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高企,利润可观?牧原的ESG究竟如何

2月17日晚间,牧原股份披露了公司2022年的基本经营情况和2023年部分业务的经营目标等信息。据消息显示2022年,牧原股份预计营业收入为1220亿元至1270亿元,净利润为135亿元至155亿元。2022年第三季度末,牧原股份整体资产

2月17日晚间,牧原股份披露了公司2022年的基本经营情况和2023年部分业务的经营目标等信息。据消息显示2022年,牧原股份预计营业收入为1220亿元至1270亿元,净利润为135亿元至155亿元。2022年第三季度末,牧原股份整体资产负债率约为61%,由于公司在2022年第四季度盈利状况好转,2022年末,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将显著下降。

2022年,牧原股份全年平均商品猪完全成本在15.7元/kg左右,其中,第四季度公司商品猪完全成本已降至15.5元/kg以下。2022年,牧原股份共屠宰生猪超过700万头,屠宰板块整体亏损在7亿元至8亿元左右。利润为120亿元-140亿元,同比增长73.82%-102.79%。

而反观其它养猪企业,新希望预计亏损4.1亿元–6.1亿元,正邦科技预计亏损110亿元–130亿元。虽然温氏股份预计净利润为480,000万元–530,000万元,但主要是养鸡业务的贡献。那么今天我们将再次一起去看看牧原的esg。

 环境 

首先在环境上,近日,养猪业龙头牧原股份宣布成立合成生物公司。具体来说,牧原与杭州一家名为“元素驱动”的合成生物创企合资,成立“河南牧元安粮合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暂名)。而合作方元素驱动,实则是西湖大学搞“产学研一体化”开出的技术公司。

牧原的此番动作不是特别高调,但是“合成生物”的名号还是引发了很多遐想。近两年,合成生物赛道受到了资本的热捧。

合成生物技术甚至被冠以“扮演上帝”、“未来制造”的评价,其核心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定向的设计、修改,使之成为一个个“微型工厂”,生产人类想要的物质。相关的技术已经在制药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也即将颠覆化工、农业、食品、化妆品行业——或许还有养猪行业。

合成生物自带环保属性,可以对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形成替代,并打破传统工艺中原料、生产效率受到的约束。科研人员“创造”出新的细菌,使从前不可能、不经济的生产工艺,变得可能、可行。

而在养猪中最为重要的原料就是大豆,但因为大豆也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多的ESG挑战。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加起来,生产了全世界80%以上的大豆,而中国消耗了全世界60%的大豆,自给率不到20%。

落在具体的企业头上,消费大豆最多企业都是饲料、养殖、乳品企业。根据MSCI提供的2021年数据,除了JBS、泰森、雀巢、达能等国际巨头之外,中国(或中国相关)企业如万洲国际、正大、伊利、新希望、蒙牛、温氏、海大等,也都买走了全球2%以上的大豆。

中国的养殖业对国际大豆贸易十分依赖,但全球大豆的生产和贸易,偏偏又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价格波动。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推动大豆价格涨到将近5000元/吨,几乎是前几年低位的两倍。大豆的价格波动不仅给企业造成成本压力,在政府层面还被上升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在中国公共政策语境中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大豆价格波动背后也有气候原因。在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影响下,美洲的大豆减产也预计会成为常态。比如,下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实时监测。图表显示,眼下在巴西和阿根廷种植的大豆,黄色部分是因干旱而面临减产风险的——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除了产量和价格上的大问题,ESG还关注另外两个风险,即转基因和毁林。转基因大豆背后的ESG真问题,倒不是舆论中常常渲染的“吃起来不安全”,而在于种植端的生态破坏。

美国、巴西的农场主在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同时,会配合大面积、无差别的农药施用。转基因大豆可以不受农药影响,但是农药会无差别地杀灭杂草,破环大农场及其周边的植物生态,危及昆虫和小动物的生存。据估计,美国和巴西90%以上的大豆均为转基因大豆。此外,巴西一些地方的大豆种植,是通过毁林实现的。转基因和毁林来源的大豆被称为“不可持续大豆”。

所以站在中国企业的立场上,他们有非常充分的动机去减少业务对豆粕的依赖。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牧原股份入选8家典型案例。秦英林报告时表示,牧原股份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低豆”向“无豆”进发。

据介绍,牧原股份从1992年开始进行低蛋白日粮初试,2000年开始推行低蛋白日粮,从需求端不断探索猪群真实营养需求,减少日粮中多余蛋白供给;从供给端充分使用合成氨基酸替代部分豆粕,持续降低豆粕使用比例。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养猪行业饲料中豆粕添加量为17.7%,而牧原股份的猪饲料配比中豆粕用量仅为9.8%,约为行业的1/2。2010年豆粕饲用量占比最低为4.2%。

20年间,牧原豆粕饲用量占比平均为8.2%,比照养殖行业15.3%的豆粕用量,平均减量达到了7.1%。2003年至2022年,牧原股份养猪共耗用饲料5747万吨,其中豆粕减量达到了548万吨。

除此以外,牧原还在新能源方面布局以求突破,2022年10月,牧原股份宣布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出资4500万元对南阳龙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原科技”)增资参股,增资完成后,牧原股份持有龙原科技45%的股权。

公告显示,龙原科技主营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光伏发电设备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等。牧原表示,龙原科技成为牧原股份参股公司,有利于发挥双方产业优势,降低公司生产成本,推动清洁生产。

