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家乡,到不了的远方【归乡记•2019】

从此以后家乡便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一个父母泪目的站台,一个经常在梦里出现的地方。

编者按: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又是一年春节来临,在异乡打拼一年的游子们又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或许你所熟悉的故土已换了面貌,或许以前经常去的那家店不再开张,或许这次回家不用再备足纸币,或许还有很多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政策的红利,消费观的改变,这一切都在重塑着家乡新的故事。今年春节,格隆汇再次征集了一批会员投稿,大家在文中分享家乡的故事,分享个人的人生感悟。2019,让我们继续一路同行。 

我的家乡是东北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大学毕业后,怀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想法辞去了在老家银行的工作,踏上了南下求学之路,去追求我的诗和远方,开启了一年又一年候鸟般的迁徙之路,研究生毕业后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我选择了到深圳工作,从此以后家乡便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一个父母泪目的站台,一个经常在梦里出现的地方。

一票难求的春运

过年对于在深圳的东北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抢票,想飞机回去,但掐指一算就是半个月的工资;想坐火车回去,可单程就是三十六个小时,假期余额明显不足;准备选个折中的办法飞一半高铁一半,于是这两天把所有可能的中转站都查了一遍,结果发现但凡沾上东三省的机票基本都是全价,偶尔能看到两个飞长春比较便宜的城市,比如长沙,但是深圳到长沙的高铁早就连站票都不剩,航空公司真是厉害,一点套利空间都没留给我们。我这两天常在想是不是可以画一个过年期间全国各地各航班价格的地图来反应全国人口的流动情况,应该比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这些数据生动和形象的多,从航班价格窥探一个地区经济的冷热可能会有一些新发现。但不管怎么艰难,想一想在家里热切期盼的父母,家一定要回。

回家为什么这么难?

离家在外这几年我时常会想为什么要过这种背井离乡的日子,以前认为外面有星辰大海,有无限可能,但是在美梦被生活的真相戳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留在这里?记得以前的同学曾经开玩笑说“你能在北上深这种地方留下来的唯一希望就是找个富二代,人家还不抛弃你”,当时把大家逗得哄堂一笑,可是当时的一句玩笑,现在却成为了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天上班面对地铁站里春运火车站般的早高峰,我时常会想大家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梦想这回事真正能实现的有几个,为什么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的要来当分母,在和周围的朋友沟通了一圈我发现,对于留在北上深这件事能想明白的好像没有几个,除了不甘心更多的人都只是迫于无奈罢了。

回想这两年,老家东北成了网上的招黑体,经常有人挖苦我们说“轻工业靠喊麦,重工业靠烧烤”,曾经唯一的经济支柱辽宁省因为15年经济数据造假GDP出现断崖式下滑,东三省彻底沦为了全国经济的拖累,这两年经常有人问我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每每被人这样问我总是不知所措,我印象中的东北一直都是那个青山绿水、四季分明、资源富足、人民热情豪爽的地方,直到今天我也并不觉得东北人有多穷,从城市基础设施上看,家里和外面的差别并不大,可是这几年在东北生活的人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东北,在很多村里已经基本见不到什么年轻人,而城市的街道也变得越来越空旷,我的很多同学无论是读了大学的还是中途辍学的,早已散落在全国各地,有些已经在外安家,只有过年偶尔回一趟家。饭桌上大家总是会吐糟哪里哪里不好,想念家乡的什么什么,但是无论大家嘴中的家乡千好万好,却已经没有人愿意回来了。

东北到底怎么了?

明朝末年,满清借助明末农民战争的良机入主中原。入关之初,清政府鼓励关内民众出山海关开垦居住,东北开始繁盛。到康熙七年,为了维护龙兴之地固有风俗、保护八旗生计,对东北实施封禁,严止流民出关。这道禁令维持了将近两百年,东北开发中断。

清朝末年,清政府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兴起于南,英法联军进攻于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黑龙江以北的土地被沙俄割走,牛庄、营口对外开放。迫于统治压力,1897年东北全面开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潮“闯关东”开始于此,接近两千万关内民众来到东北。大量的人口涌入带动了东北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

抗战期间,东北沦陷,民众生灵涂炭,但是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大搞基建,为东北后来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初,“一五计划”推出,东北因为地缘优势被优先发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57项分布在东北。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本溪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一个个大型国企在东北建立,东北的粮食、钢铁、木材,煤炭、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往南方,支援全国的建设,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

然而到了1980以后,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大量西方消费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原有消费品销售遇到了困难。同时中央政府逐渐放弃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优先的思路,大批军工项目下马,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投资大幅缩减。东北地区在这一阶段,不仅自身的产业结构未能试应市场发生转变,国家投资的急剧减少也对东北的重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作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还要承担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任务,继续成为资金输出地。全国内地大批农民工南下打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远离这一切的东北则迅速衰落。

2003年意识到东北衰落的中央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财政加大对东北的转移支付支持。但“振兴东北”整体采取的是扬长避短的战略,鼓励东北的重工业发展,是从长期看,传统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一战略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东北的产业转型失败,因此在14年后,东北地区则再次出现经济失速。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发展,不止看产业,还要看人口,东三省前期的繁盛也是由于闯关东带来的丰富的劳动力带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东三省长期维持超低生育率,且随着经济的衰退,成为了人口净流出省份,东北“人口逃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长期处于体制内,东北的经济政治体制相对僵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做事通常“靠人脉,讲关系”,有一次和一桌做投资的人一起吃饭,他们说“到了东北谈项目,不谈项目先喝酒”;“东北的政企关系混乱”;“企业财务造假严重”;“总部指示东北的企业一概不碰”,作为一个东北人,坐在饭桌上听的很难受,却也不知该如何辩驳,资本市场常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真的是东北应该反思的问题。

东北反思了吗?

对于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东北反思了吗?目前来看并没有。早在16年,发改委的数据就显示东北十年流失人口超过100万,高层次居多。但是这两年却并未看到政府出台什么对策,在去年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中”东北三省依然无动于衷。毕业生想回家找工作,政府和国企的依然是那么高高在上,没有人脉相想进到这些地方依然被视为痴心妄想,东北的民营企业实力较弱,进民企工作的人不但社会地位低,收入也并不具有吸引力,大多数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并不是不想回家,而找不到工作,看不到未来。以此形势下去,将来的东北会再次变成“荒芜之地”,没有人的东北未来要拿什么振兴经济。

这些年对于东北的改革年年都在喊,但时至今日东北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央政府不是不作为,但却未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打破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没有恢复民众对东北经济的信心。东北的年轻人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走进体制,未来的东北会是一潭死水。新一轮的改革怎么走,如何突破现有的桎梏,起到根本的变革作用,不是靠上面发一两个行政命令,象征性的搞几个国企改革能做到的,如何触及现有利益分配,打破地方政府的舒适圈,从根本上转变执政思维是值得思考的。期待改变一点点发生,期待有一天能回到东北建设家乡。

结语

以前我们常问“究竟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但有生路,谁愿背井离乡?离开家之后的这几年,我渐渐意识到大多数人都只配拥有眼前的苟且,而那个叫家乡的地方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远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