目标要求。

对于当前GPIF的投资目标,即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实现1.7%的长期实际回报(养老金储备基金的净投资收益减去名义工资增长率),是来自厚生劳动省根据各种情景假设的测算结果。这一真实收益率可以满足养老金在未来各种情形下的支付需求。

长期来看,GPIF创造了较好的投资回报,除了部分全球市场较为动荡的年份,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GPIF的年度回报率都显著高于目标要求。

日本国债收益率变化,对养老年金的投资收益存在显著影响。

从数据上观察,2000年以前伴随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跌破2.5%,养老年金的收益也呈现下滑趋势;当2000年后日本十年国债在2%附近时,GPIF国内债券投资年度回报在2-3%左右;当2012年后日本债市利率进一步走低,GPIF的国内债券投资收益也明显受到影响,基本不超过1%、甚至大多数年份为负。

在国内利率一路走低的宏观背景下,GPIF通过资产配置行为调整,增厚收益。包括增配权益、走向海外、参与另类资产投资,这些调整手段均为其带来超出国内利率水平的回报。

GPIF在2022年报中明确表述,近年来国内债券投资收益总体下降、国内和海外权益投资收益总体上升,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债券利率显著走低,已明显低于股息率;其二是GPIF相应调整了仓位配比,减配债券、增配权益。

GPIF的另类投资也为其增厚了投资收益,其中海外部分的收益水平更高。

此外,日元汇率走弱,对GPIF投资收益也有帮助。

本轮美联储收紧所带来的美日货币立场分化与日元贬值,使得拥有大量海外资产的GPIF过去两年的利润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以另类投资为例,2020-2022年,随着日元相对美元进一步贬值,海外资产以日元计价和以美元计价的回报率差值大幅走扩。

4. 小结

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陷入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我们以日本养老金为例,观察日本机构投资者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GPIF的资产配置行为总体具备如下关键特征:

(1)海外资产占比上升、日元境内资产占比下降

(2)权益类(包括境内和境外)占比上升

(3)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到1%,日本本国债券持有占比显著下降;

(4)资产配置多元化,包括所配置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涉足另类投资)和所投资地域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投资);

(5)以被动型投资为主(如ETF),并委托外部专业管理人、定期考核方式管理资产。

日本国债收益率变化,对养老年金的投资收益存在显著影响。但上述资产配置行为的调整,均为其带来超出国内利率水平的回报,长期来看,GPIF很好地完成了其长期投资收益目标。

日本养老金的情况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国内有关机构可以适度对比借鉴。

风 险 提 示

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人口结构变化不确定性,利率走势不确定性。

注:本文选自天风证券于2024年5月22日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低利率之后如何选择?以日本养老金为例》,报告分析师: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

隋修平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3110001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授权发布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本平台不是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资料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资料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资料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