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系列114·德林海:蓝藻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新锐

德林海主要从事以湖库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蓝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为重点的蓝藻治理业务,具体包括根据湖库蓝藻治理的政府二元公共需求,开发、销售一体化、成套化蓝藻治理先进整装技术装备以及提供藻水分离站等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专业化运行维护服务。

一、主营业务

主营业务

德林海主要从事以湖库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蓝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为重点的蓝藻治理业务,具体包括根据湖库蓝藻治理的政府二元公共需求,开发、销售一体化、成套化蓝藻治理先进整装技术装备以及提供藻水分离站等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专业化运行维护服务。

由于蓝藻水华暴发会带来饮用水安全隐患、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陆景观,各地政府对湖库蓝藻水华灾害提出应急处置的治理需求。针对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湖库蓝藻治理需求,公司自2007年在国内率先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技术路线以来,先后在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蓝藻囊团破壁、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开发出多适应性、多样化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无害化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并在滇池、太湖、巢湖、洱海等国内大型淡水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围绕蓝藻水华预防、控制以及灾害应急处置二元公共需求,结合多年治藻经验、技术积累,公司于2016年再次率先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并相继开发出蓝藻加压控藻船、水动力控(灭)藻器、深井加压控藻平台等蓝藻水华防控及灾害应急处置一体化新型技术装备,相应大幅提升蓝藻治理专业能力和拓宽商业化应用前景。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关键技术开发、解决方案、系统设计、整装集成、运行维护、监测预警于一体的蓝藻治理综合服务商,在国内蓝藻治理行业占据领军、主导地位。

公司目前已建立形成岸上、水下多方位、立体化、规模化湖库蓝藻治理基本设施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在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能力,打通蓝藻治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提升蓝藻治理综合服务商能级,力争成为蓝藻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主导者,具体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主要技术装备情况

根据湖库中蓝藻水华发生的程度、水华聚集和分布情况,以及湖库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政府蓝藻水华治理应急处置、预防控制的目标要求,公司开发了多适应性、多样化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主要包括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蓝藻加压控藻船、水动力控(灭)藻器、深井加压控藻平台等,黑臭河治理的主要技术装备为可移动式黑臭水体治理装置。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二、行业

Ⅰ、所属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N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具体为“N772环境治理业-N7721水污染治理”。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N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处行业为“7、节能环保产业”所列“水域藻类清除技术装备”、“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装备”。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节能环保领域”中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

2)行业概况

Ⅰ、水污染治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伴随多年的人口快速增长和粗放型生产方式副作用的累积,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开始暴露出水质变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针对水污染不断加重的现状,我国环保部等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通过法律规范、行政手段、政府管制等手段加大环保方面的监管和对水污染治理的投入。从“六五”计划开始,环保事业一直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在政府财政的引导下,“六五”到“十二五”期间,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image.png 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年发展展望》,2017年我国从事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单位已超过15,000家。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下,2017年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实现销售总收入约3,950亿元,较前一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50%。

总体来看,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①整合、兼并、上市融资成为行业市场主流。②“管家式”综合环境服务业(工业污染源治理第三方运营)发展迅速。③外来资本大批涌入,PPP模式盛行。在“水十条”等利好政策影响下,政府本身加大对水污染治理行业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让更多社会企业进入水污染治理行业建设中。

Ⅱ、湖库富营养化治理行业概况

我国国土辽阔,湖(库)众多,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湖区和青藏湖区合计共有湖泊1,689个,面积62,884.8分别占全国湖泊总数量和总面积的62.7%和77.2%,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湖泊拥有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了我国2/3的淡水湖泊,但绝大部分是浅水湖泊。由于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适当的湖泊资源开发利用,这些湖泊中多数已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

根据《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109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9个,中营养的67个,轻度富营养的29个,中度富营养的4个。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2017年重要湖泊营养状态比较

image.png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目前我国的多数水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国家水利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对全国共1,064座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数据显示全年总体

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合计920座,Ⅳ~Ⅴ类水库120座,劣Ⅴ类水库24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6.4%、11.3%和2.3%。主要污染项目是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其中大型水库Ⅰ~Ⅲ类及劣Ⅴ类的比例分别是88.6%和1.4%。1,038座水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贫营养水库占0.3%,中营养水库占72.6%,富营养水库占27.1%。在富营养水库中,轻度富营养水库占86.1%,中度富营养水库占13.5%,重度富营养水库占0.4%。

2017年重要水库营养状态比较

image.png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湖库富营养化治理行业需求

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已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湖泊。太湖自2007起,投入超过1,000亿元,仅“十二五”期间就投资约458亿元进行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流域水质持续变好、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等五个方面的成效;巢湖自2011年起,投资超千亿元进行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取得了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各项考核指标等四个方面的成效;滇池自“十五”起,投资超千亿元进行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约420亿元,建设101个项目,在水质改善、水污染物排放减少、

