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首席徐佳熹:呼吸机这条赛道至少还有1~2年,有类公司往往会给很高的估值

呼吸机这条赛道来看,至少还有1~2年,还是头部公司会拿到最大产能

作者:慧羊羊 鹤九 田心 

来源:聪明投资者


“**这些头部公司的一季报,即便刨去投资收益,它居然也能跟去年同期总体差不多,甚至还微幅有正增长的贡献,所以头部公司还是体现出一些抗风险能力。”

“原料药短期应该是有价格上涨的,相关品种的股价表现也不错。这有个大的背景,不见得是我们从印度或者意大利这些地方抢了多少单子,

而是因为终端下游的国际客户,可能为了要保障它的供应链,本来比如说备货三个月的,现在可能去备货六个月,自然就会造成价格的上涨。中期部分企业会有它既定的发展方向,但不是每一个都能获得市占率的提升。

“如果你静态地看(疫苗行业)估值,的确是不便宜。但是后面大家要注意两个事:第1,传统来说,每一次疫情过后接种率都会提高;第2,如果真的有企业把新冠疫苗做成了。

我个人判断,无论是中生集团还是其他的民营企业可能都会介入生产的环节,如果某一天真的要给全民接种,那可能要几亿剂甚至是十亿剂的产能。

“我们也看到像金域这样的公司,它的很多点也都成为了政府指定的核酸检测点。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并不会真正去跳过它们,但是有没有可能,在公立医院的改造当中做共建?这种模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呼吸机这条赛道来看,我自己判断至少1~2年,因为疾病的流行结束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所以境内境外都会有对应的需求,但是由于它的产业链比较长,你要解决所有上下游的供应链的问题,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在国内应该还是几家头部公司会拿到最大的产能。

“医用的呼吸机配套的通气量,包括它的制造难度来说都会相对大一些。目前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说像涡轮风机、传感器、芯片,很多上游目前还是在境外的,我们这块可能也要做一些进口替代的思路。”

“你的产品可以用,可能比外资的性能还有差距,但是总体来说,可以作为一个接近于等效,比如说达到人家七八成性能的替代品,能开始做个5%左右的进口替代。在这种时候,这类公司往往会给很高的估值。”

以上,是兴业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在昨天春季策略会的问答对话环节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徐佳熹回答了关于新药研发、疫苗、血制品、呼吸机等医药各方面的现状,以及疫情过后长远的投资机会所在,问答全文分享给大家。

新药研发受影响不大

血制品头部公司可能加大生产计划

问:如何看CRO行业?目前有没有看到经济衰退会影响到新药研发的需求?

徐佳熹:目前不是特别明显,我讲一下这几个赛道,因为整个CRO、CDMO产业链细分的种类很多。

以国内的CRO来看,之前国内业务影响是没有很大,临床在二三月份的确是处于冻结状态的,相当于两个月确认不了收入,因为进展都停了,目前正在逐步恢复。

但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头部公司的一季报,即便刨去投资收益,它居然也能跟去年总体差不多,甚至还微幅有正增长的贡献,所以头部公司还是体现出一些抗风险能力。

CDMO这一块它分成这么几类的订单:

商业化生产的订单,应该说影响是不大,因为已经到了生产环节,下游的备货也比较常规性。

大药厂的在研产品出现了一些砍单,因为大药厂在研产品可能是这个季度,或者下个季度需要用到的东西,这些物料由于海外的临床试验很多都暂停了,出现了一些影响。

但生物技术公司订单的影响还没有看到,原因也比较简单:

第一, 这些公司目前帐上还有钱。

而且这种生物技术公司通常来讲喜欢一站式服务,就是最后帮我将这个药开发出来。可能今年在做的合成物料,甚至是为了明年的临床试验做准备,所以一站式服务做得比较长时间,也不可能因为今年的新冠疫情直接明年的临床实验就不做了。

但中期,的确也要关注一下海外的经济形势跟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如果说融资的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相信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水平也会有所下降,这还是一个待观察的事情。

问:疫情看来有一定的长期性,同时人白和静丙在疫情治疗时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血制品行业业绩的判断,以及后续可能带来的影响会是怎样的?

