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花费几何?算一算抗疫的财政账本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宏观芝道,作者:周君芝 周恺悦

最终测算得到,在三轮一次核酸的模式下,全国每月新增支出647亿元,全年需要支出0.7万亿元。

要点
当前抗疫带来的财政压力究竟有多大,财政“家底”又能否承受当前抗疫模式下带来的全年收支冲击,是否意味着后续我们需要打开新的增量政策空间?对此有必要测算抗疫的财政账本。
另值注意,测算抗疫财政账本时,我们会放大极端情况。
若在极端情形下,既有财政“家底”依然能够承担财政相关压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财政有足够余力应对既有疫情。
疫情防控影响财政收支的两条机制
坚持严格“动态清零”总原则下,近期疫情防控呈现出来两点特征。一是局部城市全域静态封控,以抑制病毒传播扩散。二是越来越多城市推进常态化检测,以求尽早发现病毒,尽早有效控制。
财政收入影响机制。全域静态管理对当地经济活动带来较为直接影响,因而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影响机制。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政府在核酸、抗原等方面支付相关费用,因而常态化检测对财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财政支出。
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已有三个省市经历了全域封控,分别是深圳(2022年3月)、吉林(2022年3月)和湖北(2020年2月)。这三个地区恰好经历了为期7天、15天以及30天封控,当月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减收7%、78%、99%,政府性基金收入则均将减收100%。
我们将这三个地区封控时期财政收入下滑幅度作为样本,用以考察今年其它地区封控时期财政收入受影响幅度。若一个地区全域封控7天,则认为当地财政收入下滑幅度可类比于2022年3月的深圳;若一个地区全域封控15天,则认为当地财政收入下滑幅度可类比于2022年3月的吉林;若一个地区全域封控30天,则认为当地财政收入下滑幅度可类比于2020年2月的湖北。
结合不同省份4月封控范围及持续时间,我们推测得到,全域静态管理或使得4月全国公共财政减收2423亿元,政府性基金减收811亿元,广义财政减收逾3000亿元。
假设除上海、吉林外,后续月份全国各省都将在随机时点历经一次为期15天(第二组假设为经历30天)的全域静态管理,则全年广义财政收入将减收2.4万亿(第二组假设测得结果是2.7万亿)。
当然,本文测算时假设今年全国各地均经历一轮全域封控。我们期望这一假设在测算过程中是偏严格的,现实中不太容易出现这种大范围封控。这种情况下,我们测算得到财政收入端影响不到3万亿。
全员核酸常态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全员核酸常态化,需要更多的医疗耗材、医护人员以及相关设备,这些需求并非平常时期医疗资源能够满足。这就意味着,若各地开展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必然涉及一笔额外的抗疫支出,这部分支出至少部分需要财政负担。
我们将常态化核酸所需费用拆解为五项,包括采样人员支出、核酸检测、抗原支出、采样亭支出以及备用方舱支出。
最终测算得到,在三轮一次核酸的模式下,全国每月新增支出647亿元,全年需要支出0.7万亿元。
抗疫财政账本的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今年4月防疫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于2020年1-2月的月均水平。
仅考虑全域封控地区财政收入下降,今年4月这些地区累计加总的财政减收规模达到3000亿元。进一步考虑到非全域封控地区财政收入也受到影响,今年4月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超过3000亿元。
2020年1-2月,全国广义财政收入累计下降约6000亿元,月均降幅约3000亿元,规模上小于今年4月。
启示之二,当前中国财政“家底”尚充足,或能覆盖今年抗疫带来的财政收支缺口。
今年抗疫对财政收支带来的压力,大概率在1.8-3.4万亿区间。
目前中国财政尚有2.4万亿财政余钱(具体测算,我们可以在下一篇专题详细论述),再加上超万亿的社保结余资金,覆盖抗疫带来的临时性财政收支缺口,压力并不大。
当然,我们测算的前提是,本土疫情及政策防控对经济的扰动不再进一步范围扩大。
后续财政收支平衡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后续若能打开增量政策空间,例如启用特别国债发行等,则今年财政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抗疫压力。二是后续土地出让金规模几何,土地出让金越稳,财政腾转空间越大。
启示之三,从财政收支平衡视角,坚持“动态清零”总原则不变情况下,未来更有效也更经济的抗疫模式值得探索。
疫情防控短期内对财政收支带来的压力,更多压力来自财政收入端下降。财政抗疫支出增加,倒不构成财政收支的主要压力来源。
全域封控地区越多、维系时间越长、开展频率越高,财政收入端压力便越大,并且这种压力是非线性上行。
这就意味着,通过高频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尽早发现传染源,精细调控,控制传染范围,尽量压缩静态管理时长和地域范围,这或许是未来更加经济也更加有效的抗疫模式。

