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逾20%,饱受非议的趣店能否有“春天”?

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趣店,近日终于在股市迎来利好消息。

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趣店,近日终于在股市迎来利好消息。

12月13日,金融科技企业趣店集团发布公告称,宣布新增3亿美元股权回购计划;同时基于当前监管环境、市场状况和公司运营情况判断,公布了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后净利润35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公告指出,新方案下的股权回购资金将来自于趣店现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或未来经营活动取得的资金。根据趣店此前发布的财报,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7.544亿元(合4.011亿美元)。

趣店重申,对完成2018年排除一次性汇兑损失、调整后净利润25亿元人民币的经营目标充满信心。

 公告一出,趣店股价立马大涨20.15%,报6.32美元,创近3个月来新高。 

image.png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这对于近期深陷“裁员风波”“高管辞任”的趣店来说,无疑是一颗有着速效救心丸功效的“神药”。

事实上,趣店的“艰难时刻”早在它第三季度的业财报上面有所征兆。

根据财报显示,趣店的收入来源大致有三种:一是消费金融服务收入,即消费贷和现金贷业务;二是汽车新零售大白汽车收入,三是贷款便利化和其他收入。

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可以看到,趣店唯一录得收入下降的业务是消费金融,期内消费金融服务收入约为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9%。

据财报显示,消费金融服务收入下滑主要是由于资产负债表内交易减少。再进一步看,这与活跃借款用户数下降有关。不过,也有市场观点认为,消费金融服务收入下降与趣店8月份终止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有关。

此外,在第三季度,大白汽车销售收入5.86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季度的7.85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25%,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还没来得及贡献利润就开始放缓了。

消费金融业务下滑和汽车零售业务折戟,迫使趣店只能靠将新故事拉拢人心。不过,新故事貌似也不管用,近几个月来,趣店就一直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经历了哪些风波?

趣店的“水逆”大概从罗敏定下开展大白汽车业务的时候就开始了。

罗敏在野心勃勃地宣布进军汽车融资租赁领域之后,短短两个月内,趣店在全国铺设逾150家门店,纳入逾600名管培生。

以此为契机,罗敏甚至还喊出了“市值不过千亿美元不领薪水”的宣言。

不过,事情的发展很快急转直下,2018年9月,大白汽车关店和裁员的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趣店的股价更是自上市之初的35美元跌至6美元,市值从近百亿美元一路下挫,最新市值约20亿美元,“千亿美元市值”遥遥无期。

而在此前的一周,趣店还深陷各种舆论漩涡,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裁员风波”。

2018年9月,趣店200多名北京总部员工的厦门“出差风波”也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趣店派遣200多名员工至厦门出差,承诺出差两个月后可返回北京,但出差不足两月,却被告知北京不再设办公地点,之后只能留在厦门工作或离职。

进入11月,裁员事件持续发酵。有媒体发文称,趣店一个月裁员三波,旗下大白汽车从之前的179家门店关停至40多家,趣学习项目则是“数据空城”。

近日,还有趣店认证员工在脉脉发贴称:趣店去年底招聘的管培生,经过激烈协商,走了80%,拿着“N+6.5”补偿走人。

就连趣店董事和薪酬委员会委员朱超也于2018年12月8日辞职,转由公司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委员的戎胜文来填补前者在薪酬委员会的职务。

寄希望于新项目?

众所周知,趣店以校园贷起家,不过后来因其商业模式被质疑利用法律漏洞变相发放高利贷,校园贷业务被叫停,趣店全面退出校园市场。

紧接着,趣店又把目光瞄准青年白领群体现金贷和消费分期贷。在行业监管还不算严的时期,趣店的收入以数倍速度飙升,并且迅速扭亏为盈。

不过很快,趣店又遭遇行业政策的“黑天鹤”。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频频出事,跑路事件层出不穷,2016年政策监管开始趋严。截至到2018年情况也没有好转,甚至还爆发了范围超出以往的爆雷潮。于是,监管的紧箍咒继续收紧。

虽然在创业中屡次碰壁,但罗敏似乎并未放弃。

他表示,“我们时刻准备着做一些有机会的项目”。据其透露,公司内部永远都在测试三五个项目,凡是能跟互联网相结合、高成长率的项目,他们内部都在做测试。罗敏还称:“创业是我们团队的基因。我们永远是95%的精力专注于主营业务,5%的精力不断尝试新业务。”

正如他所言,自上市以来,趣店就一直在尝试和探索各种新业务。大白汽车似乎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但结果以大白汽车“变相裁员”和“关店”而收场。而且该项业务2018年第三季度的营收环比也下滑了25%。

此外,在家政早教业务上也有涉足。今年5月和6月,罗敏分别成立了专注在线教学业务的厦门趣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主打全能家政师业务的厦门唯谱家科技有限公司,但平台最终陷入了“僵尸教师”和“假学生”的舆论漩涡。

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来看,尝试业务转型似乎并没有什么起色,趣店营收主要还是靠金融借贷业务支撑。

一位私募股权投资合伙人表示,“目前来看,罗敏似乎一直在碰壁,引发了趣店的震荡。谁也不知道罗敏的各种尝试究竟能否成功。”

而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趣店不停改变背后是为生存而战的必然选择。“在对现金贷业务监管趋严背景下,趣店不能再倚重相对单一的‘现金贷’业务,而是需要向外拓展新的业务类型,降低消费信贷业务的比重。总的来看,趣店频繁拓展新业务这种行为,也是为了生存而战的必然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