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对沪深港三地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深港通并未随着张德江委员长访港如约而至,但金融市场依然对深港通的开通有着极大的期待

盼望已久的深港通并未随着张德江委员长访港如约而至,但金融市场依然对深港通的开通有着极大的期待,今天,恒生指数独立于A股和美股,出现独立上涨行情,主要原因也是市场有传闻会在7月1日前宣布深港通的实施。那么,深港通为何值得市场殷殷企盼呢?

Clipboard Image.png

(市场传出深港通消息后,恒指极速上涨)

 我们先从2014年11月的沪港通谈起,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第一次具有互联互通意义的金融尝试,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沪港通基本情况

 沪港通标的: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和同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公司股票。

 沪股通占上交所市值的90%,港股通标的占港交所总市值的75%到80%。交易门槛上,覆盖了50万以上个人投资者和基本所有机构投资者。从沪港通每年总额度5,000亿,两边各2,500亿,每天沪股通130亿上限,港股通105亿上限。

今年以来,南向2,500亿年额度截止5月26日已经使用近60%,目前已经使用超过1,500亿左右,深港通开通如果没有新增加额度,是否会激活沪港通爆发抢额度? 

Clipboard Image.png

深港通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先从目前国内A股市场的交易数据看。今年以来,沪市的日成交均量应该在1,800到2,000亿,深市的成交均量3,000亿左右。从2013年深圳中小创引领的深强沪弱的格局开始,深圳市场交易量就开始慢慢超过沪市达50%以上。除了2014年11月底的28行情时段,其他时段,深圳市场交易量在国内A股市场的占比超过6成。因此,深港通的启动,是在大量资金聚集的市场中进行的。

深港通标的:深股通试点初期标的范围市场预期有可能是深证100指数、深证300指数成份股,以及深港两地均同步上市的A+H股票,但也有可能直接覆盖深成指500家成分股。深圳300指数目前深圳总市值的占比是70%以上同时,深成指500家上市公司占深圳市场总市值达85%以上。市场普遍预期港股端除扩容深圳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A+H,纳入恒生小型股指数概率极高。

这样,深港通后,整个从沪股通,深股通,到港股通,会变成一个国内和港股市场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交易格局;覆盖沪A市场90%以上市值,深A如果扩散到深成指500家上市公司,那将会占85%以上的市值,港股通基本可以覆盖港股市场90%到95%的市值,三地股票市场基本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实际上的交易整体。

香港市场格局

港股市场目前的格局是:2015年,外地机构大概占了总成交金额的31.3%,本地机构占了19.4%,加上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21.9%,港股市场机构总共占了7成,剩下的三成则主要是本地的散户(2成)和外地的散户(1成),所以说港股是机构的天下是有道理的。

Clipboard Image.png

从交易额看,过去5年,外资贡献了港股市场平均52%的成交额,其中欧美投资者保持着60%左右的主导地位。但中国内地投资者的交易贡献比重在快速增加香港交易所3月7日公布的《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14/15》调查结果显示,内地投资者的交易占香港证券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由2013/14年度的5%上升至2014/15年度的9%。

从投资者结构看,香港本地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在投资者总数中的占比,基本都是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Clipboard Image.png

以上数据数据是某专业投资者截取港交所的数据做的统计,但是考虑到有些数据基本只统计了内地在香港直接通过银行开户进行实名交易和港股通交易的投资者的交易数据,在港股市场中体量巨大的通过券商信托子账户以券商名义进行交易的国内投资者并未计算,实际国内投资者在香港的交易量占比和增幅要远高于港交所的统计数据。

而从港股整体的市值上看,如果扣去所有中资股(包括所有H股、红筹、腾讯、复星等知名民企,以及其他各类内地企业),以及汇丰银行、港交所、友邦保险等少数几家国际性巨无霸和香港五大家族上市公司外,香港本地其他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在港股市场占比预计不超过5%,而其中臭名昭著的所谓老千股,虽然数目庞大,但其绝对市值在港股市场的整体占比几可忽略,只是影响极坏。

在这个格局下,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重要的点:

1、 港股市场目前的市值格局是中资股加上五大家族蓝筹加上香港本地几个传统金融蓝筹,基本和香港本地其他公司关联度不大。

这次证监会暂缓中概回归,其实是港股市场的一大机遇。美股中概,说到底还是人家的地盘,而且去年大面积的中概私有化潮,中概在美股市场基本未来没啥前景,落单的企业,极容易成为美国对冲基金的猎杀对象。而国内目前又不具备大规模放行他们的条件,去港股市场会成为选择,毕竟这也是自家地盘。这批个股的回归,会加大中资股的市值占比。

2、 港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就我个人了解,目前海外机构投资者、香港几十家本地富豪控制的机构和内地投资者三分天下的结构。其中所谓的香港本地散户,其实是依附香港几大家族的地产金融集团和外资金融集团的员工等及其亲属以及他相关利益团体组成的,在香港本地居民中占比极小。

香港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产业空心化严重,除了地产金融集团,依附内地获得利益继续发展,香港本地90%上市公司都在走下坡路,所以老千股遍地,大部分本地上市公司只能靠出千维持生存,并且基本将香港本地非专业的散户投资者基本绞杀殆尽,投资者投资90%香港本地公司98年到现在,基本都是亏损累累。

而香港本地机构很多都是指数型基金,香港普通散户买指数基金是大头。所以内地在香港的投资者要想办法把中资股市值占比不断拉高,指数基金都是被动型产品,只要中资股不断进指数,一个一个踢掉香港本地公司,指数基金就必须一个个洗仓香港本地股。

