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四大看点:政策连贯性下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作者:花长春 董琦

两会对于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议题的表述较往年更加积极。

两会圆满闭幕,总理记者会中再度传达政策连贯性信号。此外,在对两会热点话题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对于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议题的表述较往年更加积极。

上周聚焦:总理记者会看点:政策连贯性下的高质量发展

1)总理记者会四大看点:

看点一,继续强调“不急转弯”,下一个观察窗口是4月政治局会议;

看点二,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发力?不靠规模靠效率;

看点三,居民收入增速未恢复,就业优先仍需坚持;

看点四,增长重“质”不重“量”,意在引导预期。

2)两会热点话题领导表态梳理:

经济增长:定量目标淡化,高质量发展是主题;

经济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深化改革:深化重点行业(电力、石油、铁路等行业)的改革;

科技创新:重视基础研究,突出关键项目;

扩大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供需小幅走弱,食品价格下行 

下游:选择2019年同期作为比较标准,3月房地产销售冷热不均,二线城市大幅回暖,三线城市大幅下降,一线和总体小幅回升;土地成交和供应同比大幅回落;汽车销售平稳小幅回升;

中游:高炉开工小幅下降,水泥价格环比小幅下降,螺纹钢价格与库存环比上升;

上游:原油价格持续回升,铁矿石和阴极铜价格小幅下降;

物价:蔬菜与猪肉价格环比小幅下降;

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升,人民币较上周走强。

全球大类资产:权益市场海外上涨为主,大宗商品涨跌不一。

国际、国内政策:下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美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通过;6%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可持续性。

本周关注:数据方面,中国将发布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01 

总理记者会四大看点


无论是总理记者会还是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感受到中央整体对“低线”思维的强调和防风险的重视度提升明显。2021年整体来看,对于政策连贯性的强调已经相对充分,在执行过程中未来将更加关注可持续性问题,此外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方面,当前的重点强调更多集中在内部风险的防范,稳增长与防风险始终处于再平衡的过程中,且短期来看,防风险是主要政策指向。具体来看,总理记者会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容值得关注:

看点一:继续强调“不急转弯”,下一个观察窗口是4月政治局会议

总理继续强调“不急转弯”,“去年我们没有搞宽松政策,或者说所谓量化宽松,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延续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表态,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两会属于高规格会议,年度政策主线的微调至少要到2021年4月政治局会议,当前仍然处于“不急转弯”的窗口期。

总量政策调整适度,结构性政策仍将持续。总理强调“调整是适度的”,用结构性政策增强对冲,如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优惠政策仍会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把“肥”施在根上。

看点二: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发力?不靠规模靠效率

220年部分“储备政策”未使用,或延续至2021年,2021年财政扩张力度处于市场预期上沿。总理表示,去年政策效果好于预期,因而“准备的储备政策后来也没有用”,部分储备政策或延续到2021年,比如与项目挂钩的地方专项债略超市场预期,也是财政扩展力度处于市场预期上沿的原因。财政方面强调“一减、一增”,继续把“肥”施到根子上。“一减”,就是减少中央政府本级支出,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过紧日子;“一增”,就是扩大直达资金范围,让基层和市场主体感到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另外强调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来冲抵政策退出影响。 

货币政策“稳中有降”,稳是指稳定杠杆率,降是指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21年,对于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表述与2019年强调“稳杠杆”类似,预计货币政策向2019年疫情前靠拢,整体宏观杠杆率将会企稳在272%左右。信**“加码”对象是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业,预计房地产**款将迎来“缩量”。

看点三:居民收入增速未恢复,就业优先仍需坚持

总理判断2021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高校毕业生(909万)、退役军人及农民工(两亿七八千万)是重点人群。虽然20年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当前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也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速慢于均值增速,说明中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更大,也是消费恢复较慢的原因。因此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

就业目标属于底线目标,实际执行中要更高。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较2020年提高,与2019年持平。根据往年经验,一般实际就业超过目标200万人以上,比如2020年就业目标900万,实际达到1186万,2019年就业目标1100万,实际达到1352万。在经济增速目标低于2019年的情况下,就业目标持平于2019年,反映了政府对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视。

看点四:增长重“质”不重“量”,意在引导预期

总理强调6%以上目标不低,并不是悲观预期。一是绝对值上不低,当前经济总量增长6%就是6万亿元,在“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二是增长6%以上较6%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大概率会更高一点;三是全球疫情及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

我们维持2021年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速8%-9%左右的预测。6%以上更多的是引导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与两会政府报告表述一致,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02 两会热点话题

领导表态总结梳理


经济增长:定量目标淡化,高质量发展是主题

**总理在记者会表示2021年6 %以上经济增长目标不是在定计划,更多的是引导预期,经济增长量化目标已经有所淡化。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十四五’指标就像奋力一跳摘到树上的桃子,但必须奋力一跳,我们对此是有信心的。”我们根据工作报告中的政策表态,测算隐含的名义增速目标在9.8%,对应实际增速大概在7%-8%之间。

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十四五’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主席在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要在推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总量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阐释6条路径。

经济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经济政策基调明确,**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会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等多个场合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财政部长刘昆表示“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与今后年份的财政政策做好衔接,留出空间”;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深化改革:深化重点行业(电力、石油、铁路等行业)的改革

“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仍是21年的重要工作任务。

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要要着力深化重点行业的改革。电力行业要推动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电力现货交易试点,推动电网企业装备制造、设计、施工等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石油天然气行业要深化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的改革,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而且要推动国家管网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不断完善政府原油、成品油储备的体制机制。深化铁路市场化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适度竞争。

科技创新:重视基础研究,突出关键项目

**总理在总量记者会、广西代表团和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都提及到了科技创新。在记者会着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加强基础创新能力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成系统地布局,成体系地推进;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十四五”时期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左右;更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突出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被‘卡脖子’的重大攻关项目,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 

扩大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1年的具体工作有,一是进一步尽可能地再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制定跨境**贸易负面清单;三是推进**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四是拓展自由贸易伙伴关系,推动RCEP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争取早日正式签署,积极考虑加入CPTPP。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一是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二是1月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加了127个鼓励行业的领域;三是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