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长生之弈

长生之弈,势在全局。

作者:秦泰

来源:申万宏源宏观 

 摘  要 

长生之弈,势在全局。围棋中有“长生”形态,为一种局部纷争之势,黑白交织,势均力敌,数手之后重回原点——“长生”之处,不分胜负。而棋局之关键,在于气贯全局。外部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或恰恰成为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重构的历史机遇,需目及长远,眼见全局。

80年代中期,德国、日本亦曾面临相似的外部环境变化,其经济政策的选择左右了两国此后三十多年经济增长路径的背离。广场协议之前,日本经济增速长期大幅高于德国,但广场协议之后,德国增速快速赶超,自90年代以来稳定高于日本;同时,德国亦并未遭遇日本正在经历的货币极度宽松、财政持续扩张的恶性循环。广场协议后,德国采取了何种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德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构建EMS,固定欧洲国家汇率,绑定货币政策,分担升值压力,避免地产金融泡沫。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仅仅几年,联邦德国即组织欧洲9国成立旨在固定欧洲各国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EMS)”,成为全球至今仅有的“去美元化”成功的区域性货币体系安排,借此绑定欧洲各国货币政策,在广场协议后也成功分担了德国的升值压力,加之出口目的地分散,外需冲击显著小于日本。此外,德国鼓励制造业融资,抑制升值过程中的地产泡沫,恰恰与日本相反的政策,也避免了日本金融地产泡沫破灭之痛。

德国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实施个税减税,以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补贴新兴产业、制造业研发升级投入,结构性鼓励制造业发展。而日本这一阶段将财政支出大规模投向基建投资,最终反而因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而触发89年的消费税开征,自此日本居民消费增长中枢每况愈下。

外部环境变化:短期影响有限。二战之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当前的国际经贸和金融体系。新兴市场国家接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为发达经济体进行加工集成生产,再出口至资金来源国;而本国的加杠杆活动则会因汇率的贬值而削弱本国制造业研发潜力,从而赶超对于新兴经济体难度极大。而中国有所不同。当前外部环境出现变化,但考虑到产业链深度交织融合,加工贸易形态下潜在影响的全球扩散,短期影响幅度有限。

货币政策重构:去周期化,长期趋于中性。我国货币政策曾经历外需拉动下的“顺差——货币——制造业投资——顺差”的最优阶段,也曾经历主动宽松的“货币——地产——信用扩张——投资”的加杠杆过程,而近年来随着地产需求增速放缓,信用传导的桥梁弱化,加之投资需求趋弱,货币传导效率减弱。18H2以来,货币操作并不紧,但受限于需求增速放缓,信用边际改善但幅度有限。展望未来,“去周期化”、趋于中性或成为长期特征,不应期待“大水漫灌”。 

财政政策回归:增加居民收入,重构国内需求。回顾全球历史,发达经济体均凭借持续的制造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一些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正是因为“过早去工业化”而放慢了赶超的脚步甚至趋于停滞。但制造业持续升级的前提,是持续增长的需求,而并非货币杠杆推动。94-08年我国经济体量较小,依靠外需实现了制造业的持续升级,但当前我国增量需求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政策导向由“外需拉动”转向“扩内需+稳外需”。

下半年经济展望:“韧性”何来?19Q1大幅去库存或有望逆转,为未来数个季度提供一定缓冲;投资呈现地产不弱、基建小幅改善、制造业底部徘徊格局,但扣除价格后实际固定投资增速仍强;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顺差仍可支撑;居民消费则有望在减税政策持续促进下有所改善;通胀方面,多种因素此消彼长下,CPI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对下半年经济维持相对乐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