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群与供应链促消费崛起,科技巨头显教育布局趋势

Z世代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新兴力量

作者:诺亚PE 

来源:诺亚研究工作坊

大消费

中国消费者正在发生着代际变迁,新的消费人群开始出现,我们将从新消费人群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出发,看其引发的品类需求,以及零售供应链如何在品类崛起中发挥作用。 

Z世代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新兴力量

中国Z世代(指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一代人)人群庞大,正在逐渐成为消费担当,从这一类人群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偏好可以看到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和投资方向。

Z世代在消费上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Z世代每月可支配收入达3501元,消费力强,且敢赚敢花。其次,Z世代成熟早,消费的也早。主要品类在Z世代的渗透率已经与上一代持平,甚至超过上一代。此外,为社交、为人设、为悦己是Z世代消费的三大动机。因此,Z世代倾向于通过买买买,进入社交圈。也更愿意为兴趣投资,通过不断购买兴趣相关品牌和产品,来加深兴趣相关的钻研,建立起自己的专属人设。Z世代也会通过拥有心仪的物品带来瞬间的快乐,因此,Z世代为满足即时享受会更多冲动购买食品饮料,价格敏感度低。

内容、电商类APP成为出海热点

Z世代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群体,占全球人口的25%,除了中国以外,非洲、中东、东南亚、拉丁美洲的Z世代比例均较高。由于同样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消费习惯上与中国的Z世代在也具有相似的特征。这给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提供了机会,自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眼光瞄准海外,推出针对海外市场的应用。

其中,短视频、直播、新闻等内容类产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和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已经收获颇丰,字节跳动旗下的多个产品及快手等在国内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占据海外APP下载排行榜的重要位置。

除了内容出海,国内电商类App也成为出海热点,得益于供应链已经相对成熟的优势,电商或会成为下一个出海成功的品类

 

消费行业“投资蓝海”:新人群引发的品类需求

消费的投资,主要是面向消费品牌和消费服务的投资。由整体投融数据来看,生活服务、生活消费品、零售、餐饮这类高频消费的领域,资本最为关注。

总体来看,中国的高频消费品里,每个品类都有发展成为国民品牌的机会,重点是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定位,实现与海外品牌媲美的品质升级,精准定位推广到相匹配的消费者群体中。

 

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下,必需消费支出仍然坚挺,可选消费支出面临紧缩风险。相对应的,生鲜、餐饮、快消品、日常生活服务是高频刚需的消费品类,具备抗风险的属性,长期耐用品可能会因为消费频次降低而面临规模缩减。

 

在刚需型的消费品中,可以重点关注两类特征产品:跨界融合的知名高频消费品牌,崛起的国货品牌。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Z世代”慢慢将承接“千禧一代”(指出生于1982年至2000年之间的年轻群体)成为消费的主力,紧抓这类人群的刚需消费品牌将会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精神需求引发的消费服务需求也有许多机会,可以重点关注旅游相关业态。这类消费服务的爆发因素是以新中产为代表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品质升级需求,最为明显的是新中产对旅游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供应链服务:企业的下限和中国的机会

对比美日贸易纠纷 中国供应链升级迎来机会

在美日贸易纠纷后,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人均和家庭可支配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开始下降。目前中国经济虽没有处于日本当时状态,但宏观环境的不稳定却实实在在的在影响消费的升级。许多企业开始通过技术的升级,降低供应链以及运营的成本。

 

另一方面,当一线城市的成本和城市结构难以让新业态出现的时候,拥有1500多个县城的下沉市场,给了零售端足够的舞台。

 

机会1:数字化供应链

与日本相同的是,中国的B端供应链整合的需求都是由C端倒逼的。日本的C端需求是极致低价的高性价产品,而中国的是由于下游消费互联网数据化的需求,向上对B端产品标准化,降低产品成本以及运营效率提高的多重数据化需求。

 

机会2:互联网+下沉市场

日本经济泡沫后期,消费者从个性消费向淡化品牌,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品延伸。当消费者的理念回归之后,日本出现了堂吉诃德以及大创这类的商品,他们的商品以尾货为主极致的低价出现,满足经济衰退中人们“更好,更便宜”的消费需求。

