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去杠杆之殇

我们在资管新规放松之后对社融做了调整。现在所谓的影子银行,已经不是三年减少15万亿,每年减少5万亿了。

来源:勾股出品


‖讲者:银行板块分析师

去年我们讲的去杠杆的重点是MPA,但2018年去杠杆实际上已经从同业市场和债市向信贷资产转移了,这主要是因为资管新规。资管新规不单对银行有影响,对整个金融系统都有比较大影响。在2017年,我们预测整个金融市场的非标资产大约是34.9万亿人民币,银行直接暴露的量并不大,表内的非标大概是9万亿,表外理财对接的非标大约4.8万亿,加起来差不多15万亿。

在旧版本的资管新规的前提下,非标资产可能要减少15万亿,到2020年底的三年,每年大约减少5万亿。这对两个行业影响特别大,房地产和基建。下面的两个图分别是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的fundingmix,房地产有19%的钱来自于非标资产,大约5万亿。政府融资平台方面,基建20%的钱来自于非标,大约是20万亿。也就是说房地产和基建加总已经占整个非标量的78%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FI主要靠房地产和基建,在旧的资管新规的框架下,FI有很大的下行压力。因为那时候出口和消费还可以,所以政府是有一定的宽容让FI下行,才有决心去杠杆。当时政府的计划是多给银行一些额度,让银行非标回表,可以对冲资管新规的一些影响,但效果就非常不理想。

去年新增贷款的变化,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基本都是负增长,涨的比较多的是票据,票据贴现。上一次看到这种情况是在2015年,当时信贷需求非常差。去年上半年,银行风险偏好特别低,但到了去年下半年,信贷需求已经也减下来。后来政府实在没有办法,在去年7月20号的时候,把资管新规给放松了。

我们在资管新规放松之后对社融做了调整。现在所谓的影子银行,已经不是三年减少15万亿,每年减少5万亿了。我们最新的预测是每年减少2.679万亿,比原计划少烧少2.3万亿。贷款方面,本来说去年新增贷款量和前年差不多是13.8万亿,但实际新增是16.178万亿,比原计划多了2.7万亿。这两个数量级看上去是可以对冲掉。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因为影子银行的减少,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但贷款多增加的部分还是在票据,而很多票据市场的空转对实体经济的帮助比较有限。

去杠杆的决心变化了?

政府本来这么有决心去杠杆,什么导致它变化了?出口放慢大家都知道,但消费升级现在也很多证伪,其实只是一个房地产的后周期。从我们观察来看,消费升级这边有很大的一个边际性变化。因为我也看fintech,有个公司叫拍拍贷,是中国最老牌的P2P。它前几年都没有什么信贷需求了,到最近三年有井喷式的增加。为什么?因为拍拍贷服务的就是3到5线城市居住的一些年轻人,这些人有提前消费的一些需求。过去三年发生什么,在3到5线城市主要就是棚改。

比如说重庆的一户居民拿到50万现金补偿,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他不一定消费掉,因为他房子可能拿走了,会买一套房,把这50万作首付,买个150万的房子。房价一年就翻倍了。很多90后年轻人可能是应该十年后才需要买房的,这就很痛苦,不得不现在都入市,但首付可不是自己给的,是他父母付的,是60后70后这中国最有钱的两代人,也是中国储蓄率重要的贡献者。

这也一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储蓄率下得比较快。不过月供一般都是子女付,现在平均来看,1/3的收入是还月供的。但新增那部分人的资产负债表是很紧张的。通过链家的数据可以看到,现在30%的借款人每个月的还款量是5万块以上,20%的人80%的月收入要供楼。这个结构是不太利于消费升级的,未来消费的主体是80后和90后,但这部分人的负债表不是很好看。

拍拍贷这些借款人为什么还够胆用36%以上的APR(实际年利率)从P2P借钱去提前消费呢?原因有两点:第一,他认为收入会增加,很多年轻人还是用过去的一个收入增速做参考;第二,大家觉得房价会继续涨,有一个财富效应。但现在,这两点双杀了,尤其我们看到失业率未来会上很快,对收入预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另外,棚改的目的是帮3到5线城市去房地产库存,如果库存基本上清干净的话,那其实要货币化的需求就变了,所以在房价和交易量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个拐点。消费信贷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拐点。但其实,消费信贷的供给也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拐点。