徐佳熹:我自己判断,影响没有那么大。

今年一季度人白和静丙都出现了一些价格的上涨,人白大概有5%~6%的上涨,这个和疫情有一定关系,但是本来就有很多人白厂家打算涨价。

静丙情况不太一样,因为在2019年前,很多静丙企业是高开的,有一些也采取返利政策。

今年一季度,本来渠道当中应该有一些多余库存,但是疫情发生之后,静丙的确在抗击疫情当中是起到作用的,所以供应也就趋紧了,很多返利也就取消了,相当于涨价了大概5%~10%这样的一个区间。

这是治疗环节需要用的产品,目前来看没有大的上涨趋势。

大家可能也关心采浆的情况,3月中旬开始,很多浆站的采浆就陆续恢复,4月份应该是基本能恢复的状态。

当然,毕竟停采了一个多月,对于整个行业今年的采浆量是有影响的,2020年的全年采浆量,如果能达到2019年的水平,就是很不错的。

但是对于企业的投浆量来说,因为现在的价格相对比较理想,头部公司又都有存浆,所以可能会加大今年生产计划,所以我总体判断,价格弹性大概是在5~10%之间。

量的弹性,对于头部公司可能也是个位数的温和增长,几个行业龙头的血制品达到百分之十几的增速应该还是可以的。


原料药短期有价格上涨

相关品种股价上涨是由于这两个原因


问:中药在本次疫情下所受影响如何?怎么看中药产业在国内未来的发展?本次疫情对国内原料药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什么?随着医院接诊逐步恢复常态化,大量的输液需求近期恢复如何?

徐佳熹:从中药的角度来看,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肯定是发挥了作用的,包括每一本指南到后面都是添加了中药的部分,因为毕竟新冠没有特效药,中药在抗病毒、缓解症状方面肯定都有它独特的功效,后续国内的中药产业可能会更多地向理性方向发展。

什么叫理性的方向?

在十年前,中药独家品种,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各领风骚,各种品种都持续高增长,但是在后续的控费降价、反商业贿赂等等这些行业措施下,这些品种逐步淡出了大家的关注点。

但是如果它是口服制剂,有不错的循证医学的背景,这个产品还是有机会做大的,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关于原料药,原料药短期应该是有价格上涨的,中期部分企业会有它既定的发展方向,但不是每一个都能获得市占率的提升。

短期来看,相关品种的股价表现也不错,这有个大的背景,不见得是我们从印度或者意大利这些地方抢了多少单子,而是因为终端下游的国际客户可能为了要保障它的供应链,本来比如说备货三个月的,现在可能去备货六个月,自然就会造成价格的上涨。

但从中期来看,这不是一个行业长期的因素,有部分企业现在在切入国际大药企的供应链,但这个时间会比较长。

大家如果去投过TMT领域,像苹果产业链就知道,药品也一样要更改注册文件,然后把你选入备选供应商,随着你的量逐步增加,产品质量要靠谱,价格又合适,最后变成主供应商,这往往是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长期来看部分企业有能力,但是最近的涨幅一个是看价格,一个是长期逻辑的短期化,所造成的股价短时间内比较快上涨。

大输液现在正在恢复过程中,一季度肯定是不太好的状态,但是目前随着诊疗秩序的恢复,是在缓慢的恢复。

能不能出大品种是疫苗行业核心

后续估值需要注意两件事

问:如何判断疫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疫苗的估值是否过高了?

徐佳熹:从行业的角度来说,疫苗最核心的还是产品,疫苗这个行业比较特别

第一,一个创新药在国内上市的第1年,往往只有非常强大的企业才能把它干上10个亿。比如说恒瑞这样的公司,第1年也许PD-1可以卖到10个亿,但一般的公司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但是疫苗经常第1年也能干上10个亿,而企业的销售团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什么原因?

1,打疫苗的是健康人,人群数量大。

2个,打疫苗的医生不需要专门培训的,基本上会打针、会看说明书就有能力去接种,简单培训一下就可以,跟做肿瘤药的差别还是很大。

3个,通过CDC的渠道下去非常的高效。

有这三点的话,往往是你出了大品种就卖得大,能不能出大品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这是其一。

其二,短期来看估值是不是过高?

