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拐点与“假”拐点

是否意味着价格数据面临的通缩压力已经完全解除,周期性“拐点”已经显现?

作者:靳毅团队 

来源:靳论固收

事件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6月CPI同比上涨2.5%,增速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环比下跌0.1%。6月PPI同比下跌3.0%,降幅比上月缩小0.7个百分点,环比回升0.4%。

6月份CPI、PPI同比增速均触底回升,是否意味着价格数据面临的通缩压力已经完全解除,周期性“拐点”已经显现?

中期来看,疫情后逆周期调控落地及经济活动回暖,带来了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的增长,是PPI回升的重要推动力,PPI的阶段性拐点已经显现。但是本月CPI的回升,主要是源于疫情、极端天气等风险因素对CPI食品项的扰动,今年CPI仍处于下行通道当中。

另外,在价格数据总体回升的表面下我们仍要注意,服装、交通工具等消费品CPI项环比仍在下滑,毕业季房租价格持续走低,反映出消费需求、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经济回暖有反馈,稳经济政策仍需持续发力。

1、 风险因素扰动CPI食品项

6月份食品项CPI同比增长11.1%,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分项来看,CPI猪肉项止跌反弹、CPI蔬菜项超季节性上涨,是CPI食品项回升的主要原因。

6月份CPI猪肉项同比增长81.6%,增速较上个月仅下行0.1个百分点。对CPI同比的拉动由5月份的1.98%上行至2.05%。虽然当前我国生猪存栏正在缓慢恢复,但是海外国家屠宰场频繁爆发聚集性“新冠”疫情,迫使我国出于防疫考虑减少了猪肉进口量,导致猪肉价格重新走入上行通道。随着海外疫情的消退和猪肉进口的恢复,中期来看猪肉价格仍会回落。

6月CPI鲜菜项同比增长4.2%,较上月上行12.7个百分点。由于南方长时间强降雨,多地爆发洪涝灾害,对蔬菜供应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蔬菜价格上涨明显。高频数据来看,7月份鲜菜价格目前相对稳定。

鲜果方面,CPI鲜果项同比下行29%,增速较上月下行9.7个百分点。由于去年同期鲜果价格上涨过高,今年鲜果供应量上升,叠加高基数因素,带动CPI鲜果项同比继续大幅下行。

2、非食品项CPI同比继续下行

6月非食品CPI项同比增长0.3%,较上月下行0.1个百分点,环比下跌0.1%。分项来看,受石油价格企稳回升的影响,燃料相关CPI项增速均有上行。但服装、交通工具等消费品项目同比下行,显示出当前消费需求仍较疲软。毕业季租赁房房租价格不升反降,反应毕业生就业情况尚不乐观。

6月份石油价格明显回升。与油价密切相关的CPI交通工具用燃料项、水电燃料项分别同比下行19.1%、1.1%,增速较上月回升2.9、0.2个百分点。7月份国际油价走平,油价对燃料相关CPI项的支撑将有所消退。

主要商品中,CPI服装、鞋类、交通工具同比分别下行0.3%、1.1%、2.3%,同比降幅扩大0.1、0.1、0.4个百分点,显示出疫情后商品需求复苏尚不稳固。毕业季来临,但CPI租赁房房租项反而环比下跌0.1%,远弱于季节性,反映出今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尚不乐观。

3、  PPI拐点已至

6月PPI生产资料项同比下跌4.2%,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同时PPI生活资料项同比上涨0.6%,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国际原油价格回升,同时基建相关行业产品价格抬升,带动本月PPI同比降幅大幅收窄。

在生产资料的三大行业分类中,6月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行业PPI同比下降10.5%、8.5%、2.0%,较上月回升4.3、1.4、0.4个百分点。继续细分来看,受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回升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分别环比大涨38.2%、1.7%。除上述行业外,化学纤维制造业PPI环比同样回升。

在其他主要行业中,基建相关板块PPI走势较强。其中黑色、有色、非金属矿物上游采选业PPI环比上涨2.9%、1.2%、0.1%,中游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或制品业PPI,上涨1.9%、1.9%、下跌0.3%,除非金属制品业外其余基建相关行业环比均有改善。

但考虑到7月国际原油价格上行企稳,南方暴雨可能拖慢基建工程进度,7月PPI回升速度将有所放缓。

4、经济回暖有反馈,积极政策仍需坚持

6月PPI数据回升,部分展现出了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积极现象。但我们仍要看到,一些消费品CPI项同比增速在5月份回升后,6月再度下滑,显示需求复苏仍有反复;毕业季房租相关CPI表现疲软,预示着毕业生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相关政策仍需持续发力,为“稳就业、保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风险提示:油价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极端气候风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