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性,韧性社区让城市更美好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多变,也意识到了城市的脆弱。按下了暂停键的城市,便利、繁荣、美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但另外一边,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小区在疫情期间体现出了鲜明的存在感,以小区作为防控单元的机制体现出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多变,也意识到了城市的脆弱。按下了暂停键的城市,便利、繁荣、美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但另外一边,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小区在疫情期间体现出了鲜明的存在感,以小区作为防控单元的机制体现出了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复苏中也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 “六保”的要求,首要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414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可见老旧小区的改造可以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早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要求。社区是城市风险管理的基本单元,老旧小区是城市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但我国社区层面的灾害研究对老旧社区涉及较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旧社区的灾害风险更为突出。而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升级改造,可以让城市更安全且更加焕发活力。

01 什么是韧性社区

“韧性”源于物理学,用以描述材料恢复形变的能力。20世纪50至80年代,西方心理学广泛应用 “韧性”研究精神创伤的恢复情况。自1973年 Holling首次将“韧性”思想纳入生态系统研究以来, “Resilience"逐步被应用于与人类社区、社会系统相 关的各类学科和领域中。Mileti首次提出“灾害韧性社区”(disaster-resilience community)的概念,随后,Adger、Bruneau、UNSIDR 和 CARR1 等学者和组织进一步丰富了“社区韧性”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多样化的社区韧性评价模型和韧性提升策略不断涌现,城市研究者将韧性理论应用在城市防灾领域,提出了“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等概念。基于韧性理论的社区灾害研究旨在要求社区具有较低的易损性,即灾害的发生不易对社区造成破坏;较高的可恢复性,即灾害发生后社区易恢复或修复。通过在“防抗避救”不同阶段对老旧社区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和可恢复力的评价和优化,降低老旧社区的灾害易损性,提升老旧社区的可恢复性,达到提升老旧社区灾害韧性的目的。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优化提升受灾系统韧性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重视。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中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中,地域范围通常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危机情境下,富有韧性的社区及其成员能够通过自组织、资源创新性利用等方式,主动适应各种外部冲击及新环境条件。韧性并非社区要达到的某种最终状态,而是社区固有的一种能力或属性,贯穿社区全生命周期。同时,社区韧性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态的,能够通过引导、建设以及成员的学习、积累实现可持续提升。

关于韧性城市的概念,有一个从国际逐步导入到国内的过程,2011年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上,讨论并通过《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成都行动宣言》;201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里面首次把韧性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审批内容里 …… 如今在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作为补齐社区治理短板的手段而成为热词,这就是韧性城市从国际到国内的导入历程。

02 从日本的经验看韧性社区可以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海啸、地震等问题常常困扰着日本,在灾后重建、提升社 区防灾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深入研究。日本的 “ 社区营造”自 20世纪 60年代诞生以来,改变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将 “ 市民参与”转变为“市民主体”,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应对不同社会课题的特征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防灾规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从社区层面人手,制定防灾社区计划 ,对社区的危险源进行治理 ,对道路和建筑环境进行整治,增设防灾空间和各类防灾设施,可以提升社区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到了20世纪末,社区营造已经成为日本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措施。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在政府支持 、社区参与、专家协助下建立了具有抗灾能力的韧性社区,进一步拓展了社区营造的内涵和社区发展的方向。

韧性社区包含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社区的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方面,其建设按照灾害管理系统中准备、应变、恢复和减灾的循环优势预防模式,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配置、软性环境的韧性提升着手,完成社区灾前预防准备、灾时应急和灾后有序重建 3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其中,社会韧性建设主要包括应对社区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在社区引入年轻人群 ,提升社区自救能力等;环境韧性建设主要包括防灾空间、逃生路线、避 难据点 、应变管理中心和防灾设施的建设,以及灾后防灾型住宅的规划;制度韧性建设主要包括构建多元的社区建设机制,鼓励社区团体、社区居民、专家团队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营造建设中;个体韧性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对于防灾知识的宣传和灾后自救能力的提升。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促进政府、专家团队、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合作进行社区营造,创造自助、互助、公助的社会风尚,建设社区救灾空间,完善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以提升社区韧性。

