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打破地理边界的集群发展

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来看,此次的一体化融合将从行政和交通两个主线切入。

作者:八声甘粥

来源:财经早餐

上午去上海陆家嘴商务会谈、傍晚到杭州西湖看夕阳、夜里回到嘉兴的家里休息、第二天再去南京吃个午饭。

你问我:短短一两天跨省跑这么多地方,你不觉得累和麻烦吗?

回答会是,我一直在长三角啊,总体感觉没什么差异,就跟以前在上海坐地铁上下班差不多,只不过路上时间稍微久了点。

这样的场景,未来,也许真的会成为长三角区域的生活常态。

有人说,长三角嘛,我知道,初中地理课本就学过,到现在不也还是这样!

但是这次的一体化发展,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被打破的区域界限

古时候,居民无法离开自己所生长的地方,出远门必须有路引,还要经历车马劳顿的长久赶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交通工具运输效率的不断迭代,物理世界已经无法成为区域分隔的界限,行政划分和区域性信息归集,成为如今行政区域的主要划分方式。

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来看,此次的一体化融合将从行政和交通两个主线切入。

想要做到一体化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三省一市的行政划分使得行政规划、税收、优惠政策、责任主体等各个方面都是割裂的。

若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全面融合,短时间内难度较高,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近期的政策中,嗅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消息称,长三角选取了一个一体化示范区,包括上海的青浦区、浙江的嘉善县、江苏省苏州的吴江区,地处在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

4月,青嘉吴三地的税收机构和司法机构分别举行了一体化的探讨会议,这意味着示范区的税收、司法有望形成“一体化”。

小八猜测,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在示范区内,行政一体化统筹后续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交融。

据悉,在5月22日召开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运行。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虽然整个三角区距离行政统筹,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但青嘉吴示范区全国首创的税收分成和司法检察一体化告诉我们:行政制度的融合、创新、一体化已经在进行区域分界线处开启试点。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交通上的一体化显得更为直观,区域发展,交通先行。

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7座城市轨道交通,在5月22日起,实现7城轨道交通二维码手机扫码过闸“一码通行”,这意味着,江浙沪皖已经不再只是包邮区的代名号,而是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地铁刷码互联互通的城市群。


美国东北海岸城市群

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几个必需的要素,其中就包括城市密度要高、较大的人口基数,较高的城镇化率以及有一定的资本聚集度。

世界的六大城市群中,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对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个世界级的大型城市群一般都是由多个大型都市圈组成的,美国东北海岸城市群中,包含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座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在这个区域中,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

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以及华盛顿在角色定位和产业特色上各有不同,纽约和华盛顿一个商业金融中心一个政治中心的定位不多说。

波士顿是世界上大学最多的城市,并发展出以教育为特色基础产业,逐步引领世界的创新创业趋势。费城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钢铁、造船基地以及炼油中心,巴尔的摩曾经是一个以钢铁加工和汽车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如今也经历了产业转型,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而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包括45个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6%,常住人口占全国的16%,GDP占全国的23.49%。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拥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6个万亿GDP城市,以及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四个区域行政中心。

相比于美国纵向的沿海城市分布,长三角的区域以上海为头部起点呈散射状向内陆延伸。

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资本中心,对苏浙皖的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强大的力量纽带作用。

苏州的特色工业、杭州的互联网产业聚集等特色已经初步显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也已经开始有地区聚集的趋势。


优势协同,产业集群

超大型城市的发展一般会在面积上不断地扩张,并逐步与周边的卫星城相连接,城市与城市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从而形成超大型且密切连接的城市带。

与之伴随的是单边的人口流入。随着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超大型人口聚居区,东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对于长三角,我有一个比较不同的预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如果长三角可以在行政上完全统筹发展,就像现在青嘉吴示范区的趋势一样。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可能会减缓

完全的行政统筹,将会使这一区域的企业感受不到地域性差异,完全行政统筹还能更好地同时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力量,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这样一来,除了一些个别行业,区域内的地域优势被平均化,人口流入特定城市的动机逐步减弱,转而变为进入在长三角区域内即可。

超大型城市所面临的交通、房价等难题可以得到舒缓,周边城市在资源匹配下迎来人口流入和产业转移得以发展,城市宜居度也会比超大型城市更高。

再匹配以高度发展的区域内城际交通,上午去上海陆家嘴商务会谈、傍晚到杭州西湖看夕阳、夜里回到嘉兴的家里休息、第二天再去南京吃个午饭,可能就会真的实现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