所以,从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上看,港股市场实际上和香港90%以上的散户关联不大。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和香港金管局负责人陈德霖其实都是内地过去的,比较贴近内地。李小加在去年香港政改投票那天连任港交所主席,在已经预感到下午政改投票必然失败的情形下的履职演说说的是未来3年,要将港交所内地业务分拆独立出来,意味深远。

而目前国内在香港的个人投资者,其实很多都是机构出身的专业投资者,和内地A股市场的散户结构完全不同,而且国内在香港的很多投资者本身在素质,信息渠道等各方面要远优于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很多内地专业机构出身的投资人,在投资方面比香港本地机构都有优势。

3、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大批国内A股市场的产业资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港股市场,和2013年产业资本大举进入A股中小创类似,和过往在香港市场上沉淀的快进快出的投机资本不同,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这些能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中长线资金,同时也会对沉淀在海外的国内投机资本的交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像30多年前的日本一样,成为资本的输出国,国内200多万亿的人民币资产总量,并且M2还在以每年10%不可逆转的速度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加上已经沉淀在海外金融市场以万亿美元计的国内资本。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目前仅20万亿港元的总市值,并且随着香港地产霸权的衰弱,香港本地老一代企业家老去,香港本地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必然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未来港股整体市值在面临国内的巨额过剩流动性溢出的冲击下,将面临很大的重估机遇。

从去年到现在,中国外汇大规模流出,实际沉淀在海外金融市场的流动资金,可以以万亿美元计。但是港股估值为啥不高,是因为国内在海外的投资者一直没把港股市场当成一个本土市场来看待,本地市场资金会有沉淀。因此估值整体会稳定,长期资金愿意沉淀其中,欧美股市长期稳定向上的基石如此,国内A股市场的高估值除了投资渠道问题,本土市场也是一个关键点。

流动性会改变企业估值

流动性的问题是这样看,港股市场是赚企业发展的钱,不像国内A股是赚央妈放水,和韭菜送的钱。我觉得港股是研究中小市值中资股为主,基本面吃透,以PE的心态去投资,而不是以国内A股市场流动性炒法操作。用产业资本角度,PE的投资方式,去思考和选择港股市场的中小市值中资股。

而从港股市场的持仓结构上看,外资机构基本都在大盘指标股上占地盘,内地资本目前和他们对抗没有太大优势。内地资本目前有定价权的是中小市值的中资股,从去年底到目前半年内,内地产业资本的主要并购方向基本也是这些个股。这个路线完全正确,这些个股,外资大行没有定价权,而香港本地资本和内地资本相比无论认知和企业信息渠道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相比国内A股,这批个股的估值又较低,流动性只要导入进来,局面会完全不同。

三地一体化

 深港通开通的最大意义在于,沪深港三地市场可以真正意义上形式上的成为一体,更多的海外中资可以在香港金融市场沉淀下来,慢慢的,港股市场会像内地股市一样出现资本溢出。

长期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并且从外汇定价货币转向信用货币是不可逆转,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而香港未来在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取消联系汇率,挂钩人民币应该是长期的趋势,虽然时间点不确定,但港交所长期看,在深港通后,由于地缘优势,和深交所慢慢融为一体是大势所趋,这才是深港通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某一天,港股市场80%以上上市公司的市值和香港经济没有半毛钱关系,港股市场本地的投资者慢慢被边缘化,并且和95%的港人没有关系,成为一个纯国内资本和外资的角力场时,在互联网交易普及和人民币国际化前提下,港交所在香港和在深圳,成为深交所的国际版,有何不可?

财富效应出现

展望未来,随着深港通的开启渐行渐近,港股市场中小市值中资股或将面临类似2013年到2015年A股中小板、创业板那样的历史性行情机遇。

从2012年底到2015年6月的A股中小创牛市,是产业资本发动的盛宴,并且整个市场有相对成型的盈利模式。一个市场如果有大级别的牛市行情出现,市场的盈利模式本身比单个牛股更重要。成功的盈利模式可以在不同的上市公司间快速复制,最后形成大面积的财富效应。

2005到2007年A股的股改套利模式,还有这轮A股中小创牛市的定增并购模式。先是几个点的财富效应,等大家都看懂这些盈利模式后,大批资本开始复制这些操作模式,形成了星火燎原的趋势,批量财富效应吸引场外资金不断涌入,更催热了市场。

同理,未来当国内的产业资本开始主导港股大批的中小市值个股的运作之后,大批习惯于依附国内产业资本的海外中资投机资本,在人民币依然存在贬值预期的大环境下,操作方式将会有所改变,中资在海外的投机资本和产业资本将会在港股市场迅速融合,并逐步沉淀下来。

标志性事件

而近期,第一例内地上市公司通过港股通举牌香港上市公司的案例: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广电运通举牌港股主板上市公司神州控股的案例值得全市场的投资者们重点关注。

5月19日,A股上市公司广电运通公告:再次增持港股上市公司神州控股(00861.HK),公告日止股权比例已增持至11.08%。而截至同日,全市场通过港股通持有神州控股的股权比例已经高达19.6%。

5月26日晚间,由神州控股原实际控制人郭为及其关联方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神州数码(000034)发布最新公告称:

在充分保障公司日常经营性资金需求,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并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含)人民币10亿元的自有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其中不超过人民币5亿元用于购买关联方上市公司的股票,包括但不限于神州信息、神州控股、鼎捷软件等。有效期限为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5年内有效。在投资期限内,该额度可以循环使用。

在三地证券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场吸引全市场广泛关注的资本市场大戏的精彩前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