日本应对灾害和建设韧性社区的经验是从频繁的大规模自然灾害中汲取的,在经历了各大灾害后,日本不断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法律,并制定了相关防灾计划。日本的防灾建设经历了灾后应急基本法制建设、灾害预防体制建设、全面提升社会韧性 3个阶段,其建设重点也经历了从政策控制到政策引导,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从环境强化到韧性社区的转变。随着韧性社区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韧性社区概念逐渐成熟。

03 从筑福集团 ,看中国的韧性社区建设

日本因为灾害频发,所以韧性社区建设起步比较早,作为有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智慧的中国,在韧性社区建设上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呢?老旧小区改造行业的隐形冠军,韧性社区的实践者—筑福集团可以折射出这一点。

筑福集团成立于1999年,21年来聚焦城市更新,深耕既有建筑改造,业务涉及老旧小区改造、房屋安全管理、建筑鉴定加固EPC、韧性城市评估等,集团现已成为城市更新投资智慧运营服务平台。

筑福集团的韧性建设始于汶川地震后,2009年的校安工程。在校安工程中,筑福集团先后完成3500万平的抗震鉴定,1300万平的抗震加固,35所中小学的抗震加固施工,这一切都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所言,“把学校建成全社会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

校安工程后,筑福集团开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截至2020年,筑福集团已完成超过1000个老旧小区的系统改造,涉及3366栋住宅楼,累积改造面积超过1600万平米,惠及30万户居民。

 (筑福集团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卢沟桥北里)

此外,筑福集团从产业的角度,协助唐山等地建立抗震防灾产业园。

以上其实都是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在硬件上的改造。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筑福集团更是与时俱进通过基于5G技术的3大数据平台来实现小区的韧性。

房屋安全管理风险防控平台实现24小时对房屋安全进行在线监测;韧性网 ,对建筑架构的弹塑性数据模拟,实现对地震、风灾火灾等的预警;再就是加梯网,提供各种加梯方案,居民也可以在线反映各种加梯需求……

  (筑福集团房屋安全管理风险防控平台界面)

韧性社区建设中,文化也是重要一环,筑福集团积极通过家园中心的落地来推动。韧性社区的文化建设,孕育社区公民精神,毕竟有文化的社区才是韧性社区。

作为行业领先者,筑福集团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持续实现技术突破,发布行业标准的导则,赋能行业,如2018年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制定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这一国家标准,2020年6月1日主编的《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支座托换技术规程》在全行业内发布。

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3.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成为中央保就业、惠民生最重要的王牌,如筑福集团董事长董有给我们算的一笔“账”:3.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居民700万户, 加上停车设施、加装电梯、海绵社区建设,总投资额将达到7000亿元到1万亿元, 根据目前建筑业12万元-14万元增加一个就业岗位的规律,1万亿元投资大约能新增700万就业岗位。 

韧性社区的建设,可以说只争朝夕。 

为此,为了推进韧性社区建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筑福集团成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该基金主要以“ 提升社区防灾应急系统管理能力,加强社区韧性建设”为宗旨,随后推出了年度公益活动“韧性城市百城公益巡讲会”项目, 2020年6月23日, “韧性城市百城公益巡讲会”在北京召开了启动仪式。

(巡讲会启动仪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救灾赈济项目中心主任殷涛,筑福集团董事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发起人董有、 中国职业安全协会理事、壹基金救援联盟职委侯昭敏在启动仪式上)

“韧性城市百城公益巡讲会”活动以公益讲座的形式,讲述韧性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帮助地方政府完善社区安全、卫生、服务等公共性建设规划;指导社区开展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活动;以及韧性社区示范项目的建设捐赠。

筑福集团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大家对韧性社区有更多认识,并促进韧性社区示范项目在各地的落地,为疫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筑福集团董事长董有在启动仪式动情地说:未来的十年,也是筑福韧性的十年。

事实上,筑福集团从成立伊始就一直走在韧性建设之路上,“为建筑更安全”的使命,哪怕时空淘洗,也始终如一。

作家雅各布斯的《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指出,城市需要具有微观上的活力,而老旧小区的改造可以让老旧小区的活力得以激发,提升小区的安全性和宜居性。面对疫后的重建,城市化仍然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韧性社区的打造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