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又大跌!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熊冠全球

今日,港股低开低走,恒指再度失守24000点,截至发稿,恒指跌逾1%,报23629点。恒生科技指数跌势更明显,跌逾2%。

其实,昨日港股就呈现冲高回落的态势。恒指早盘一度涨1.6%,恒科指一度涨2%,但午盘主要指数纷纷转绿。从板块表现来看,科技股涨幅收窄,内房股跌幅扩大。

今日则延续昨日的行情,科技股继续萎靡不振,内房股和物业管理股跌幅居前。其中,世茂服务跌超30%,融创服务跌超18%,金科服务跌超13%,恒大物业跌超11%,浦江中国跌超10%,碧桂园服务跌超9%。

 由于恒指和恒生科技指数占比较高的成分股是互联网科技,医药,地产等,因此科技股和地产股下跌,这两大指数的下行就会很明显。

恒生指数的成分股

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

众所周知,2021年以来,港股主要指数熊冠全球。截至昨天收盘,香港恒生指数今年的高位以来下跌超过23%,国企指数下跌超过30%,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下跌超过了45%。但即使如此,这些指数依然没有止跌的趋势,市场的交易情绪依然偏向悲观。

那么港股投资者究竟在担心什么?

其实,在本周一港股是一度明显高开的,其利好情绪显然与一年一度的重磅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一些积极信号有关系。

首先在宏观注政策上,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明年的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可以期待政策方面或将更加积极。

其次在具体产业方向上,针对反垄断领域,相比于去年“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今年“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表述更为温和,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或意味着明年的监管将进入到制度化阶段,此前受到压制的风险偏好或将修复。因此资金在周一早盘有积极做多港股科技股的情绪。

针对房地产行业,首先要注明的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通稿里仍有提及,这就说明房地产调控从严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中国经济转型从长期来看还将坚持逐步“去地产化”的路线。

从短期来看,由于部分地区房地产调控措施过严,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遏制了正常的刚需。另外,房地产融资过度收紧等执行层面的问题导致房企今年不断上演违约潮。

显然,监管层也注意到这一风险,近期按揭贷、开发贷、并购贷等房地产贷款管制都有放松的迹象,因此市场看好明年的地产监管压力会相对放松,预期地产股短期有估值修复的投资价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周一早盘的地产股表现比较平稳。

但这些利好或者缓和的力度整体还是较弱,也符合市场的预期,导致此后两天,科技股、内房股再次重新走弱。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港股在2021年颓势明显,尤其上周更是波动剧烈,恒生科指上周一创历史新低,上周五三大指数单边下挫,因此市场整体情绪还是比较悲观。而本周一的高开得益于周末市场对中国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看好,利好兑现后,资金选择离场观望。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稿中,提到“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显示对资本是管制逾方放松是有选择性,对应此前被受监管的行业和企业,肯定还会是监管的“红灯”。

此次,房地产政策的“松”仅是针对此前的“过紧”而言的,通稿里提到“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不排除部分房价下行压力较大的城市可以放松房地产调控,但对多数房价上涨压力较大一线和核心二线的房地产调控预计还将从严,不会有大的变化。

除了内部因素影响,港股也同时在面对较大的外部压力。

本周,中美局势再起波澜,抑制投资的积极性。美国财政部以莫须有的为借口将中国在内的5个国家的共15名个人及10个实体列入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的制裁名单,其中有包括3名中国公民及多家中企。联合本月初美国证监会通过尤其针对中概股上市监管条例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意图又有所抬头。这对聚集了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港股来说,也加大的更多的不确定性。

本周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美联储将迎来最后一次议息会议,鲍威尔或在会上宣布加速缩减购债规模,并发出2022年加息的信号。

“这将是点阵图历史上最大的鹰派转变,”Macropolicy Perspectives高级经济学家Laura Rosner-Warburton表示。

对于与美元流动性波动影响较大的港股市场来说,美国的加息也让投资者担心资本从港股市场的流出。

但另一方面,目前港股的主要指数的估值已处于各自历史低位,从国内视角来看,叠加高层释放稳定的信号,托底经济意味强烈,明年的宏观政策应该比较友好,虽然可能还会承受来自反垄断方面的压力,但鉴于反垄断最严格时期或已过去,整体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可能并不大。不过同时港股还面临中美关系摩擦、美联储加息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能否出现明显反弹行情还有待观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