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国,我都惊呆了!

通胀或将更加肆虐

2月4号,美国公布1月份非农就业人口数据。

今年1月,美国非农就业人口46.7万人,远超预期的15万。此前12月份的新增非农就业人口数量20万,也被上调至51万。

同时,美国去年4季度GDP增速攀升至5.7%,比三季度的4.7%增长了1个点。这些都表明,美国的就业繁荣,经济复苏强劲。

然而社交媒体上,美国人的职场生活,却是完全另一幅样子。


01

大辞职潮(Great Resignation)


记录显示,美国去年11月份有450万人辞职,占美国总人口的1.5%,占美国劳动人口的3%。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管理学家Anthony Cruz创造一个新名词——大辞职潮(Great Resignation)形容这一现象。请注意,这里的“Great Resignation”与曾经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读音很押韵。

有一个叫Doreen Ford的女生在波士顿一家餐馆工作了10年,她烦透了,于是开始自己养狗狗,并开始在博客和直播上讲游戏来赚取收入。

Ford是反工作的鼻祖。早在2013年,Ford在reddit上创建了r/antiwork板块,鼓励人们减少单调乏味的传统工作,为自己工作。

Ford说,工作没有意义,是剥削,侮辱人格。

对于Ford的言论和做法见仁见智。但r/antiwork却成为了美国年轻人吐槽职场生活的一个大本营。

r/antiwork上面最经典的莫过于这段“请假对话”——

一位版友请假称:“我的父亲昨天去世了,我周一要去参加追悼会,很抱歉不能赶去工作。”

老板回应道:“老子的叔叔前几天去世了,我也失去了奶奶,别把自己装成受害者!”

于是,这段对话一po出来,就在r/antiwork上面反响热烈。

还有这个“讨薪对话”——

老板要求员工加班,员工要求给3倍的工资。老板不给。

于是这位版友决定优雅地“辞职”——

I quit.

在r/antiwork上面,吐槽剥削也成了固定操作。

例如这种,我帮老板赚1元,我赚1分——

一旦提到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永远是Sh*t、F**k等字眼——

当一些版友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r/antiwork也会号召人们一起声援。

去年10月份1400名家乐氏工人与公司的工会谈判陷入僵局,开始罢工后,家乐氏宣布将这些罢工员工辞退。而r/antiwork版友向家乐氏招聘邮箱发布垃圾邮件来支持工人,并抵制家乐氏生产的商品。


02

反工作(Antiwork)


当然,除了“优雅地”辞职和吐槽老板吐槽富豪之外,r/antiwork正在朝着有组织的真正的劳工平台发展。同时,反工作(Antiwork)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美国年轻人中间悄然兴起。

很多版友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人们讨论工作制、薪资、假期、劳动的意义等问题。

一些码农高手会“攻入”部分大型企业的打印机,打印出来带有“antiwork”理念的文字。例如这种,“时间才是你最珍贵的资产”。

这些种种操作,使得r/antiwork从一个郁闷吐槽的平台,变成了一个积极行动的大本营。

此外,antiworkd也在走出Reddit,目前TikTok、Youtube和Twitter上有关antiwork的谈论也在激增。

无独有偶,劳资关系事件不止美国,也在中国上演着。

春节前的最后一周,某T开头的互联网大厂,以为00后员工拒绝加班,并在公司内部邮箱系统发了一封“怒怼过度加班”的邮件——

当然,这个大厂毕竟非常识趣地回复了八个字:认真反思,尽快整改。

但这只是中国劳资关系的冰山一角。去年网传许多大厂都进行了惨烈的裁员。但中国人普遍比较忍让,无非是发几份简历再找新的工作呗。哪里不是打工。

不仅美国,许多其它国家也有这种思潮。也许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就像中国,不少企业的管理层这些年都在吐槽,说“90后不好管”、“00后不好管”、“一言不合就辞职”之类的。这与美国的“反工作”文化,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相似性。甚至日本年轻人的“躺平主义”也是与此同出一源。

在上一代人身上,努力工作会更加接近成功,最不济也能改善一下生活。而这一代人,本身生活在上一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中,但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远不可及。

90年代甚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对于中国人来讲,买房子是努力够一够就能实现的事;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房价一飞冲天,买房越来越遥不可及。

工作,对于上一代人是致富的途径;对于这一代人,只能是糊口,顶多是养家。


03

通胀火上浇油


当下通胀肆虐,而“反工作”潮会使得通胀进一步加剧。

为什么这样讲?

本周四(2月10日),美国公布1月份CPI与PPI数据。1月份CPI同比增长7.5%,PPI同比增长9.5%。其中PPI创11年新高,而CPI更是创了40年新高。

许多分析师都断定美联储此前的鹰派表态,是“通过加息预期打败通胀”;而通胀会在2022年回落。

现在2022年刚刚进行了第一个月,开门即打脸。

这一轮通胀的成因,令人捉摸不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放水,通胀起不来;疫情爆发美联储承诺“无限量”流动性,资产负债表激增了1倍,通胀也没起来。偏偏是现在,加息在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破2,反而通胀愈演愈烈。大有“添乱”的架势。

按照人们的传统理解,通胀是货币超发引起的。然而这些年,货币超发从未引起通胀,反而是现在货币快要收了,通胀却停不下来。为什么传统的分析通胀的逻辑全部失效呢?

通胀的定义是价格上涨。而价格受供求影响,价格上涨无非是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传统分析方法,货币超发导致需求增加;但是2008年之后,“量化宽松”的放水模式,使得多余的货币流向“资产蓄水池”——例如中国的房子和美国股票,而不会进入实体经济。所以放水再多通胀也起不来。

而此次通胀为什么蹭蹭蹭往上窜?根源在于供给供给收缩是这次通胀的根源。而供给收缩的原因,并不是经济原因,而是政治、社会、国际贸易、地缘政治等等。

2021年3月苏伊士运河堵船,欧洲贸易阻断,物价飞涨,揭开了此次全球供应链阻断的“冰山一角”。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发展到科技领域,“芯片战”使得许多行业遭遇“缺芯”囧境,芯片价格上涨,许多行业产能受阻。

这些林林总总,概括起来是与此前40年的经济全球化相背离的趋势,也就是“逆全球化”。或导致供给收缩,或导致供给阻断,最终传导到终端价格上,形成通胀。

而当下席卷美国的“反工作”思潮,也从属于“逆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一。

对于“反工作”文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少金融机构表示担忧。例如高盛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反工作”文化会影响美国的劳动参与率,进而危害长期经济增长。西方经济有重新陷入“滞胀”的风险。

尽管如此,但在年轻人心里,却是另一盘账:

反正经济增长了也没我的份儿,那我干嘛还那么苦逼地干活?


04

结语


至此,逻辑是清晰的。不论是反工作思潮,还是通胀,其实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极致之后难以为继,增量减少,存量争夺愈演愈烈的必然结果甚至包括大国之间外交上的龃龉,还有局部地缘政治危机——这些现象,都是同样的逻辑。

那么如果把“逆全球化”这个反转的表针拧回到正转的步调中去呢?

道理很简单,需要经济重回增长。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只有靠科技与创新。说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看来“反工作”这波思潮,不能仅仅怪这届年轻人没出息。毕竟他们的父辈太能干,把他们的、甚至是他们的孩子的蛋糕都吃了,他们没得吃,只好不吃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