前言

应对本轮奥密克戎疫情,多数城市采用了更为严格的封控管理模式。进入3月以后,国内多个大型城市进入全域静态管理。与此同时,不同地区采用更大范围以及更高频率的核酸检测,以求更快捕捉疫情动态,尽早防控,尽量压低封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近期4月经济金融数据逐一公布,各项数据显示4月疫情及防疫扰动下,各项经济指标有所下行。目前已经公布4月PMI、通胀以及出口数据,这些指标描述的4月经济状态并不乐观。

疫情防控短期内的确约束了供应链,对生产和需求带来扰动,同时也让财政收入承压。另一面,全员核酸模式推广也诉求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当前抗疫带来的财政压力究竟有多大,财政“家底”又能否承受当前抗疫模式下带来的全年收支冲击,是否意味着后续我们需要打开新的增量政策空间?这是目前市场极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测算疫情防控对财政收入和支出两端的影响,从而综合判断本轮疫情防控对财政收支平衡带来的压力。以此为基础,我们测算4月抗疫带来的增量财政收支缺口,并探讨全年财政收支压力量级大概维持在怎样一个水平,目前已有的财政“家底”能否消化这一压力。


一、疫情防控影响财政收支的两条机制


本轮奥密克戎病毒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今年3月以来,我国疫情防控手段坚持“动态清零”总原则。与此同时,本轮动态清零操作还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1.1 两种抗疫模式对财政收支带来影响

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高、隐蔽性强,在中央 “动态清零”抗疫方针下,本轮封控管理力度明显加强,确诊人数一旦突破某个阈值,市区内就容易进入“全域静止”甚至“静默”状态,整个城市生产出行活动按下暂停键。4月以后,逾10个城市出现过全域静态管理状态,包括南昌、长春等多个省会城市。测算4月疫情对财政影响时,我们必须考虑全域静态模式。

同时,近期有城市在极少数人确诊,抑或是无新增确诊时,就提前进入 “全域静态”管理,譬如江苏宿迁、河南三门峡市。测算全年疫情对财政影响,我们重点考虑全域静态管理模式进一步扩散,从而对财政收入带来影响。

必须看到的是,目前中央也在强调构建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

一般来说,全员核酸应在疫情密集发生地区开展。而现阶段,目前很多暂且尚未发现疫情的城市,为了提早筛查新增确诊病例,也开始进行全民核酸,譬如太原、芜湖均开展过五天一轮的全民核酸检测。

郑州市则更进一步,明确后续将每月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重要节日后也开展一次,着实将核酸检测融入居民生活的日常之中。

我们认为,年内或有更多城市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评估抗疫对财政收支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常态化核酸检测对财政支出的诉求。

1.2 评估防疫对财政收支影响的总思路

抗疫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具备双重影响。

疫情防控,尤其是全域静态管理将在短期内约束当地经济活动,影响当地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进而影响财政收入。评估抗疫对财政收入影响时,我们主要关注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

疫情防控需要核酸检测、医护人员补贴等花销,这势必加大财政对相关领域的支出。评估抗疫对财政支出端影响时,我们主要关注常态化检测需要支付的财政支出。

测算抗疫对财政支出端影响并不难,厘清常态化核酸检测及相关支出所需支出,便可框定出抗疫相关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困难的是测算抗疫对财政收入端的影响。