总量控制目标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洱海自“十二五”起,投入约40亿元,建设49个项目,在消减总量、减少入湖污染负荷、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健康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2017年环保部提出着力推进“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新三湖”(洱海、丹江口、白洋淀),以及长江、海河、跨国界河流等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白洋淀与洱海、丹江口一起被纳入到了“新三湖”水污染治理体系。目前我国六大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

六大重点湖泊(水库)营养化统计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六大湖“十三五”投资匡算表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Ⅲ、湖库蓝藻治理行业概况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蓝藻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市场规模十分可观。除六大湖外,蓝藻治理市场还包括19个暴发过蓝藻水华的湖库、60个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的湖库以及618个水源地。

针对蓝藻细分市场,太湖2016-2020年仅蓝藻及水生植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一项达到29亿元;巢湖“十三五期间”蓝藻直接相关工程约5.26亿元;洱海蓝藻治理直接相关项目2项,总投资约4,000万元;滇池蓝藻相关工程项目

总投资约1500万元。上述湖泊蓝藻直接相关工程“十三五”期间总投资合计约

34.81亿元。

我国湖泊水库污染物种类多,来源广,影响因素复杂。目前我国湖库面临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臭(水华灾害)、浊(藻生物量)、毒”,结合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具体要求,可以把湖库富营养化治理潜在需求分为3个类型:

A类需求类型:截至2018年我国现阶段约有19个重要湖泊水库已经暴发了蓝藻水华灾害,总面积在2,562.37平方公里,需要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控和治理,否则将对水环境和周边区域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B类需求类型:除了上文提及的19个已经暴发过蓝藻水华灾害的重要湖泊水库,我国尚有60个已经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湖泊富营养化,湖泊水库一旦进入富营养化,会使湖泊水质恶化,蓝藻水华灾害暴发,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湖泊不断变浅,最终变成沼泽。我国的湖泊水库环境非常脆弱,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进展速度快,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综合治理,以降低危害,遏制富营养化趋势,恢复湖泊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C类需求类型:另据国家水利部2016年发布的我国重点水源地名单,我国现有约618个重点水源地,为了严格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国家不断增大对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以预防和综合治理双管齐下,提高水生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各重要湖泊水库均面临富营养化程度高、蓝藻水华灾害频发的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期内还可能加重,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战略视角,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在近10年内的主要控制方向是严格保障现有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遏制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降低水体水质营养化指标浓度;逐步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还有庞大的潜在市场亟待挖掘。

Ⅳ、环保装备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环保设备是指用于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机械产品、构筑物及系统。我国的环保设备行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和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三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环保设备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居于重要位置。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我国环保设备市场需求量保持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环保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环保设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了3,327.04亿元,相比上年增长3.28%。另外,从2011年到2016年,环保设备行业利润总额从1,087.69亿元增长到2,392.81亿元,且仅有2015年出现下滑,其余年份均实现同比增长,反映出行业良好的经营态势。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总体任务和目标,未来我国环保设备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大力支持及环保投资的日益增长下,我国环保设备行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市场空间持续扩容,预计到2023年,我国环保设备行业产值将有望超过9,500亿元。

其次,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行业未来将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培育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企业沿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精准研发,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

第三,生产智能化、绿色化。环保设备行业将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管理。同时,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的应用,开展生产过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对标达标,创建绿色示范工厂,提高行

业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

第四,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将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中小企业则向产品专一化、研发精深化、服务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聚集区。

第五,产品多元化、品牌化发展。企业将逐步开发形成针对不同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化、系列化产品,针对环境治理成本和运行效率,重点发展一批智能型、节能型先进高效环保装备,根据用户治理需求和运行环境,打造一批定制化产品。同时,加强环保装备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推动社会化质量检测服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升自主品牌市场认可度,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拓展国际市场。环保设备企业将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海外环保工程建设和运营,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式,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对接。

3)竞争格局

Ⅰ、水污染治理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除“六大湖”外,暴发过蓝藻水华的湖泊共有19个,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的湖泊达到60个。我国政府近年来对水污染防治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污染源面广,水体污染总体呈渐进加重的态势。目前,污染水体的处理一般采用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控制水体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着有机物去除率低、治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地表水处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此行业的公司大部分属于新兴企业,规模偏小,但由于发展前景较好,企业数量较多。由于在水资源方面,主要河流大多分布在南方,且北方河道的支流与南方相比普遍偏少的原因,所以地表水处理行业也存在较强的地域性。

Ⅱ、环保装备市场竞争格局

根据江瀚咨询发布的《中国环保设备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目前,我国环保设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行业企业总数的70%以上,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不到30%。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加码,环保设备行业越来越受市场青睐,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到这一行业,未来环保设备行业企业数量将持续上升,企业之间竞争将愈发激烈。

Ⅲ、主要竞争对手

现阶段,国内专门从事蓝藻治理的企业较少,根据公司的市场调查以及客户招标或比价过程中反馈的参与投标或比价企业如下: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4)公司优势

