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承压,中小银行是否会缩表?

从近年来结构性存款发展趋势来看,经历了前期规模迅速增长后,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

作者:中信债券明明团队

来源:明晰笔谈

报告要点

据中证网报道, 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称,目前其辖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主要存在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等四方面问题。《通知》要求,各行应高度重视《通知》中所列举问题,对照梳理自查本行存量业务,并将自查结果、整改方案及时间表在10月10日之前报送该局,同时确保本行新发生结构性存款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从近年来结构性存款发展趋势来看,经历了前期规模迅速增长后,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趋严,部分表外融资的需求回归表内,银行亟需发行结构性存款补充负债端资金,提升流动性。在此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明显,从2017年1月的57777.97亿元增长到2018年5月的92626.28亿元,增长约为60.31%。而2018年7月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需有衍生品交易资质,而部分中小银行不满足要求。在监管影响下,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长从2018年7月的51.59%下降到2019年7月的7.51%。此外,从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全部银行结构性存款中占比较高,对结构性存款的贡献大于大型银行。

目前,结构性存款业务主要存在业务主体资质模糊和假结构性存款推升银行负债成本两个主要问题。其一,目前结构性存款业务主体资质仍有争议,根据银保监会要求,开展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只需要基础类资格,开展非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则需要普通类资格。而通常来说,结构性存款并非是银行发起的套期保值业务,从理论上讲发行主体应具备普通类资格,这与目前的实践并不一致。其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假结构性存款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意图,借结构性存款实行高息揽储。这种假结构加大了资金再流动的成本,加重银行负担,间接推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结构性存款仍有深刻的现实需求,此次监管意在通过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结构性存款不仅能增加银行的一般性存款,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而且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收益相对更高的现金增值渠道。基于结构性存款的现实意义,监管重点在于引导结构性存款有序发展、回归本源。此次北京银保监会监管思路明确,从监管指标、产品发行资质、产品设计和产品销售全流程对结构性存款予以规范。其一,未实际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或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既违反了理财新规对于结构性存款的要求,也意味着其收益完全来自于存款部分的利息,这使得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成为固定收益产品,本质上是变相高息揽储,对此,《通知》要求及时停售存在设计不合规或“假结构”问题的产品等;其二,《通知》提出完善业务风险计量等要求,有助于化解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防止风险积累;其三, 针对业务主体资质模糊问题,监管要求各行应确保所开展的衍生产品交易性质与本行衍生交易资格相匹配,这将有效限制结构性存款增长;其四,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共同决定了其对于客户的吸引力,《通知》要求规范宣传销售行为等也直接约束了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能力。从实质上来看,监管对于假结构的关注目的不在于打击结构性存款,而在于通过控制结构性存款过快增长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

监管趋严使得短期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长期来看利于实体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监管趋严使得中小银行承压明显,大型银行韧性犹存。对结构性存款业务资质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使得资格不足的中小银行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压力,而监管要求从假结构性存款转向真结构性存款,也要求银行具有在衍生品交易和宏观经济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使得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人才引进压力。监管趋严将使资金将流向具备结构性存款设计能力的机构,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或将面临流动性压力,可能会削弱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预计银行负债结构将适度调整,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收缩。如果结构性存款监管趋严使得银行吸收一般性存款有所下降,加之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受到影响和银行理财业务增长乏力,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广义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收缩。而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力量,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缩。但银行负债端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未来一段时间信用是否会收缩仍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预计在监管压力下,中小银行也将主动研发新的负债产品以应对挑战。从未来监管趋势来看,在存款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之下,监管层可能会允许部分资产规模较大、抗风险和投资能力较强的中小银行通过获得衍生品交易资格来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当然同时也需要督促银行在制度和操作层面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防范措施。从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发展将在存款利率定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之后利率传导机制更为畅通,宽货币能有效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传导到宽信用,助力实体经济增长

正文

信托通道受限影响几何?