牧原股份年报显示,养猪板块中,燃料与动力费用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2.74%,2.68%和2.94%,2021年一年花费18.19亿元。年报中提到,公司深刻认识到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综合运用研发创新、智能科技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减少生产运营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目前公司在北方地区创新性的应用热交换技术研发无供热猪舍,在外界近-40℃的极端环境且不直接消耗任何化石燃料的情况下,将猪舍内部温度保持在22-25℃,不仅让猪群生长在健康适宜的温度下,还减少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社会责任

在社会责任上牧原致力于把养猪产业做成全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推动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牧原探索实施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产业链延伸、打造特色电商平台、建设农业生产示范区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乡村社区和家庭的内生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十三五”期间,牧原集团创新实施“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并推广到全国15省62县(区),累计帮扶贫困户14.8万户39.3万人脱贫。脱贫不脱政策,2020-2021年继续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为脱贫群众分红3.78亿元。

而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牧原将产业链下沉、价值链延伸,积极探索扶贫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探索实施“县-乡-村”三级农民合作社联营新模式,对农民合作社改造赋能,嵌入牧原产业链条,进行市场化运营,使合作社逐步成为有资产、有收入、有利润的实体化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在河南省内乡县建立的1个县级合作社、15个乡镇级合作社、279个村级社,已全部融入到牧原产业链粮食购销、工程劳务、后勤劳务等经营活动中从而获得收益。据统计,合作社仅粮食购销交易额累计达8.4亿元。

此外,让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参与牧原业务,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已经累计帮助内乡全县97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获得收益4172.85万元。牧原集团正在将内乡的这一做法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希望通过村企深度“联姻”,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于此同时,牧原集团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优势,立足养猪主业,优先选择在贫困县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已累计在102个贫困县完成投资575亿元,建成一大批现代化的生猪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县用工68960人,其中贫困人口5524人,年人均收入6万元以上;并推动产业集聚,牧原现已有上下游供应商6000余家,带动就业30余万人,打开合作边界,提升整个产业系统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延伸与升级,牧原集团更是打造全产业聚集的智能化生猪产业园,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是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肉食品产业园。肉食产业综合体囊括21栋楼房式新型智能猪舍,总投资50亿元,年产值达100亿元,2021年度营收总额5.9亿元。

该产业综合体可实现年产饲料72万吨;年出栏生猪210万头;年屠宰生猪210万头;有机肥加工、无害化处理等配套附属,一应俱全,多位一体,实现了“粮进肉出”。该综合体带动用工5000余人,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元综合效应。

牧原依托种养循环模式、技术优势和农田管网设施,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助力种植业发展。

牧原与内乡县携手,在内乡规划6.7万亩耕地进行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助力打造高标准数字农田,实现“农田标准化、水肥一体化、监测科学化、控制智能化、装备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环境优美化、服务规范化”八大功能目标,科技兴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2年6月,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实现丰收,小麦种植面积4475亩,收获1900吨,亩均产量850斤,总收入570万元,其中合作社285万元。

公司治理

在公司治理上,从往期看,基于全产业链布局和养殖模式,牧原股份向以高举高打著称。凭借规模快速扩张,跑步式拉升业绩规模。2010年,牧原股份营收仅4.4亿元,2021年达到788.9亿元,11年大增178倍,年均复合增长60.1%。

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1772.66亿元,同比增加44.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43.52亿元,较上市前夕2013年底的32.35亿元增长约54倍。生猪销量也呈百倍“大跃进”,2010年为35万头,2021年高达4026万头,11年大增114倍。

2022年前五月,牧原股份生猪销量2600.1万头,已是2021全年的64.6%。这什么概念呢?2021全年新希望生猪销量997.81万头,正邦科技为1492.67万头,温氏股份商品肉猪销量1321.73万头。但是规模进击的豪横背后,自然需要现金支撑,公司多次融资缓解压力。

早在2022年9月,长江商报就曾报道,自上市以来,牧原股份频繁募资扩产,补流增效,2014年上市以来已累计募资融资278亿元。还有股权质押。

2022年11月9日公开信息显示,股东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向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计质押796.0万股,占总股本0.15%。其中,股东秦英林已累计质押股份3.07亿股,占其持股总数14.73%,股东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1.32亿股,占其持股总数19.27%。

2022年12月,牧原股份公告,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简称“GDR”),并申请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本次发行GDR所代表的新增基础证券A股股票不超2.5亿股。

可见,重资产模式多烧钱,牧原有多钱紧呢?不可否认,上述模式扩张有追逐规模效应、综合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良苦用心。但细品财务数据,也是问题频繁,2020年三季度,牧原净利暴增14倍,毛利率高达64.67%。而同期新希望和正邦科技的毛利率为13.01%和26.85%。如此惊人的毛利率,引发舆论“数据高得离谱,有造假嫌疑”质疑。

2020年7月,深交所下发问询函。牧原股份解释称,业务结构中仔猪和种猪的毛利率较高,导致利润高于行业均值。2021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一份商票持续逾期名单,出现多家“牧原系”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牧原股份直接或间接控股的31家公司承兑的商票持续逾期,累计逾期金额约2125.73万元,逾期余额为1666.88万元。牧原股份表示,原因是部分供应商未及时发起付款申请、少数出票银行无法进行线上清算或线上清算不及时等。

2022上半年,《财经》旗下媒体质疑牧原2021年报少计提39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利润虚增约39亿元。随后,牧原股份及时澄清,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估计基础上的会计处理,“不计提减值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2022上半年大亏之际,牧原股份除为6家子公司增资,还披露公司及子公司拟使用不超7亿元的闲置募资进行投资理财却是实锤。一边债务高企、现金流吃紧,一边用募资买理财,引发市场质疑,所以在公司治理上牧原还真是不好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