如果你静态地看估值,的确是不便宜。但是后面大家要注意两个事:

1,传统来说,每一次疫情过后,接种率都会提高;

2,如果真的有企业把新冠疫苗做成了,我个人判断,无论是中生集团还是其他的民营企业都可能会介入生产的环节,如果某一天真的要给全民接种,那可能要几亿剂甚至是十亿剂的产能。

大家知道,很多疫苗一年做几百万剂都是很大的产能,如果要这么大的产能,肯定是要多个企业去协同完成的,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景气度提高。


集采对医疗器械影响较小

3代胰岛素价格可能会往2代迁移


问:如何看近期医保带量采购的新规定?是否会影响到医疗耗材特别是高端耗材公司的收入?

徐佳熹:去年我们看到了一些,比如说像江苏、安徽,我觉得今年会继续。对于今年总体耗材的带量采购:

第一,应该是以区域试点为主;

第二,应该是部分品种,不会采购所有的品种,可能选品种就是二八原则,把花销大的一小部分品种中找出个别来做代表,然后开始做集采。

总体来说,集采对医疗器械领域会有影响,但是影响的幅度会比较小。因为器械领域产品的生命周期远不如医药来得长。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技术的微创新去规避现有的政策框架,努力做到出性价比更好的新品种,这样你就有机会去单独定价。这一块大家要关注,但是也不要太忧虑。

问:如何看待胰岛素行业?

徐佳熹:胰岛素整个行业后续稳态的发展还是可以的,虽然大家现在看到有很多新一代的药物,包括GLP-1还是GLP-2,DPP-4,这些有注射的、有口服的,但是1型糖尿病还是没得选,必须打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打胰岛素)应该还是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其二,在竞争上也会比较激烈。

我们看到2代胰岛素的整个格局基本上已经定了,但是现在3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3代胰岛素生产的厂家是越来越多。

除了外资的几家之外,国内的包括东宝也好,包括港股上市的联邦等等一系列的公司,后面可以预计,新增的产能是比较多的。

所以这一块后面在价格上还是会有一些竞争,最终3代胰岛素的价格可能会往2代胰岛素的价格去迁移,但这需要一些时间。

最终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获胜呢?学术推广能力强,并且成本可控、质量可控,外加上产品有集群效应的。

你可能不仅仅有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GLP-2、GLP-1这些产品都得有,医生能够给患者提供完整的血糖监测和维持的解决方案。


疫情后

头部ICL公司可能和地方政府关系更密切


问:随着公立医院加强自建临床检测能力,尤其是核酸检测,未来ICL(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增速会相应有所下降吗?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徐佳熹:我倒不这么认为,最近大家看到了一些要求,希望医院加强检测能力。

但加强的过程当中,ICL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这是值得大家参考的。我刚才也提了一些战略基金的定增,就是大家看到机遇,也获得了对应的一个参与。

经过这次疫情,头部的一些ICL公司跟地方政府的关系可能比疫情前会更密切。这点中国跟美国有点像,一开始都是CDC去做测试,但是CDC的产能都是不足的,后面,像中国后面就加入了像金域、迪安这些公司,美国也加入了一些公司。

商业化的私营机构高效率的加盟,也为整个检测能力的迅速攀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看到像金域这样的公司,它的很多点也都成为了政府指定的核酸检测点。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并不会真正去跳过它们,但是有没有可能,在公立医院的改造当中做共建?