据中证网报道, 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称,目前其辖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主要存在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等四方面问题。《通知》要求,各行应高度重视《通知》中所列举问题,对照梳理自查本行存量业务,并将自查结果、整改方案及时间表在10月10日之前报送该局,同时确保本行新发生结构性存款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从近年来结构性存款发展趋势来看,经历了前期规模迅速增长后,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趋严,部分表外融资的需求回归表内,银行亟需发行结构性存款补充负债端资金,在此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明显。而2018年7月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需有衍生品交易资质,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

目前,结构性存款业务主要存在业务主体资质模糊和假结构性存款推升银行负债成本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根据银保监会要求,开展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只需要基础类资格,开展非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则需要普通类资格。结构性存款并非是银行发起的套期保值业务,从理论上讲发行主体应具备普通类资格,这与目前的实践并不一致。其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假结构性存款加大了资金再流动的成本,加重银行负担,间接推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结构性存款仍有深刻的现实需求,此次监管意在通过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结构性存款不仅能增加银行的一般性存款,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而且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低收益相对更高的现金增值渠道。此次北京银保监会监管思路明确,从监管指标、产品发行资质、产品设计和产品销售全流程对结构性存款予以规范。从实质上来看,监管层意在通过控制结构性存款过快增长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

监管趋严使得短期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长期来看利于实体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监管趋严将使资金将流向具备结构性存款设计能力的机构,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或将面临流动性压力。此外,预计银行负债结构将适度调整,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收缩。从监管趋势来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层可能会允许部分资产规模较大、抗风险和投资能力较强的中小银行通过获得衍生品交易资格来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从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发展将在存款利率定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之后利率传导机制更为畅通,宽货币能有效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传导到宽信用,助力实体经济增长。

前期规模迅速增长后,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

2017年以来流动性监管趋严,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明显。自央行《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考核,限制银行负债端的资金融入之后,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提高,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上升。同时,2017年以来,在银信监管新规、银行委托贷款监管新规、资管新规等监管大潮席卷之下,部分表外融资的需求回归表内,银行亟需发行结构性存款补充负债端资金,提升流动性。根据Wind数据,结构性存款总额从2017年1月的57777.97亿元增长到2018年5月的92626.28亿元,增长约为60.31%,且结构性存款总额同比增速也不断上涨,其增速从2017年1月的5.96%提高到2018年5月的53.86%。

商业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要求趋严,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修订)规定,商业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都要首先具备相关准入资格,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前,存在具备资格的银行作为被委托方发放结构性存款的现象,在2018年7月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的银行需有衍生品交易资质,而部分中小银行不满足要求,其委托具有衍生品资质的银行展开结构性存款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从Wind数据看,结构性存款总额从2018年7月的97059.53亿元增长到2019年7月的104350.39亿元,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长从2018年7月的51.59%下降到2019年7月的7.51%。可见在监管影响下,结构性存款增速有所下滑。

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较高,对结构性存款的贡献大于大型银行。从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从2016年1月的33253.89亿元增长到2019年7月的68943.92亿元,增长约107.33%,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从2016年1月的21274.20亿元增长到2019年7月的35406.47亿元,增长约66.43%。此外,从不同类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占比来看,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从2016年1月的60.98%增长到2019年7月的66.07%,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从2016年1月的39.02%下降到2019年7月的33.93%。

目前结构性存款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结构性存款业务主体资质仍有争议。此前,理财新规有效控制了部分中小银行委托具有衍生品资质的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现象,但目前仍然存在基础类和普通类资质的争议。根据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1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类资格,另一种是除了基础类资格可以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之外,还可以从事非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的普通类资格。可见开展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只需要基础类资格,开展非套期保值的衍生品业务则需要普通类资格。而通常来说,结构性存款并非是银行发起的套期保值业务,从理论上讲发行主体应具备普通类资格,与目前的实践并不一致。