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超过8亿,因此,商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能辐射到更广的蓝海消费人群。另外,通过互联网打造的下沉市场平台中,也出现了像爱库存那样的卖尾货的代购平台,还有像宜买车一样的新车下沉市场平台等新的业态出现。

 

机会3:资本催熟快

日本的百元店,折扣店业态一开始并没有资本助推,日本大创发展了40年才发展了5000家,因为这种线下店面的模式资金的要求非常高,单店的盈利要求比较高,资本对于这种扩张一般会表现的十分谨慎。

 

但在当下,当我们被瑞幸咖啡18个月上市并且伴随着开了2370家门店的速度刷新认知时,我们才发现中国资本对下沉市场投资的包容度很高。其实,下沉市场的走出来的趣头条和拼多多,都是在瑞幸之前上市速度的记录保持者。但在上市前,拼多多累积亏损了13亿,趣头条在上市前的2018年上半年,亏损达到了5.14亿。未来这些下沉市场上市公司的终局,可能就是现在的亏损所成就的,资本的判断是否正确,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行业投资方向

金融行业的细分领域整体分为8个方面:信贷、支付、区块链/数字货币、个人金融、监管科技、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保险。从20世纪末开始,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前沿技术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金融领域,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了 “科技金融”(finance technology),其宗旨就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投资金融行业的本质在于使用科技改变细分领域,所以对企业运营效率有大幅提升的技术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将金融行业和全行业的融资速度对比,会很明显发现从2017年开始金融行业的融资速度变慢。主要原因在于2014-2017年间,金融行业大部分的资金投向是理财、借贷、消费金融等信贷相关领域。2017年开始供给侧去杠杆,整个金融行业在强监管的重压下,信贷相关的消费金融、P2P行业规范整顿,尾部的不规范公司出清,头部格局明朗,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的投资数量减少。

然而,细看细分领域,金融信息化、企业金融、区块链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情况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骤减的现象。金融信息化和企业金融仍然受到热捧的投资逻辑在于,用科技的方式改变企业的运行效率,让金融决策变得更快、更精准。虚拟货币的热度主要受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驱动。所以,金融行业的核心,仍然是数据处理和企业运营变得更智能,而投资的趋势也确实在往这个方向靠拢。

文娱教:文娱内容仍是主要角力点,大厂加码教育活跃度走高

自2018年下半年监管大力整顿文化传媒行业以来,市场的融资活跃度明显低落,单季度融资事件数量自2018Q3开始持续下跌至今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低点。

从政策端的监管方向来看,2019年将是各大政策落地执行的一年,对于拥有可变现版权和强自制能力的企业将保持鼓励的发展导向。短期内政策的精细化和垂直化将为合规企业明确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对于机构未来的投资思路也更加明朗。

 

根据投中数据统计,2014-2018年融资规模占比TOP3的领域为媒体网站、网络视频和影视音乐,2018年以上三个领域吸引了84.97%的资本,可见平台端与主流内容依旧是文娱产业的投资集中地。

 

进入2019年以来,平台端的流量红利已基本消失。面对产品同质、流量增长乏力的现状,平台进入了用户时长红利的争夺战,接下来将是精细化运营的时代,高昂的内容成本倒逼平台必须通过提升自制能力,打造更为差异化的平台特色内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存量用户的时长增长与付费转化。

 

对于内容端,实现内容价值变现依旧是行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内容逐渐向品质化和差异化发展,不断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目前正在进行的“内容+”,例如内容和新商业、新零售、电商的结合,整个由内容而发起的一个新的商业形态在不断演变。

 

2019年以来教育行业整体的投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2019Q1共发生投融资事件83起,累计交易金额近1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2%。在融资金额分布上,K12与外语学习凭借其更易变现的商业模式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受资本信赖,斩获七成资本。结合轮次分布来看,兴趣教育、教育信息化多处于早期轮次,因此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机会较多

而近年来互联网巨头在教育领域的布局逐渐形成,去年教师节马云宣布退休后将致力于教育行业,随后今年5月腾讯宣布正式成立“腾讯教育”业务板块、字节跳动表示有推出教育硬件产品的计划。互联网大厂入局教育行业可以进一步输出技术与资本,可以在教育行业的布局逻辑上偏向于做自身擅长的平台建设,同时大额资本投入可以提高整体教育行业的流动性,并为教育企业的退出增加更多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