大家做区域的医联体,然后这些ICL参与到医联体的运营当中?这种模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问:疫情前,各地的医疗物资战略储备,主要由CMBA授权稀缺资质的配送公司负责,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开放?增加战略储备的稳定性,避免公共事件的医疗资源挤兑。

徐佳熹:各地的所谓战略储备,我相信肯定会做,这些年,包括一些药品的定点生产、定点采购一些紧缺物资,已经做了。在这个之后,可能部分系统性、重要性的这种公司会更多被赋予这样的职能。

但是我要讲的是,在一个常态的情况下,大家也未必需要这么大的产能,更多可能是会做一些应急方案:第一,你是要有战略储备的,你始终是要囤一些货的;第二,不仅是囤货,对应的这些细分赛道龙头公司要有快速扩产的能力,但这个并不代表你平时要保持这样的产能。

举个例子,有点像我们的铁路系统,如果每年都要保证春运时候每个人都能及时买到票,座位一点都不紧张,你平时就会有大量的闲置产品。

所以这是要讲究平衡的,平时资源不能浪费,但是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你要能够迅速扩产,在你扩产达峰之前,你要有一个战略储备,能够先应付一下,把最困难的病例上升期度过去。


呼吸机这条赛道来看,至少还有1~2年

还是头部公司会拿到最大产能


问:呼吸机行业作为疫情中医疗器械领域比较关键的一个行业,从短期中期长期来看,这个行业会有怎样的发展?有创与无创呼吸机行业哪个更具有发展潜力?未来国家ICU建设是否会拉动一大批相关器械公司的业绩?

徐佳熹:大家的确也可以给与呼吸机一定程度的关注,你分析的也很透了,第一,它是分有创无创的,它有不同的用途。

通常来说,无创相对来讲比较低级别一点,有些甚至是在家庭当中的,比如说睡眠呼吸机这种它也有在用。

但医用的呼吸机配套的通气量,包括它的制造难度来说都会相对大一些。目前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说像涡轮风机、传感器、芯片,很多上游目前还是在境外的,我们这块可能也要做一些进口替代的思路。

企业的产能来说,国内也有一部分在国际上占到了相当市占率的,医用的呼吸机当中,像迈瑞就是一个不错的市占率,当然,像洁定这些企业都还是有比较大的市占率的。

对于无创的或者说家用呼吸机,我们也有像鱼跃这种企业,它的体量也是比较大的。

从呼吸机这条赛道来看,我自己判断至少1~2年,因为疾病的流行结束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许今年年底会再有一轮小的爆发,也许到明年年底也会再有一轮小的爆发,我们都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所以很多国家,境内境外都会有对应的需求,但是由于它的产业链比较长,所以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你要解决所有上下游的供应链的问题,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在国内应该还是几家头部公司会拿到最大的产能


能作为外资七八成性能的替代品

这类公司往往给很高的估值


问:怎么看待生物医药材料领域?涉及眼科整形等,对于现在的估值是怎么看的?长期投资的逻辑是怎样的?

徐佳熹:涉及这些赛道,我建议你用这样的研究框架,就是这种高值耗材,特别是这种医用材料类型的,下游很多是一些外科手术相关的产品。

总体来说,第一,这些东西是高值产品;第二,很多外资的产品还是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背景,我建议你把它列成三个维度:

1个维度叫细分赛道增长怎么样?赛道是不是高增长赛道?

像前些年,可能一些医美、整形的增量就比较大。

2,进口替代率高不高?

如果不高,可能会更好,因为市场发展空间会大。

3,在这个赛道有没有出现基本靠谱的企业?

什么叫基本靠谱?你的产品可以用,可能比外资的性能还有差距,但是总体来说,可以作为一个接近于等效,比如说达到人家七八成性能的替代品,能开始做个5%左右的进口替代。在这种时候,这类公司往往会给很高的估值。

因为成长可持续、赛道好,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进口替代的天花板空间

很多公司40倍、50倍乃至60倍,但只要不是贵的离谱,问题都不大,通过时间去消化这一类公司的估值。

最后,我还是建议大家从两个维度去考虑:

1,这次的公共卫生事件确实对医药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医药行业长期成长的方向,创新消费升级是没有变化的。

在这次事件之后,药品的研发,包括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可能会受到大家更多关注。

2点,也请大家关注这个行业比较优势。

因为这次的逻辑不仅仅是因为医药本身如何的高增长,而是在整个大的行业选择、自上而下的梳理过程当中,医药的确是一个相对来说需求最刚性、而恢复最快的行业。

所以大家后续投资,无论板块是涨是跌,都要关注行业比较优势的起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