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出手能抑制硅谷银行风险蔓延吗?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靳毅 ;作者:王涵等

对中国来说,短期上会有情绪上的冲击,但长期是利好。

美东时间3月12日,美国财政部、联储与FDIC发布联合声明,对硅谷银行实施进一步救助,但海外避险情绪进一步演绎,为此,我们对硅谷事件的后续风险进行一个简短的汇报。

主要汇报四部分内容:第一,联储的救助方式;第二为何联储出手如此之快;第三联储的救助后续能否停止风险的发酵;第四如何看待后续的进展,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联储救助手段、原因及后续影响


救助手段

美东时间3月9日,FDIC宣布接管硅谷银行,25万美元以下存款受到存款保险保障,但能被存款保险覆盖的存款仅占3%;3月12日,联合声明表示,从3月13日周一开始,储户可以支取他们所有的资金。与硅谷银行破产有关的任何损失都不会由纳税人承担。同时,联储设立BTFP(银行定期资金计划):银行可以以国债和MBS等作为抵押,向联储申请贷款,且以票面价值计算(免去了债市熊市带来的市场价值折价损失)。

联储出手速度为何如此快?

金融脆弱性的两个传染路径:银行和硅谷。

  • “银行”:恐慌情绪传染,提供信心预防挤兑。据FDIC统计,截至2022年年末,美国银行共有6200亿美元的未实现损失,一旦发生硅谷银行类似的情况,可能会被迫折价出售证券并实现亏损。硅谷银行破产后,引发存款储户短时间大量取款,造成的挤兑效应引发市场恐慌,需要联储及时出手稳定市场。

  • “硅谷”:尽快出手以减少硅谷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科技医药公司及私募风投可能面临存款损失。硅谷银行在其官方网站披露,和美国近一半受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之间存在业务往来;在去年上市的受风投支持的科技和医疗公司中,有44%的公司是硅谷银行的客户。如大量初创企业无法兑付工资,则可能出现显著的失业潮。

后续影响

市场股跌债涨,避险情绪发酵。避险情绪的来源及后续的风险点来自于:

  • 中小银行的道德风险:联储提供的贷款措施可能使部分银行有一些道德风险,面临挤兑压力的中小银行可能选择提前向联储申请贷款。

  • 事件向国际扩散: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已扩散到欧洲,欧股银行股领跌。未来情绪是否进一步发酵和扩散至其他地区也需要密切关注。

  • 此次风险的暴露影响联储政策:硅谷银行事件前鲍威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刚做鹰派指引,事件发生后市场重新定价3月加息25个基点,已抹去2月以来市场对超预期鹰派的担忧。类比1970年代的情况,联储目前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服务业韧性支撑下,核心通胀仍有下行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控制通胀仍需将利率维持高位,可能造成企业盈利和地产投资等的损失;另一方面,此前大规模放水叠加本次BTFP为金融不稳定性埋下隐患,若放缓步伐则会带来美元贬值与资金外流压力。


联储救助硅谷银行事件背后,五个关注的要点


1、核心问题不在于挤兑后的救助,而在于为什么会挤兑。利率升高使科技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配置从股权投资转向国债市场,短期之内很难快速缓解。挤兑背后反映的影响面可能不仅仅是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也有损伤。

2、市场关注还将有多少银行先拿到联储救助,但更需要关注的是机构投资者和实体企业。相比于银行,其他非银买方机构由于不得不进行期限错配的投资,高利率背景下资产久期拉长,遭受打击或将更大;美国企业去年大量发行高息短债,若高利率环境长于预期,美国企业尤其是尾部企业遭受盈利冲击也将更严重。

3、联储左支右绌,关注其政策的副作用。联储的BTFP相当于在用基础货币去保障储户存款(M2/M3),这会产生副作用:今年如果只有联储宽松,而欧日如期紧缩,则美元走低,带来以美元计价的部分通胀上升,反而会制约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会给美国造成资金外流压力;若美国协调欧日同时宽松,商品价格可能上行,通胀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4、对中国来说,短期上会有情绪上的冲击,但长期是利好。短期看,如果有海外的投资者愿意增持美债,那么美国就不用担心降息过程中国债市场出现资金流出,所以短期内硅谷银行事件会导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诉求下降。长期看,类比美苏争霸时期,若经济与金融状况不稳定,美国对华制裁底气不足。另外,美国货币宽松后发达市场货币走弱,对于国内企业盈利也有提振。

5、关注黑天鹅,尤其是大型黑天鹅。类比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掣肘的情况下,美国容易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外转向矛盾,美元、美债、税收等层面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都在快速上升,关注政策不稳定性。

风险提示:紧缩压力下的金融风险超预期爆发与扩散。


注:文中来自兴业证券2023年3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电话会议纪要——监管出手能抑制硅谷银行风险蔓延吗?》

报告分析师 :

王涵 执业证书编号:SAC S0190512020001

卓泓 执业证书编号:SAC S0190519070002

彭华莹 执业证书编号:SAC S0190522100002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