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得不买基金和短期赚不到钱之间的矛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ichael杨的十万个为什么

基金肯定是不得不买的,这是大势,就像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和给老百姓的回报日益丰厚一样,都是大势。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上面这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过,类似,现在买基金的主要矛盾是

“不得不买基金和短期赚不到钱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

Part one:

银行里有个常用名词叫AUM,中文叫管理客户总资产,就是客户在银行的钱的总和。AUM基本上每个银行都是逐年增加,但从19年开始快速增长,2020年是暴增,什么叫暴增呢?基本2020年当年增长量抵得上过去两年的增长总和,去年几个国有大行当年的AUM新增都破万亿。今年你猜怎么着,年初增量又比去年同期增了30%-50%有余!

为什么进银行的钱这么多?而且越来越多?简单说几个原因:

1、疫情之下确实放了不少水;

2、18年开始P2P被清理,各种非法金融机构被严打,加上各种爆雷违约,地方政府集资全面被压缩(政府去杠杆),使得曾经那些觉得银行收益低的人不得不回归银行;

3、银行自身财富管理能力的成熟;

4、银行强化了批量获客能力,包括很多薪资代发不规范的企业,比如为了避税一直发现金的,现在也不敢了,只能通过银行代发,钱也得走银行;

5、2019-2020年大牛市,银行作为基金销售的绝对主力渠道,基金市值AUM也明显增长。

等等......

说真的老百姓现在只能相信银行,不然呢?不然就啥也没有,就像这次华西村集资挤兑,年化10%变成了0.5%,也就是个银行活期利息,万幸的是本金还在。

老百姓想投资也只能依赖于银行渠道,道理也很简单,房子能涨的地方你没有资格买或者买不起,亦或是不给你贷款;房子可以随便买或者买得起的地方,不涨甚至卖不掉。去券商炒股呢?谁炒谁知道,最后还是营销你买基金。海外投资?你先看看钱能不能出去再说吧。

由于投资渠道的快速缩窄,监管的全面从严以及银行自身的转型进步,钱都在往银行里进,这是事实。以上我也是用最粗浅的逻辑给各位描述了一些,不要在意细节。

Part two: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么客户现在在银行的理财方式变宽了吗?No. 恰恰相反。现在主流依然是老四样:存款理财基金保险

1、存款:定期活期结构存大额存单,最高年化利率不过4%左右,而且收益越高的银行越没动力推荐给客户或者压根儿就没额度,因为是亏钱的生意,4%的存款肯定亏钱啊,银行有的贷款放出去都只有三点几的利率,倒挂。

2、理财:还想着以前五点几的固定收益理财吗?那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情。现在银行理财所谓固定收益时候三点几,不会超过4%,剩下的全部是净值型理财,这也是资管新规要求的,哦对了,2021年是资管新规清退的dead line。什么是净值型理财我就不科普了大家应该都买过,说白了还是投资于债券股票,银行不再承诺固定收益,收益可能高也可能低,和基金一样,亏钱也不是没可能,只是概率极低,支付宝上不就出现了代销亏钱的么。划重点,净值型理财也是进债市股市的。

3、保险:不多说,保险本身用途就是保障和隔离,只要是和你讲收益的保险,他的收益来源基本上来自于三个:炒股票、买债券、非标信托。

4、基金:这三年基金真的是快速普及,销量爆发式增长,一系列周边也是井喷,据说B站上是人是鬼都能教你买基金,我看这两年突然出现了不少纯商业性质公众号,不懂装懂,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也有人看。今年过年吃饭,我们一个家族几十口人,没有一家是没买基金的,当然主要功劳在于我。更在于,不买基金还能买啥?

除了上面老四样,银行还有啥其他能买的?

非标信托?今年起会大幅度压缩,具体原因就不赘述了;

私募?还是炒股票的;

别的都是极小众的,完全无法承接大量的AUM新增的那种。

所以,客户的选择其实只有两个:

1、想要年化收益5%以下但安全性高的,你买存款和固定收益理财。

2、想要年化收益高过5%的,你就得买基金和类基金(净值型理财),承担一部分风险,以期获得高收益。

3、没有第三个选项。

问题是,4%-5%的年化收益能帮助客户战胜物价涨幅和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吗???