这幅图是银行新增贷款的分布中关于零售贷款的部分。在2017年,大部分银行是愿意借给零售客户的,像建行81%的新增贷款都是去零售的,招行81%,中信86%,平安最猛是135%。但是六个月以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行从81减到66%,但按揭和信用卡没有掉,消费贷变成零了。招商银行从81下减到27%,基本上无论是按揭、信用卡和消费都出现了很明显的拐点。中信也从86减到35%,除了交行和浦发还在增以外,大家都是减的。

因为去年年初开始从按揭到消费贷都有窗口指导,但是信用卡真的是因为坏账上的太快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银行只会釜底抽薪,一旦看到信用卡坏账上升的第一反应是去到央行查征信,一个人有多少张信用卡,额度多少,未必在知会你的情况下直接就动你的卡减你的额度。从这种角度来说,P2P的供给降了60%只是小头,银行才是最重要的供给方。因此消费信贷的需求和供给都出现拐点,出口和消费都会很大的压力。

拉动经济要走回老路?

拉动经济还得靠FAI了,房地产得偷偷放,基建才是重点。但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没有看到基建支出起来?基于我和银行的接触,银行这一次是更严格的,基建项目只考虑财政部的入库项目,像PPP至少有5%的政府出资才会考虑做。在7月20号资管新规放松的当月,很多基建项目当月就放了,但八九月份有点青黄不接。另外一些新项目基本都是空手套白狼,要靠专项债来融资。去年上半年专项债很慢,在去年三季度才开始放量发,按说四季度贷款应该到位,但因为正好赶上冬天,开工量也在放慢。另外就是去年出口是抢跑的,今年出口有可能是断崖式下跌,所以基建这张牌肯定是今年用,所以我觉得基建这件事他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第二个问题,基建的钱从哪里来?我们觉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发力,现在财政部和央行也在打架。我们看到财政部已经率先出来了,首先赤字会增加,但赤字并不是可以指望的,今年赤字不可能超过3%,3000亿都不到,连一个点的VATcut都不够,所以减税这件事只能靠赤字。从这个角度来说,减税就是一个杀富济贫的过程。税连赤字都很难覆盖,那基建怎么办?

要靠影子财政,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专项债,去年专项债发了1.35万亿,今年的额度可能要提升到2万亿,多了6500亿了。还有特别国债也会加速,影子财政会起很重要作用。当然央行这方面也要相应配合,但会让大家失望,今年的贷款不会比去年多很多,大概算了一下去年的贷款到16万亿了,贷款增速是13%,预计今年贷款增速大约是12.5到13%左右,也就是说新增贷款量是在17到18万亿。

今年可能1月份爆量增,但之后未必会很强。贷款量不会那么多,是因为银行的资本和fund的压力太大了。靠表内是不行的,只能靠影子银行的放松。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影子银行松了。我们问银行,你这非标的exposure是增加的,为什么社融上看不到,它说它增加的那一部分叫做产业基金,没有包含在社融。所以我们边际上看到一些影子银行已经松了,但可能未必在社融上明显感觉到,基建今年可能要靠影子银行和影子财政来重点支持。

对银行的影响?

