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易与不易,刘士余留与不留

不过,对于即将履新证监会的易会满而言,这个新职位或许并不好做。

作者:顾月、谷枫

1月26日,现任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正式接替刘士余担任证监会主席,新华社发布了这一消息。

易会满从工行基层员工到证监会主席的逆袭之路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就有关于易会满可能履新部级官员的传闻,而市场猜测最多的,则是易会满可能接任刘士余,担任证监会主席,本次任命也是靴子落地。自此,易会满也正式离开他为之奋斗了34个春秋的工商银行。

34年时间,从工商银行的基层员工到这个世界第一大银行的一把手,再到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席,易会满跨越了工商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三个历史阶段,也完整的经历了中国银行业的崛起过程。

逆袭:从一线员工到工行掌门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出生于1964年12月的易会满是浙江温州苍南人,中共党员。自1984年从国家级重点中专浙江银行学校(现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城市金融专业毕业后,除早期短暂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分行工作一年外,现年54岁的易会满已经在工商银行工作了近34年。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中国专业化、市场化的银行体系也开始逐步发展。一年以后,一位仅21岁的年轻人从人民银行分行调入工行,开启了和工商银行共同奋斗的事业。从计划工作岗位到一直干到市分行、省分行行长、总行副行长、行长乃至董事长,商业银行层面各个层级的部门皆有涉猎。而这个期间,工商银行也成功完成了股份改革、上市,快速成长全球资产规模、市值第一大的“宇宙行”。

“中国工商银行脱胎于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还处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阶段,因此当时计划工作其实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主要负责信贷计划的编制、组织、执行,资金的调度安排等。”浙江地区某长期在银行系统工作的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易董事长曾经主持工行的浙江、江苏,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2005年他任工行江苏分行行长其间,江苏分行在工行系统内的经营绩效排名由1999年的第9位提升至2004年的第4位。2005年-2008年他调任工行北京分行行长期间,分行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业务指标均居北京地区银行同业第一位,2006年度、2007年度在全国工行系统经营绩效排名中蝉联第一。

长期从事银行一线业务的易会满,也给业界留下了易会满业务能力强、务实的印象。2008年5月,易会满成为工商银行副行长,并在5年的副行长生涯中先后分管过公司业务部、电子银行部等部门,对银行各个部门的运作皆有理解。

2013年5月,49岁的易会满接替杨凯生担任工商银行行长;2016年5月,52岁的易会满接替姜建清担任工商银行董事长,成为这个世界第一大银行的掌舵人。“易会满也是第一位在由工商银行内部培养、提拔,担任行长、董事长后,并走向更大舞台的原工行一把手。能够从基层一直干到董事长,业务能力肯定是出色的,他担任行长、董事长期间,工行转型方向也一直和国家政策方向保持一致。”工商银行某业务部门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风险与创新:宇宙行的转型

2012年,在接任工行行长前夕,易会满表示:“大型银行的从业者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如何管好资产,管好这一家银行,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保持我们良好的形象,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而在易会满担任工行行长、董事长后,也从金融科技、风险控制、业务转型、结构调整等方面,一直走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前列,并推动工商银行从中国知名银行向国际知名银行转变。2019年1月22日,英国品牌价值研究机构Brand Finance通过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2019年“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国工商银行的品牌价值达到79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银行品牌价值榜首。 

从金融科技角度来看,易会满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应用。2015年,工商银行一口气推出了多款金融科技产品,易会满亲自担任发布人,介绍了“e-ICBC”、“融e行”、“融e购”、“融e联”、“直销银行”等产品,因为脱稿的演讲、风趣问答和与互联网公司相似的发布形式,易会满也被当时媒体称为“银行版乔布斯”。

从金融服务实体角度看,截至2018年9月末,工商银行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52639.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04.91亿元,增长7.24%,从结构上看,公司类贷款94501.12亿元,占比达到62%;个人贷款54963.99亿元,票据贴现3174.28亿元。

从普惠金融角度看,2017年4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决定在总行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部,通过专业化经营、差别化考核评价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水平,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易会满也表示,工行扶持小微企业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是真正做小微;二是打造诚信的信用环境,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三是运用现代科技,尤其是大数据等手段加强风险防控。在2019年1月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考察工商银行时,也提到做好小微业务,大银行就大有未来。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易会满则多次强调,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与服务实体经济是高度统一的。“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遵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稳不忘变、稳不忘忧、稳中求进。”在2018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易会满说,“同时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经营责任、社会责任,强化管理以保证资产质量洁净,把握规律发展金融科技,在转型与创新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打造“百年老店”。”

此外,易会满掌舵的工商银行业绩也表现亮眼。2017年以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波动,银行业的风险也在提升,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头把交椅,工行则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2018年三季报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工行实现净利润2401.20亿元,同比增长4.82%,是五大行中最赚钱的银行,同时盈利结构、资产质量也有了向好转变。

新职务是个火山口?