Part three:

上面这么多文字我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理财净值化大势所趋,基金普惠时代已经到来,基金,你是不得不买的。

当然,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投资者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这就造成了目前的几个主要矛盾:

1、不得不买基金和短期赚不到钱之间的矛盾。

2、市场一直跌跌不休和新发基金持续配售之间的矛盾。创业板截止2.26已经七连阴了,另一边热门基金还持续50%以下配售率。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3、去年市场涨太多估值不匹配和客户买了基金就是想继续涨之间的矛盾。去年创业板涨了65%,结果去年前三季度创业板盈利增速也就18.3%,放在全年也就24%左右。股价涨幅远高于利润增幅,难道都是通胀背锅?

4、不买基金,钱放那贬值和一买就怕亏,一亏就想骂娘之间的矛盾。看看支付宝和天天基金网下面的评论区吧,各种段子层出不穷,只能说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

重点来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1、今年前两个月的基金发行量也是创历史记录的,比历史上任何两个月的销量都高,加上我上文所说的银行大量AUM会源源不断的以基金形态存在,所以基金对市场的定价权只会高不会低, 再换一个说法是,A股肯定是有底的,底是基金们(机构们)买出来的。所以同志们也不用慌,年初大量新发基金还在建仓,另一边新的基金还在源源不断的发行、配售,按照银行目前的AUM增速看,不管市场上流动性是否会转向,净值型理财的时代已经到来,大量弹药已经在路上,市场随时反弹。

2、基金是要买的,但是你真的适合吗?我觉得那些一跌就骂娘的肯定不太适合。我们卖基金的也有几个原则,比如65岁以上客户坚决不能卖,比如基金购买比例不应该超过客户家庭流动资产的30-50%等等,再比如卖基金前一定要问清楚“你的预期回报多少?你能持有多久”,如果客户回答“时间越短越好,收益越高越好”,那对不起,我绝对不敢卖给你,建议去炒股。

3、我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文章里也写过,今年要降低收益预期!今年要降低收益预期!今年要降低收益预期!因为去年涨太多。我说一个数,2021年要以10%作为预期收益的中位数,运气好点20%年回报谢天谢地,运气差点的今年争取不亏钱,这不是我随便拍脑袋得出来的,我们可以年底验证,那些和你说今年基金可以继续30-40%的都是纯忽悠。

今年经济形势很好吗?出口很好吗?拜登很好吗?国际关系很好吗?印钞机还在加速印钱吗?企业盈利增速能够快速消化掉去年的暴涨吗?

投资如遛狗,能跑到你前面,就能跑到你后面,但是永远都在一个合理范围里。今年0-10%的收益预期难道不合理吗?

4、越跌越买!我年初也反复说过,今年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现在市场给机会了,咱不能怂,要接着干。怎么干?一个是买优质新发,不要只看基金经理过去一两年业绩的那种,一定要看至少五年以上,比如2016赚了多少,2017赚了多少,2018又亏了多少?每个分位的排名怎么样?风格是否均衡?毕竟长期业绩好才是真的好。

另一个是基金定投一定要坚持,以前按月投的现在可以按周投,按周投的可以设置每两天投一次(招行聪明定投可以,别的平台貌似不太行)。很多客户市场一跌就吓得把定投停了,觉得投了也没有意义,一天投入的还不如亏得多,那他肯定只会在市场上涨越涨越买。这叫啥?股市里这叫追涨杀跌,结果是什么不用我说了吧。

5、可以买一些固收+基金,说白了就是20-30%投股票,剩下的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它的优势是债券收益打底,由于规模严控,因此还能打新股且收益不错。债券+新股收益作为安全垫,哪怕股票部分出现阶段性亏损,整体基金的本金安全性也非常高,以前有CPPI策略、TIPP策略等,但说白了都是“策略保本”,看清楚,策略保本哦,不是合同保本。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永远是牛长熊短,因为债券是债权,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嘛,以前债券市场的调整最多也就是按季度、半年,结果你猜我们这轮债券熊市跌了多久了,一年半了!所以不管流动性如何演绎,我们认为今年债券还是有机会翻身的,而且历史上股债双杀的年份毕竟极少数,总有一个行的。固收+基金由于有债券和打新策略加持,且每一只规模都比较小,年化落在5-10%区间甚至更高的概率还是蛮大的。

综上,不得不买基金和短期赚不到钱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矛盾。基金肯定是不得不买的,这是大势,就像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和给老百姓的回报日益丰厚一样,都是大势。短期没赚到钱是为了长期能赚到钱,不要忘了,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从来就没有赚快钱一说,回溯过去20年,只要你选择买入优质基金并长期持有,年化回报两位数并非难事。只是在基金井喷式发展的当下,销售机构的投资者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