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叠加贸易战,中小企业的安全感该向哪里寻找?

并购菁英汇首发作者 :君汉导师 赵笏阳王兴一年多前的段子,今天以戏剧化的形式得到验证2018年12月,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自己坚持驻守了十几年的社交网站饭否上,发了一个他听到的段子:“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


并购菁英汇首发

作者 :君汉导师 赵笏阳

王兴一年多前的段子,今天以戏剧化的形式得到验证

2018年12月,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自己坚持驻守了十几年的社交网站饭否上,发了一个他听到的段子:“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这个段子随着媒体的转发、调侃,传播度相当之广,所有看到的人都是一笑而过,心里想着这只是个段子嘛。从这个时点往后快进一年,到了2020年初,大家恍惚之间意识到我们好像在用一种很戏剧性的方式印证这个段子:没人能够想到我们竟然是以遇到新冠疫情的形式,来经历了这个段子的预言。转瞬之间,原本高速运转的经济机器按下了暂停键,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完全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

2020年的前两个月,所有人的神经都被新冠疫情所牵引,电视媒体和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社交媒体上,刷屏的只剩下两个主题的内容:或者是疫情的最新进展,或者是受疫情影响下大小人物的众生百态,相同的是,每个人的状态或感觉都不再像以前那么良好。

贸易战靴子未落,新冠疫情给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庆幸的是,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和社会恐惧心理的缓和,我们的思绪能够稍稍从这场疫情中抽离出来,重新理性地思考:当疫情结束之后我们该向哪里去呢?对这个问题感到最迷茫、也最渴望得到的答案的,应当是中国基数庞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对于普罗大众,只是因为最近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才让我们有了切身之痛;对于中国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最近两三年内,这是继中美贸易战之后遇到的另一只“黑天鹅”。

刚刚就在2020年1月,中美双方才签订了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这对于剑拔弩张的贸易关系确实是个利好,但是美国还是维持和部分降低了加征的大部分关税,悬在中美贸易未来的靴子还没有最终完全落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又遇到了新冠疫情的爆发,这对中国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无异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生产和物流停滞的疫情期间,企业基本不大可能产生新的业务收入,现金流入只能寄希望于收回前期应收账款,但是在普遍受冲击的情况下,这部分资金能收回的概率,以及即使能收回的情况下,和疫情期间还仍然要负担的各种固定经营费用,比如租金、人员基本的工资和社保相比,能起到做大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打问号的问题。

在疫情缓和的局势下,接下来大家要问的问题是,当这一切结束之后,中小企业能够弥补之前的损失或者恢复到正常水平吗?以笔者接触的中小企业而言,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一个比较现实的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过程是需要准备周期的,部分企业的生产模式是以销定产,自身不会储存太多的库存,更要命的是,一家企业的生产不仅是自身就能决定的,还依赖产业链上下游和物流的正常运转,而整个产业和物流恢复正常,在疫情结束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即使是服务业企业,能在短期内恢复到之前的需求量就已经是很乐观了,毕竟极少数人会真的一天去吃三顿火锅或者一周唱5次KTV。

中小企业的安全感该向哪里寻找?

“安全感”这个词,在当下显得非常奢侈和稀缺,每个人都好像是社会机器链条上的一环,都被带的越转越快,没有人敢停下或者慢下来,努力地想要抓住或者生怕失去了自己手中那点可怜的安全感。如果说在正常高速运转时,大家还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在新冠疫情叠加着贸易战双重的冲击下,中小民营企业是时候要思考下,到底向哪里去寻找自己的安全感?

企业自己所在产业链和行业所给的安全感。企业的安全感,最首要的来源还是自己,只有自身的业务实力足够强,才能有稳定可靠的安全感。在目前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精细化的情况下,衡量一个企业的安全感强不强,并不是单纯以体量或者规模而论,“大而不强”的企业俯拾即是;相反,一家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在自己细分领域内的地位,才至关重要。商业世界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在产业链中越处于优势的一端,在细分领域内产品和品牌越有竞争力,话语权和把控力就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感也越强。受新冠疫情与贸易战冲击最大的,其实正好是这条规律的反面,比如一部分业务来源是为国外客户进行代工、贴牌生产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大量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而且在最近几年还面临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利润空间被挤压得非常可怜。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些这类企业,他们的一个特征是营收和利润常年持平在一个水平,除了稳定的国外客户外,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独立销售渠道和品牌,笔者也曾好奇地问过这些企业家形成这样状态的原因,得到的答案与笔者的猜测几乎一致: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需要长期的布局和持续的投入,而这些企业一般并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决心;此外,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也会与现有的大客户形成利益冲突,有可能要承担失去客户的风险,因此这些企业选择了保全短期利益,也放弃了自己做大做强的机会。

如果现在还希望进入这种业务模式的企业家,笔者的建议是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对于仍处于这样状态的企业,其实未来的可选路径已经很明显了,如果继续在现有的模式下跑下去,之后大概率的结果是继续被挤压甚至退出这个市场;而另一条路,建立自己的市场和品牌,在短期内可能是比较艰难的选项,不过中国市场在过去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比如消费升级,这样的市场给中小企业提供了重新定位自己的机会。建立品牌和渠道并不容易,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但这并不是不求思变的理由,“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即使自身力所不及,并购的“1+1>2”效应也应当成为很多中小企业家的备选项。

向自己的员工找安全感。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企业家和员工通常是处于对立的两面,但是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劳资关系,比如之前传播热度很广的餐饮品牌“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的一段视频,一边是员工集体联名要求在疫情期间不发工资,与公司共渡难关,另一边是创始人撕掉联名信,承诺卖房卖车也保证发工资。这样的劳资关系,在当下更让人感佩、眼前一亮。不管自动化生产普及程度多高、人工智能将来会替代多少人的工作,这些只适用于标准化的领域。企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只是流程化、标准化的内容就足够,人的作用在企业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否留住优秀的人才和激励人才,是越来越能决定企业未来的因素。另外一个现实是,甚至有的企业将已经离职的员工也视为公司的重要资源,这些前员工很可能会成为公司新的业务来源。在平时舍得和员工分享利益,到关键的时候,会有回报的。

向经营地的营商环境寻找安全感。不论企业自己处于什么行业、经营状况如何、和员工的关系如何,还有一个绕不过去外部因素就是,经营地的营商环境。近几年营商环境这个词越来越耳熟能详,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助力究竟有多大。以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和广东为例,两个省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是受益于当地政府的开明和服务意识强,最近几年的经济优势越发明显,外部资源也更多地流入这两个区域。所以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能够安心地发展下去,选择一个营商环境好的地方,你的成功至少有了一半的助攻。

结语:

不期而来的新冠疫情,对于每家企业而言都是一次冲击,也给了企业一个暂时停下脚步、看清自我和前路的机会,当下缺乏安全感并不可怕,接下来如何去寻找和建立安全感,如何去重新定位自己的企业,找到未来最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和机会,这是当下和未来民营企业家更应该关注的。笔者愿意在陪伴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路上,与诸位同行和共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