不过,对于即将履新证监会的易会满而言,这个新职位或许并不好做。

证监会主席一向有“火山口”之称,前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历经股市从3000点涨到5000点再跌回3000多点;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任内,股市则进一步从3000多点到了2500点左右,据市场传闻,刘士余或将履新供销社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而今日网传的一张图片也显示,1月26日下午四点,供销社总社举行干部大会,要求机关正处级以上干部和下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场猜测会上可能会宣布刘士余的新职务。

“近几年中国股市熊市多、波动大,股民对股市也怨声载道,加上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并不好做。”北京地区某私募基金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对于从银行跨越到资本市场监管的易会满而言,他对资本市场也有着鲜明的观点。

对于银行业估值而言,在2018年11月17日的财新峰会上,时任工商银行董事长的易会满对现场的分析师表示,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银行业,更需要用战略的、宏观的思维来看待银行业,还需要善于把握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一要全面客观地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跟发展预期,“尽管有挑战,但中国经济在全球增长势头最快之一的大趋势不会变;二要全面判断金融科技对实体金融的影响;三要全面客观判断资本及资产质量、净息差等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要素,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对于市场关注的债转股问题,易会满在2018年10月30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债转股是阶段性的、市场化的,是财务性的投资,而不是谋求控股或者收购。希望通过债转股,帮助企业优化财务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为企业、为市场增添信心、增强预期,同时有利于化解银行融资风险,也有利于银行取得合理的财务回报。

对于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易会满认为,民企融资难,不是难在银行体系的断贷压贷,而是难在流动性的压力。民企融资贵,不是贵在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渠道,而是贵在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民间融资等渠道。

“这个流动性压力主要是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等带来的一些风险,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易会满说,“总的来看,解决这一轮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带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要分清楚难在哪里,贵在哪里,才能够分类施策、分类指导。”

2018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正在逐步推进。2016年,深港通启动;2018年6月,A股成功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2018年6月、2019年初,QFII、RQFII制度业在不断完善,额度扩大;“沪伦通”在稳妥推进;MSCI指数比重也预计将再次提升。

毫无疑问,一个更加多层次、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将会到来,在这场资本市场的大变革中,易会满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哪些转变,市场都拭目以待。

“说实话,目前监管部门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仍然具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意味。随着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逐步开放、注册制、科创版的试点,如何对成体系的监管资本市场,推动直接融资市场规范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来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上述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

对此,易会满也在2018年财新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互为共赢的开放战略,持续放开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刘士余三年主席风云录

三年前,他载着市场的希望,要振奋历经了股灾和熔断的A股。三年后,资本市场一些气象确因他而改变,但指数又回到原点,改革未完人已转岗。三载光阴,证监会再度迎来掌门人更迭。

难忘的精彩亮相

2016年初,股灾之后的A股尚未恢复元气,又遭遇熔断重创,市场情绪之低迷前所未有,证监会主席换人的传闻充斥着整个市场。

2016年2月20日,资本市场掌门人更替终于在官方层面得以确认,时任农行董事长的刘士余在在富凯大厦前(证监会办公所在地)与时任证监会主席肖钢握手完成交接,开始执掌证监会。

于接手之时,资本市场情况复杂,此后近一个月时间内,刘士余没有公开露过面,也未对外发过任何声音,市场对其未来的监管风格越发好奇。

刘士余首次公开亮相的这一天终于到来。2016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当时银、保监会尚未合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联合举行全国两会记者会,三个重要金融监管部委的一把手一同出面接受采访。

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刘士余带着浓厚的江苏灌云乡音,对一系列市场敏感问题作出清晰回应,这也被市场看做刘士余的施政纲领。

刘士余直面表态:注册制必须要搞,但不会单兵突进;证金公司退出为时尚早,市场若连续失灵应果断出手;熔断机制背离初衷,在未来几年也不具备推行的基本条件。

更有幽默回应,刘士余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打趣道:“在3月8号那天,有一个传说‘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希望大家买股票,不要卖股票’。其实,那天我在香港团讲,‘作为证监会主席,我不能建议大家买股票,更不能建议大家卖股票’。”

有问必答,张弛有度,刘士余首次公开亮相获得一致“点赞”,可谓是博得了满堂彩,当时即有市场评论指出,刘士余的话如同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这一次亮相仅仅是个开始,随后市场很快发现,这位新主席一改刚上任之时的沉寂,在随后多次讲话和表态中气势汹汹直指资本市场诸多乱象,金句频出。