二是假结构性存款推升银行负债成本。结构性存款通常应包括两部分:主合同存款和衍生工具部分,第一部分和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信贷或者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产品,保证基本的安全和收益,而另一部分用于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一种或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其风险溢价使得投资者有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目前,假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触发,另一种将观察区间条件设置的较为宽松,缩小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情况。假结构性存款实质上违背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意图,达到高息存款的效果,规避了银行业内存款自律机制,即借结构性存款实行高息揽储。这种假结构虽然在短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但同时加大了资金再流动的成本,加重银行负担,间接推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举例来看,表中A银行该款结构性存款产品每年收益率为4.2%-4.3%,竞争力极强,报价甚至接近部分非保本理财业绩基准。就其衍生品部分的执行条件而言,过去四年内,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整体在1.05-1.25区间内波动,突破目标区间0.9-1.4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等同于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即便真的触发执行条件,其收益率的波动仍十分“固定”,最高收益率4.3%/年与最低收益率4.2%/年只相差0.1%,收益率波动区间过窄。表中B银行该款结构性存款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8%,在市场上仍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最低年化收益率为1.4%,区间设置合理。但其期权执行条件为黄金价格上浮和下浮500,过去四年内,黄金价格整体在1050-1300区间内波动,突破目标区间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认为是不可能执行条件。所以该款结构性存款看似给出了合理的收益率区间,但实质上其收益率为固定的3.7%/年。

监管思路明确,规范结构性存款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结构性存款仍具有深刻的现实需求,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制下的过渡工具。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基金提供了效益更高的现金增值路径,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取决于货币市场利率。另一方面,银行的负债端形成分化,主动负债成本跟随货币市场利率,而被动负债即社会存款部分成本由存款基准利率和银行业自律机制决定,显著低于货币市场利率,由此存款被货币基金分流,银行面临负债荒。在同业负债占比不得超过1/3的MPA考核下,银行体系仍然有相当大的存款压力,结构性存款纳入存款管理,并通过结构化设计收益率不受银行业存款自律机制限制,成为银行揽储的理想工具。结构性存款缓解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相比主动负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利率尚未并轨的情况下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基于结构性存款对银行和投资者的双重意义,监管重点在于引导结构性存款回归本源。结构性存款不仅能增加银行的一般性存款,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而且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收益相对更高的现金增值渠道。基于结构性存款的现实意义,监管不宜对结构性存款一刀切,而是应着重解决结构性存款在迅速扩张中出现的无序竞争和产品不合规问题,监管重点在于引导结构性存款有序发展、回归本源。

此次北京银保监会针对结构性存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规范。从北京银保监局指出的四方面问题及监管措施可以看出,监管思路明确,从监管指标、产品发行资质、产品设计和产品销售全流程对结构性存款予以规范。其一,针对产品设计不合规问题,《通知》要求把好产品设计关口,及时停售存在设计不合规或“假结构”问题的产品。结构性存款的结构性体现在存款部分的稳定收益和衍生品投资部分的浮动收益,而未实际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或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既违反了理财新规对于结构性存款的要求,也意味着其收益完全来自于存款部分的利息,这使得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成为固定收益产品,且存款部分的利率也大概率高于一般存款利率,即变相高息揽储;其二,针对风险计量不准确问题,《通知》要求完善业务风险计量,落实审慎监管规制要求等。衍生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属性,结构性存款业务在过快发展的过程中,易形成风险累积。监管此举有助于化解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但必然使得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步伐放缓;其三,针对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问题,《通知》要求各行应确保所开展的衍生产品交易性质与本行衍生交易资格相匹配等。对于业务资质的明确将会使得资质不足的银行的此类业务受到大幅冲击,而中小银行资质问题更为突出,被影响幅度更大;其四,针对宣传销售不规范问题,《通知》要求规范宣传销售行为,普及理性投资观念等。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共同决定了其对于客户的吸引力,该要求直接约束了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能力。