按照直观理解,测算全域封城对财政收入端影响,最直接的测算方法应该是先观察疫情对经济增速扰动,再跟踪经济增速对财税收入的影响。然而仔细观察抗疫期间中国财政账本运行,财政收入下降,除了疫情干扰经济活动之外,还有全国减税降费的节奏干扰。因此我们比较难从生产端推导财政收入影响。

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更值得参考的是地区经验。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反复经历局部本土疫情扰动。在此过程中,有三个省市曾进入全域封控状态,分别是2022年3月的吉林省、深圳市以及2020年2月的湖北省。

2022年3月深圳全市则经历了为期7天的封控管理,2022年3月吉林省有60%的常住人口经历了为期15天的封控管理。2020年2月湖北省几乎全省人口经历了为期29天的封控管理。

以上述三个省市作为对照,我们分别可以得到封控7天、15天和30天时间,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可能的下降幅度。将地区情况推演至全国,我们就能够测算得到全国不同情境下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


2.1 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全年收入影响

前文我们曾提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疫情零星出现时,就开始全域封控。若按这种常态化封控模式推衍,全国各个地方可能在今年面临一次全域封控,我们对封控区域做出两组假设。两组假设最大差异在于封控涉及的人口和地区范围不同。

第一组假设,全域封控发生在全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人口密度较高、经济活动活跃的省市容易受到疫情侵袭,2021年全国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在基本都曾发生过疫情。若未来实施较为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可最先进入封控状态。

第二组假设,全域封控发生在全国各个省(几乎涉及所有人口)。相较第一组,这一组封控范围明显放大,相当于全国所有人都将在年内经历一次封控。

两大组假设下,我们再区分三类情况,主要针对封控时间做出情况分类和假设。不同长度的封控时间,对经济和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差异极大。

2020年以来经历封控的三个省市,深圳(2022年3月)、吉林(2022年3月)和武汉(2020年2月),这三个省市恰好对应为期7天、15天以及30天的封控。将这三组省市封控时期财政收入影响,作为封控时期不同(7天、15天、30天三类情况)的参照样本。

最终,我们得到测算结果。

第一组假设下,全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面临封控,并且封控期分别为7天、15天以及30天,则全年财政收入将减收0.7万亿-1.3万亿。

第二组假设下,全国所有地区均面临7天、15天以及30天封控,则全年财政收入将减收1.3-2.7万亿。

显然,若全域静态管理不再限于局部省市,而是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对全年财政收入的影响将达到万亿级别(全年维度)。而且持续时间越久,财政收入受冲击越大。

所幸的是,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策略效率较高,全国层面铺开封控的可能性低,全国层面财政收入影响大概率小于万亿级别。

2.2 测算全域静态管理对4月财政收入影响

今年4月,上海、吉林以及其他共计17个省份都处于不同程度封控管理之中。4月全月新增确诊人数(6.5万人)直逼2020年2月水平(6.8万人)。

4月财政数据仍未披露,即便后续披露,4月实施较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我们也很难从数据中直观感受到疫情冲击。由此,我们仍单独测算这一特殊时期,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的冲击。

我们仍然参考深圳、吉林、湖北省,根据这三个省份在不同封控时间下的财政收入表现,计算4月各个封控地区的财政减收规模,最终汇总得到4月全国广义财政收入将减收多少。

另外值得注意,上述17个省份中,有省份并非100%所有人口受封控管理。譬如浙江仅有金华市开展全域静态管理,其人口仅占浙江省常住人口比重11%。确定其减收程度时,需要细化考虑实际的人口占比。

最终,我们得到4月全域静态管理状态下,公共财政或将减收2423亿元,政府性基金将减收811亿元,广义财政总共减收约3000亿元。

2.3 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规律

我们测算全域静态管理时,主要采用的参考样本是湖北(2020年2月)、深圳(2022年3月)、吉林(2022年3月),我们发现这三个城市封控时财政收入下降存在一些有趣的规律。