Ⅰ、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

公司系国内外目前唯一一家在“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以及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大型湖库上成功进行大规模、工厂化、无害化灾害应急处置与防控的专业化蓝藻治理企业。公司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受各地政府部门委托为21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对其中多座藻水分离站进行升级改造,承担全部藻水分离站的售后服务,并对无锡杨湾藻水分离站等多座藻水分离站进行运营管理。相比同行业其他企业仅在区域湖库建有少数站点,公司目前已在国内蓝藻灾情较为严重的大型湖库治理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地位突出。凭借成熟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所带来的众多项目的成功实施,德林海在业内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与良好的市场声誉,品牌优势显著。

Ⅱ、市场先发优势

2007年针对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饮用水危机,公司针对国内大型湖库率先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灾害应急处置技术路线,首次提出藻水分离站的概念将自主研发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太湖地区的第一座藻水分离站。

2013年,公司进入巢湖蓝藻治理市场,以1个整装成套项目落地为起点,到2018年已实现新增3个大型整装成套项目;2017年,公司在洱海的第一个项目落地,成立子公司维护和开拓市场,次年在洱海及周边湖库水域有效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

2016年公司再次率先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研发出蓝藻加压控藻船、水动力控(灭)藻器、深井加压控藻平台等蓝藻水华防控技术装备并向市场推广。

公司在蓝藻治理行业深耕多年,率先提出并形成了国内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完整的应急处置与防控结合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开发成套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在我国蓝藻治理行业起到了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市场先发优势突出。

三、财务状况

2016-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481.19元和2.0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0.471.15、2.05亿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7.88%、97.35%和98.71%。2016-2018年,公司实现净利润0.08、0.31、0.8亿元。

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显。2016~2018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1.36%、56.70%及57.2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此外,随着规模效应显现,2016~2018年公司期间费用合计分别为940.83万元、2,652.81万元、2,485.62万元,占对应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56%、22.36%和11.97%。尽管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但盈利改善驱动ROE仍有提升。公司2016~2018年净利率分别为16.18%、25.73%、38.6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5.93%、44.64%、63.99%。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2016—2018年,公司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业务收入分别为3,130.09万元、9,905.07万元及15,502.4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50%、85.76%及75.65%。凭借公司积累的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等优势,公司提供的蓝藻暴发应急处理解决方案在保持优势应用行业和优势市场区域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公司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的状况。

2016-2018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依托于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不断交付,公司技术装备后续委托运行维护收入不断增加。3年营收分别为1,576.99万元、1,644.34万元及4,989.1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50%、14.24%及24.35%,2017年度较2016年度收入增长了67.35万元,主要系新增大理双廊藻水分离站点的试运行维护收入;2018年度较2017年度收入增长了3,344.80万元,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技术装备集成业务的不断增加及历史年度的积累,公司新增长临河藻水分离站、中庙藻水分离站、西山龙门藻水分离站、洱源西湖藻水分离站、滇池周围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与蓝藻加压控藻船的运行维护业务;二是大理双廊藻水分离站2017年仅为试运行,待2018年正式验收完成后运行维护业务量也增长显著。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公司立足于太湖治理,并逐步向外扩张,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华东与西南地区。

公司利用在太湖治理过程中累计的良好口碑和显著的技术优势,2016-2018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取得巢湖地区的蓝藻治理项目。2017年以来,随着公司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开拓力度,连续取得滇池、洱海的治理项目,并于大理、昆明设立子公司,西南地区销售额增长迅速,西南地区销售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格隆汇研究院整理

四、股权结构和募投项目

股权结构:公司股权结构如下,实际控制人为胡明明,持有51.57%的股份。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募投项目:公司拟募集资金4.5亿元,主要用于三个项目:①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建设项目(建设周期24个月)、②蓝藻处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周期18个月)、③补充流动资金。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五、公司风险

技术人才流失和技术泄密的风险

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对公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公司专注于蓝藻水华灾害治理10多年,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多项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并实现技术产业化。公司建立了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与技术人员及其他因业务关系可能知悉公司技术秘密的相关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并制定了多种应对措施来防范核心技术和工艺的泄密。2016-2018年,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的技术人员加盟,未出现核心技术和工艺泄密的重大事件。

如果未来无法继续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或者出现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技术泄密等重大不利情形,将可能对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

2016-2018年,公司下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年的比例分别达到88.34%、83.73%及83.47%,公司所处蓝藻治理行业存在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公司主要客户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通常而言,该类客户在上半年确定项目投资计划并进行预算审批,然后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或内部决策程序,确定合适的蓝藻治理整装技术装备供应商,并根据合同约定,按照项目实施阶段支付账款。公司通常上半年按照客户要求参与政府招投标程序,项目中标后签订业务合同,并按照业务合同组织采购,于下半年在整装技术装备交付给客户并经过验收后确认收入。因此,公司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下半年实现,而费用在各季度内较为均衡发生,从而公司一季度、半年度可能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较为明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