如2016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士余在脱稿时讲到:“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这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挑战职业操守的底线,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根本不是金融创新。”(背景是2016年险资频繁举牌上市公司,宝万之争是核心事件。)

 此时的刘士余在资本市场的支持度达到顶峰,市场众多参与者,尤其是股民和投资者欣赏甚至崇拜刘士余对一些资本市场乱象的批驳和呵斥。

为何金句频出,刘士余解释称:“到证监会工作后,花了较长时间来了解资本市场的各种乱象,感到很震惊。我看到这些乱象,就想找比较简单的、贴切的、大家都能懂的词,来给每一个乱象贴上一个标签,这不是我创造的。”

监管雷霆出击

刘士余执掌证监会不光是说,其监管风格的重要标签即是三个监管: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在刘士余逐渐熟悉资本市场之后,市场各方很快便开始感受到监管的压力。

首先是并购重组。

2016年6月,证监会一口气公布了几项有关并购重组的重磅政策,分别是修改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业绩补偿承诺的相关问题与解答》和《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

加上随后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发生业绩“变脸”或本次重组存在拟置出资产情形的相关问题与解答》,四项政策的出台迅速为并购重组市场打下了严监管的基调。

由此,并购重组市场进入了严监管周期,跨界并购、借壳以及类借壳等遭遇了严监管。与此同时证监会还专项打击了包括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案在内多起并购重组市场重案要案。

随后是再融资。

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完成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下称《监管问答》)。

文件多管齐下,从定价到融资间隔期,对再融资乱象完成了精准打击,在随后的时间里,再融资规模连年大幅下滑。

除了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刘士余任上还有一项重磅的政策,即减持新规发布。

2017年端午假期,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的若干规定》(简称减持新规),随后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一会两所出台的减持新规和细则,从减持方式、数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大股东等减持行为的约束。

刘士余强监管风格的另一个注脚,则是证监会稽查执法和处罚的全面推进。任上三年,稽查部门新启动调查和新增立案案件年内快速增长。罚没金额也一再创下新高,多个天价罚单震惊市场。

与此同时,刘士余上任后每一年的新年第一站调研都选在了证监会稽查局、稽查总队。

2017年的调研中,刘士余更是喊出了“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口号,是其证监会生涯的又一个金句。

另外,刘士余上任后开始重视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沪深交所时隔多年后重开会员大会,强调严监管,扩大一线稽查队伍。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士余每一次出手都重拳打在资本市场要害问题上。但把时间线拉长,刘士余上任后的雷霆出击尽管扫清了乱象,整肃了市场风气,但部分监管手段竟然直接造成或加剧了部分2018年资本市场的棘手问题。

IPO常态化

如果要评选刘士余留给资本市场的监管遗产中哪一项影响最深远,很多市场人士必然会选择IPO常态化。

2016年末,证监会喊出IPO常态化的口号。即便在今天,投资者依然敏感于IPO对二级市场的影响。而在当时,经过一年的恢复,市场终于在各方努力下稳定,推动IPO常态化面临着非常大的舆论压力。事实上也如此,就在证监会表态大力推进IPO常态化之后,市场的口诛笔伐如期而至。

一场有关IPO的论战就此拉开帷幕,反对一方认为推动IPO常态化将会对市场形成抽水效应,对原本就不好的市场造成严重影响。而证监会则认为,IPO募资对市场的影响很小,尤其是在2015年底重启IPO之时改用市值配售方式之后。

但刘士余治下的证监会最终顶住了市场第一波质疑,IPO常态化步入正轨。

2017年开始,IPO审核节奏加快,企业过会率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兴奋的情绪很快传导至市场各个角落,赶潮IPO是所有市场参与者不能错过的盛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最终2017年发审委审核企业数量,审核通过企业数量,完成IPO发行企业数量均创下历史记录。

然而,除了一开始舆论就有很多质疑外,2017年6月前后IPO常态化又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舆情节点,由市场人士引发的大讨论终于波及到了IPO发审的节奏。

5月22日,市场人士韩志国发表微博指出,建议叫停新股发行。获得部分支持的同时,也有分析认为他的逻辑似乎简单而有些许粗暴——狂发新股、冲击市场、无所适从。此后,多位专家、学者、投行都加入了这场论战当中。

两派的立场非常清晰,暂停派依旧认为IPO抽血、配套机制仍不完善;而坚定派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IPO不应与股指上扬简单对立、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融资发展。随着证监会灵活调整,在这个舆论关口放缓了发审节奏,这一次论战再度平息,IPO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被叫停。