其一,全域静态管理天数和财政收入减收,两者非线性相关。

吉林封控15天,公共财政收入减收幅度显著高于封控7天深圳减收的两倍。这可能意味着,短期封控对企业生产停工影响有限,而一旦突破7天的临界值,会实质性影响企业生产活跃程度,也会让政府加大企业税费缓缴力度,进一步拉低当月收入。

其二,卖地减收与静态管理天数没关系,与当月是否实施了静态管理相关。

深圳封控7天,其政府性基金减收幅度却高于吉林省,可能一次封控将导致当月拍地活动的延后甚至终止。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测算中,用这三个省份减收均值-100%作为参照。


三、测算全员核酸常态化对财政支出影响


3.1 全员核酸的五类费用构成

我们将全员核酸所涉及的开支拆解为以下五项。

第一项,采样点建设费用。常态化意味着核酸检测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实现遍布街头的便民采样点,建成15分钟核酸采样圈,需要采购建设一批“核酸采样亭”。

第二项,采样人员补贴支出。采样点布置完毕后,将涉及大量采样人员的招募,以满足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的运营。

第三项,核酸检测支出。采样后将送检相关检测机构,检测费用也将大幅提升。

第四项,抗原检测支出。目前抗原检测试剂的发放也将作为筛查的补充手段,利于疫情的“早发现”。

除上述支出外,我们在测算中额外增加一项备用方舱的建设费用。目前国家对于方舱医院的要求是保证每个省能够至少有2-3家方舱医院。即便现在没有建设,也要拿出建设方案,确保在需要启用方舱医院的时候,能够在两天之内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虽然方舱并非全员核酸所需开销,但属于一笔“计划外”的抗疫费用,我们一并计算在内。

3.2 测算常态核酸检测支出

目前各地疫情形势不同,常态化核酸方案也不同,检测频率从2天/轮到一个月一轮不等,我们在测算中,假设检测频率为3天/轮,其中1天核酸检测+1天抗原检测。同时,假设每轮核酸检测均为混检,忽略混检异常后单管单检复核的费用。

在上述假设下,我们得到五项费用的年度支出:

第一,采样点建设每年新增支出120亿元。

目前,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主要固定采样点、流动采样点和便民采样点。固定采样点主要包括了医院、疾控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流动采样点主要以“餐车”的形式设置在机场、地铁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便民采样点以“书报亭”的形式遍布在社区、商场、办公区等地。

本次测算的采样点建设费用,为“采样亭”的采购及建设支出。参照无锡出台的核酸采样小屋管理标准,每个采样亭覆盖3000人,成本为4万元,一年需要新增支出120亿元。

第二,采样人员补贴支出一年新增1201亿元。

采样人员主要为医务人员,但随着常态化检测的推进,目前部分城市采样人员较为紧缺,普通群众接受培训后也可参与采样工作。

根据国家要求及补贴政策,每次采样需要2名采样人员(300元/人/天)和1名信息录入人员(200元/人/天),一小时可采集120人样本。按一天工作6小时计算,每人采样一次需要花1.1元,全国需要为采样人员补贴支出1201亿元。

第三,核酸检测一年新增支出3680亿元。

检测机构主要为医院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我们采用目前全国混合核酸检测最低价格3.4元(北京、河北)作为测算核酸检测支出的单价,该价格包括检测耗材、实验室检测服务等费用,最终测算得出全国一年核酸检测支出为3680亿元。

第四,抗原试剂每年新增支出2138亿元。

按4月末公开披露的抗原采购最低价3.95元/人,覆盖城市人口达50%计算,全国一年采购抗原试剂支出达2138亿元。

第五,备用方舱的全年新增支出254亿元。

方舱医院建设有改造和新建两种建设方式,它们对应每个方舱床位价造价为3.7和9.3万元/个,若方舱医院建设方式中新建和改造各占比一半,一个床位建设费将达到6.5万元/个。通过广州、长沙、哈尔滨、郑州等城市已规划建设备用方舱医院床位数量对应城市人口数量,得出平均每3597人配套一个备用方舱床位。可以人均18元一个床位费,按全国人口14.1亿人估算,方舱一年将花费254亿元。