这个对银行会有什么影响?在息差方面,今年七家平均是掉的。这主要因为贷款的利率下行,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结构的变化,今年重点会是基建和按揭,这两个定价相对一般性贷款要低一点。第二是需求的下降,信贷需求很明显已经到了一个拐点。第三是政府的窗口指导,在去年已经要求银行把新增小贷在4Q和1Q要减一百个点,这部分增量占比不大,对息差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总体来说贷款利率是这样。

存款成本掉得不会像贷款定价那么多?首先基建不会带来很大的通胀压力,它的存款派生能力会比较差,因此会对银行的负债表、流动性造成比较大的一个负面影响,所以政府可能要不停的降准来对冲这个影响。我们觉得今年还会再降2到3次的准来对冲。所以存款成本降的会慢过贷款成本。我们认为息差会掉七个bp,而小银行作为同业的拆入方相对比大银行要好一些。

Feeincome方面,信用卡今年一般般,但是很明显看到这个理财相关agencyfee在低基数会有一个反弹,这一块是比较稳定的。总体收入会慢下来,但是不会慢得不会有市场预期那么多,那么bottomline要靠什么?靠刚才说的这个资产质量了,资产质量其实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用真实的坏账率来衡量资产质量,A股上市公司的EBITDA和interestcost作比较,如果覆盖不到,就当它坏账。在上半年,真实坏账率已经减了很多到3.9%,而过去五年平均的坏账率是6.5%。银行在过去也做了很多准备,2010年来就核销了2.7万亿,占了现在Loan的2.9%。另外一个银行是逆周期提拨备,拨备提了2.39万亿,占loan的3%。这里将近6%的公司其实已经被覆盖或核销掉了。所以就算现在报出来的坏账1.5%,实际是3.9%,夸张点翻一倍到6.5,但是将近6%已经被覆盖或核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不是那么积重难返的,但是它的估值可反映的不止这么低的坏账。

看银行的PtoPPOP(Pre-provisionoperatingprofit),这个是不考虑拨备的一个数,国际上trade在10倍,中国的银行在2.8倍,差别就是反映了有多少拨备要提,那么现在NPLratio是超过20%的,也就是现在对于银行的预期是偏低的,总体来说我们觉得银行的基本面今年确实变差,但是大家也都underweight得很厉害,所以也要hedge一下upsiderisk。

有哪些Upsiderisk?第一,海外的投资者比国内投资者要乐观很多,因为美国现在大家见顶要逃顶,所以DM向EM的交易是有可能会发生的,银行作为index比重比较重的行业,股息又比较高,所以建议选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公司。港股我们推荐的股票是建行和招行,这两只股票相对质量好,过去估值也优于同业。A股推荐的是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因为我们觉得今年MSCI加入会带来一波资金流,要选择一些应该Index比较重的股份制银行,还要避免一些信用卡过去增长过快的股份制银行。

Q&A

Q:券商非银这块怎么看?

A:央行会不会加杠杆?券商最近是跑赢的,它跟银行正好是个对立面,银行是ROE很高,虽然会掉,但不会掉那么快,但预期很低。券商是反的,券商的ROE会非常低,但是期望很高,这来自于哪里?之前企业的杠杆很高,政府在做一个杠杆转移的故事,现在转到了地方,转到了个人,那现在还健康的就是央行的负债表了,谁还能加杠杆,也就是央行了。

现在市场就出现了一个呼声,其实券商自己提出来的,让央行直接买股票,如果不能直接买,那就给央行给券商注资,让券商去买。但是我们觉得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而且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说,既然上证和深圳都不行,就推倒再来重新做一个科创板,这样就无所谓了,大家也不用有一个上市二三倍的市值,然后国有的类似中投的公司可以做基石这类规则,所以现在这个预期其实打得挺满的,但是效果不一定像大家想那么好。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头部的券商可能会相对好一点,但还是要看估值。现在A股的券商已经trade在一倍多,很多到1.5倍1.6倍,但它的ROE是多少,顶多是高单位数,甚至3-4%,这是不止一倍PB的。这就是跟银行反向了,你可能觉得券商不错,但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东西也很难能落地。所以如果你要想对冲这个风险,可以拿一些相对便宜点的券商,基本面也不错,我们现在推荐的是海通证券。

现在主要觉得没有什么正面的催化剂,所以预期打得非常的低,大家也underweighting非常厉害。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有一波反弹。我看建行现在才0.68倍的pb,也是相对的历史低位,所以我觉得今年息差小银行比大银行好,但我还是建议拿一些在周期底部,股息率比较高,指数比较重的银行,所以我们现在推荐的是建行和招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