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宏观方面的观点分享!

最近市场表现没有主线,轮动起来比较快,但这种轮动大家可能也很难追得上

作者 | 明野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大家好,我是明野!

周末看了些资料,给大家分享下一些的观点。

2021年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PPI同比10.7%,9月CPI同比0.7%;卖方预计四季度CPI运行在1.0%以上,11月份或冲击2.0%,主要是受基数因素抬升。

9月PPI同比增10.7%。这反映了工业限电对影响、油气进口价格上升,以及黑色金属产量持续压缩等供给侧限制。卖方预计:PPI近月仍高位运行。

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9万亿元,预期3.24万亿元,前值2.96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高基数与弱内需共振,社融增速达历史低位。

信贷方面,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元,不及预期,也较去年同期少增2400亿元。

货币方面,9月M1与M2的剪刀差持续走阔至4.6%,其中新增因素贡献7.41%,经济活力边际减弱。

有卖方认为:PPI高的类滞胀环境下,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当前央行宽松难做,但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和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宽松概率也有。相反的收紧银根,卖方预计目前更加难以出现,一方面当前的PPI通胀核心原因在于供给疲弱而非货币超发,货币政策的收紧并不对症。其次,当前CPI通胀依旧温和,因通胀而触发货币收紧理由并不充分。最后,当前中国内需偏弱,经济恢复尚不均衡,基础尚不稳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不小。如此基本面之下,货币政策收紧更为困难,也不符合当前跨周期调节的总基调。

10月15日,央行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

核心观点:降准预期会降温,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结构性宽松会升温,房地产开发贷松动也会升温。

1、四季度降准的可能性下降,市场预期应也会降温;

2、央行认为,恒大风险的外溢性可控,房企债务危机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恒大的问题在房地产行业是个别现象;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

3、央行指出,仍会坚持房住不炒、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不过,银行对房企开发贷过于收紧会纠偏;

4、针对美联储退出宽松,央行已做前瞻安排,将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做好跨周期调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5、碳减排支持工具正“抓紧推进”、并有新表述(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支持方向;先贷后借;“做加法”不是“做减法”),预计即将落地、且可能是“量价双宽”;

6、央行认为,CPI将有所上行,PPI涨幅在今年年底至明年会趋于回落,通胀总体可控。

国外方面:美国Q4的CPI中枢可能位于5%以上,单月同比增速可能再破年内前高。有卖方认为:美国通胀压力加大后10月末G20领导人峰会可能是缓解通胀压力的重要窗口期,以中美为轴的外交关系可能出现边际缓和,包括中美贸易关系、伊核协议和中欧BIT等。当前的QE政策并非助推通胀的主因,未来联储的重点可能仍在稳增长,缓解通胀压力抓手可能主要通过B登的外交斡旋,经济不确定性较强背景下美联储或维持鸽派。

市场对于Taper的时间点从12月调至11月,且已无超预期空间,缩减速度有待观察。预计每个月100-200亿。国内预期不会紧跟,相对仍宽松,另外,信贷方面前段时间矫枉过正,有放宽预期。

Q4流动性问题:再次降准可能性不大,债券来到压力位。明天公布Q3经济数据,结果预计比较偏弱(拉闸、洪水等外部压力及内部经济的收紧),预计后续会有好转,建议不对之前数据进行线性外推。 

美债影响:通胀预期上行,美元流动性来到拐点。长端利率不存在大幅抬升的基础。   

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中枢性上行,对各行业均存在影响(由于贴现);对于盈利稳定的(如消费、公用事业、卫生保健、美股科技巨头),对利率敏感性更高;对于成长科技&周期性,则更关注自身盈利波动性。   

国内的宽松有一定程度的对冲,但对于盈利稳定甚至在逐渐走弱的消费医药个股、见顶的周期股存在较高的杀估值风险。   

最近市场表现没有主线,轮动起来比较快,但这种轮动大家可能也很难追得上。另外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担心开始逐渐增加,比如说从美债利率的上行,短期有大概有三十个BP,然后再比如说通胀引发了一系列这样那样的担忧,最终降低了市场风险偏好,导致轮动加快。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主线,之前的市场,5-8月,市场是有明显新能源主线的,但是之后,随着股价的持续高位,估值也在高位,对各种利空消息就反应比较敏感。后面的一些板块,逻辑都是比较短期的,可能业绩的影响也有半年左右,不管是电力还是上游,对外来业绩持续性的预期都远远不如之前新能源的主线。

关于美债利率的上行,最直观的一个反馈,它不利于科技成长股或者是高估值的资产,这是大家的第一直观反映,但是这个东西可能还是要更细化的角度来看,它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的影响不相同。

对于所谓的盈利预期稳定的资产,一般都是市场的龙头股,从估值角度,分子端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收到分母端的影响会比较大,这类资产比如美国的科技和消费龙头,国内的消费医药,还有港股的互联网等等。从数据来看,比如说以过去50年的数据来看,美股受美债利率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的漂亮50,也就是比较稳定的资产,能够长期能够维持一定增长的这样的公司,所以从70年代到10年代,这批漂亮50公司,他们的估值基本跟美债利率呈现了一个反向关系。

但反过来看美股过去50年的例子,比如硬件与设备这个行业,类似于半导体通讯这样的行业,他们在70年代大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刚爆发的产业,业绩往往波动比较大,这些的估值和美债利率没什么特别大的关系,基本上与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相当于产业周期是关系比较大的。

比如今年2月份的美债上行,虽然市场整体都经历了回调,但是消费为代表的盈利稳定资产,明显估值就下了一个台阶,但是当时的赛道股,分子端是有爆发潜力的,最后都创了新高。这个结论我觉得是有借鉴意义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