综合上述测算,在三天一轮核酸的模式下,全国每月新增支出647亿元,全年需要支出0.7万亿元。


四、抗疫财政账本的三点启示


抗疫财政账本测算,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今年4月防疫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于2020年年初。

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4月公共财政或将减收2423亿元,政府性基金或将减收811亿元,广义财政将累计减收0.3万亿元,同比增速-12.2%。

2020年1-2月,疫情始发于武汉,冲击全国生产活动,当时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减收3880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减收1762亿元,广义财政减收0.6万亿,同比达-11.6%。

仅从直接的广义财政收入来看,今年4月财政收入所受冲击几乎持平于2020年1-2月。然需注意,我们的测算仅针对实施了静态管理的城市,有些城市采用分区封控,虽未实施全域静态,然而这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充分考虑非全域静态管理之外的城市也面临财政收入下降,则今年4月疫情之下,全国财政收入下滑幅度逾0.3万亿,高于2020年年初两个月的月均财政收入下滑规模。

启示之二,当前中国财政家底尚足,正常情况下能够覆盖今年抗疫带来的财政压力。

针对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强、隐蔽性高的特点,常态化核酸检测或许是未来中国抗疫的有效手段之一,譬如郑州最近发布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2.0版)》,已明确将日常核酸检测常态化。

根据我们测算,若常态化核酸检测覆盖9亿城镇人口(其中抗原覆盖率为50%),则全年常态化核酸检测将带来0.7万亿左右财政支出。仅这部分财政支出,并不会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太多压力。财政平衡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收入端。

疫情防控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与静态管理模式适用范围和持续时间有关。简单推算,若全国所有省市均经历为期一个月的全域封控,则全年广义财政减收2.7万亿。若开展全域静态管理只限于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并且封控时间只维持15天,则广义财政减收1.1万亿左右。

按照我们对全域静态管理的最严格假设下的测算,再加上常态化核酸带来的财政支出,最终抗疫将加大全年财政支出1.8-3.4万亿。

目前中国财政尚有2.4万亿财政余钱(具体测算,我们可以在下一篇专题详细论述),再加上超万亿的社保结余资金,覆盖抗疫带来的临时性财政收支缺口,压力并不大。当然,这种覆盖需要一个前提,疫情防控对经济行为扰动不再进一步深化。

后续财政收支平衡还有两点需要跟踪关注。一是后续若能打开增量政策空间,例如启用特别国债发行等,则今年财政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抗疫压力;二是后续土地出让金收入规模几何。土地出让金越稳,财政腾挪空间越大。

启示之三,从财政收支平衡视角,坚持“动态清零”总原则不变情况下,未来更有效也更经济的抗疫模式值得观察。

根据我们测算,财政花在常态化检测方面的支出相对确定。常态化核酸检测支出中,抗原试剂费用约占三成,若减少抗原检测频次,亦或下调抗原单价,实际上全年常态化检测支出或将低于0.7万亿。

抗疫对财政收支的压力,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影响。采用全域静态管理的省市数量越多,涉及范围越广,时间越长,财政收入降幅就越大。不仅如此,全域封控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呈现典型的非线性特征。我们观察到如下两点特征:

第一,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深刻的经济联动,越多地区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实体经济受抑程度越深。简单而言,两个省市全域静态管理对财政收入的冲击力度,二倍于单个省市面对全域管理时财政收入下降幅度。

第二,一个地区全域静态分控哪怕只有7天,当月该地区土地出让金几乎降至零值。这就意味着,哪怕一个地区零星分时段全域封控,全年加总的封控时间并不长,但对土地出让金的冲击程度不可轻视。

疫情防控短期内对财政收支带来的压力,更多压力来自财政收入端下降。财政抗疫支出增加,倒不构成财政收支的主要压力来源。

全域封控地区越多、维系时间越长、开展频率越高,财政收入端压力便越大,并且这种压力呈现非线性上行态势。这就意味着,通过高频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尽早发现传染源,精细调控,控制传染范围,尽量压缩静态管理时长和地域范围,这或许是未来更加经济也更加有效的抗疫模式。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疫情应对方式超预期:测算偏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