如果将视线抛得更远一些,可以发现A股历史上每次的IPO暂停键似乎都在类似的暂停舆论声中按下。但这一次IPO常态化得以持续,中国资本市场首次破除了IPO唯指数论,即便在2018年大盘一度触及2400点近期二级市场大底部时,也鲜有市场声音再提暂停IPO。

IPO常态化发行持续,终于在2018年纾解了困扰资本市场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排队企业的数量由高峰期超过800家的企业降至目前不足300家企业,IPO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在任上大力推行IPO常态化也让刘士余成为近几届主席中唯一没有IPO暂停经历的主席。相信除非有特别极端的事件发生,IPO常态化发行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指数之殇

经历了上任初期市场一片好评,到经历了以IPO常态化为核心的市场论证,2018开始之前年刘士余频繁的金句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在证监会发布刘士余讲话的新闻通稿也中规中矩。

刘士余逐渐体会到证监会主席难当的滋味,而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A股长达数个月的跌幅。

2018年1月26日,蓝筹白马股的狂欢造就了2015年股灾之后大盘的新高峰3587点。随后,攀上峰顶大盘指数开始了下落的过程,这一跌就是一整年。

2018年1月26日至2018年12月28 日(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跌去了30%,深圳成指跌去了37%,而有的上市公司股价甚至跌去了50%以上,有的公司股价跌破了2015年股灾的最低点。一些市场人士甚至认为2018年是时间拉长版2015年股灾,市场的惨烈程度如出一辙。

更为相似的是,2015年股灾和2018年大跌都面临着市场杠杆工具带来的巨大风险,2015是配资,2018年是股权质押。

相比2015年,刘士余2018年面对股市下跌的情况更为复杂。

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次A股市场的数次大跌都受到了美国市场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另外在去杠杆的大周期下,资管新规直接影响了进入股市的资金,同时也加剧了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

最终这些问题都反馈在了A股的行情上,而刘士余此前主导的诸多从严监管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

如再融资收紧后,可转债等其他再融资工具并未能有效填补企业融资的缺口,而减持新规也大大延长了股东周转资金的速度。在民企信用扩张周期的最后阶段,很多民营上市公司的股东趋同的选择了股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

从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来看,证监会从严监管肃清了不少市场乱象,但叠加大周期去杠杆以及经济的不景气,刘士余或也未能预料到A股将上述这一切反映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刘士余没有了上任初期的锐利,没有了和市场论证IPO时的从容,他逐渐意识到每一任证监会主席到头来还是要面对A股上上下下的指数。

重新打开潘多拉

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上证指一路下跌数触及2500点,这也被市场认为是监管层的政策底。不仅是刘士余,其他一行一会,乃至分管金融市场的副总理刘鹤纷纷公开发表讲话以稳定市场情绪。

另外,监管层也一再承诺将会尽快推进诸多稳定市场的政策落地。

然而,在证监会发布的多项稳定市场为目的的措施中不难发现,刘士余上任以来制定的监管政策开始掉头,为了稳住市场,证监会不得不重新打开潘多拉。

如10月开始,证监会密集发布了超过10项监管问答或者政策文件修订,涉及内容从调价机制、经营性资产认定到小额快速审核和配套募集资金,甚至包括被否IPO企业借壳间隔期等,一些市场观点旗帜鲜明地认为这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显然意味着并购重组市场将要重新迎来较为宽松的监管导向。

这一过程中,再融资也迎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松绑。

11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放宽了募集资金的用途以及松绑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时间间隔。

更加让市场清晰意识到政策在掉头的是10月30日证监会在盘中发布的一则声明。声明中明确,证监会将优化交易监管,即:减少交易阻力,增强市场流动性。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让投资者有公平交易的机会。

一些市场观点认为,刘士余上任后从严监管,这一过程中免不了有过度监管的情况。尤其是在交易环节,类似的监管影响了市场的活力。而这一则声明则是正式放宽了证监会的管制。

就在声明发布之后不久,市场果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光”,次新股、高转送以及后来的科创概念股和壳股被游资和投资者轮番爆炒。

政策导向和市场表现仿佛又回到了刘士余上任之前的光景,但这一次是刘士余自己将卸下执掌证监会的重担。

近年来的三任主席,从郭树清到肖钢,从肖钢到刘士余,三个人风格迥异,主导的监管方向也大相径庭。但无论谁执掌证监会,资本市场的一些核心问题始终都在求解的过程中。每当市场以为这一任主席即是答案之时,市场的剧烈变动又将他们推上风口浪尖。

如今刘士余卸任,资本市场告别刘氏时代,那么资本市场又将何往,新接任证监会主席会是答案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