监管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监管对于假结构的关注目的不在于打击结构性存款,而在于控制结构性存款过快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假结构存款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又大幅提高了正规银行的筹资成本,对资金投资者回报以更高的利率,推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而根据银行FTP机制,高息揽储的成本最终由实体经济负担。由此可见,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的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降低LPR报价上的加点幅度,减轻实体经济融资压力。

短期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长期来看利于实体经济增长

监管趋严使得中小银行承压明显,大型银行韧性犹存。短期来看,严厉的监管活动确实会对商业银行的表内存款产生较大冲击,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从Wind数据来看,2019年7月,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在所有银行结构性存款中占比为66.07%,而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为33.93%,可见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监管趋严将使中小银行直接承压。此外,北京银保监会对于结构性存款业务资质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也使得资格不足的中小银行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压力,对其一般性存款的存量和增量产生负面影响。而监管要求从假结构性存款转向真结构性存款,也要求银行具有在衍生品交易和宏观经济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储备,对银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人才引进压力。总体来看,在规范结构性存款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对于这类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仍有需求,资金将流向具备结构性存款设计能力的机构,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或将面临流动性压力,可能会削弱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银行负债结构将适度调整,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收缩。从目前报道来看,此次结构性存款监管收紧仅限于北京银保监会辖内银行,之后不排除该监管政策将向其他地区推行的可能性。如果结构性存款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规范,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主动调整负债结构,结构性存款占比将进一步减少。从Wind数据中看,2019年2月以来,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其境内存款中所占比重均持续下滑,2019年7月,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其境内存款中所占比例为8.31%,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其境内存款中所占比重仅为3.98%。对于大型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占比较小,对其一般性存款影响较小,且大型银行衍生品交易人才相对较多,业务资质受限制较小,此次所受监管影响较小。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对其一般性存款影响相对更大,且部分中小银行将受限于业务资质,其负债端受到的影响更大。在一般性存款受到影响的前提下,部分中小银行将会增加其他类型负债,如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来吸收资金,但受到同业刚兑预期打破影响,下半年以来信用分化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分层现象出现,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也受到影响。同时,受“资管新规”系列文件实施的影响,银行理财业务也经历了深刻转变,目前仍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表外理财规模增长乏力甚至有所收缩。结构性存款受到限制,加之同业存单发行受到影响和理财业务增长乏力,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广义资产负债表或将承压收缩。而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力量,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信用收缩。但银行负债端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未来一段时间信用是否会收缩仍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预计在监管压力下,中小银行也将主动研发新的负债产品以应对挑战。

从未来监管趋势来看,结构性存款将进一步规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或将适度放开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准入限制。从结构性存款的长期发展来看,结构性存款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将会逐步解决,特别是市场上存在的“假”结构性存款以及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问题。监管部门未来会在逐步清理“假”结构性存款的基础上,对“真”结构性存款进行规范化的监管,特别是考虑到成熟市场国家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强度明显高于普通存款,未来制定专门的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规则是大势所趋。而对于交易资质的问题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会适度放开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准入限制,特别是考虑到中小银行作为结构性存款的主要推动方,促进了结构性存款较快增长。在存款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之下,监管层可能会允许部分资产规模较大、抗风险和投资能力较强的中小银行通过获得衍生品交易资格来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当然同时也需要督促银行在制度和操作层面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防范措施。

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将在存款利率定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利于实体经济增长。随着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特别是双轨制的并轨,结构性存款将会作为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重要推动力量,在未来存款利率定价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客观上银行体系将遭受冲击,银行利润空间收缩在所难免,但对于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作用。欧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化,存贷利差开始稳步提高,较利率市场化之前的利差水平有显著差异,有利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在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长期来看,利率并轨之后利率传导机制更为畅通,宽货币能有效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从而传导到宽信用,助力实体经济增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