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童年的“大白兔奶糖”吗 它背后的上市公司改名了

海闻社讯 “我的童年消失了!”“这名字还不如不改。”“疯了吗?‘梅林’两个字值万金啊!” 5月22日晚间,一则消息点爆了互联网,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打造了“梅林罐头”“冠生园大白兔奶糖”的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了! 上海梅林发布

海闻社讯 “我的童年消失了!”“这名字还不如不改。”“疯了吗?‘梅林’两个字值万金啊!”

522日晚间,一则消息点爆了互联网,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打造了“梅林罐头”“冠生园大白兔奶糖”的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了!

上海梅林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光明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公司证券简称由“上海梅林”变更为“光明肉业”。

事实上,“上海梅林”一开始并不是做肉罐头起家的。20世纪20年代,梅林工厂创始人石永锡、戴行水等推出了第一款更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国产番茄沙司,受到广泛欢迎,一举打破了当时外国沙司在上海滩餐饮业的垄断。

有了第一次成功,梅林工厂正式开始涉足罐头产品,研发了包括红烧扣肉、红焖牛肉、红烧鸡、油焖笋尖等多种类型的罐头。1934,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梅林”罐头食品受到了欢迎,并获得了“大会赞誉”评价和“成功合作”的证书

50年代到70年代,“梅林”罐头出口至多个国家地区。承载几代人记忆的“梅林午餐肉”也逐渐成为了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

 

1997年,上海梅林(集团)有限公司和正广和(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的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食品第一股。

对于此次更名,上海梅林发布公告称,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体现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实际情况,准确反映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便于集团化管理及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发挥公司品牌效应及品牌优势。公司还表示改名主要出于聚焦肉类主业的考量,并没有剥离肉类之外业务的打算。也就是说,作为公司旗下子品牌,“梅林罐头”和“大白兔奶糖”依然会正常生产销售。

据了解,虽然说起上海梅林,大家就会想起梅林罐头,但罐头其实并不是上海梅林的主要营收来源。2023年,上海梅林实现营业收入约223.67亿元,同比下滑10.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6亿元,同比下滑55.13%

在公司每年超200亿元的总营收中,上海梅林、正广和两大品牌对公司经营贡献的收益,并不算太突出。

2023年公司肉类食品的总营收高达171.23亿元,营收占比约76.55%而当年公司的罐头业务营收只有16.80亿元,占比肉类业务10%不到。今年一季度,上海梅林肉类食品营收占比进一步增长了将近4%,达到约80.35%但是在生猪养殖业务营收同比翻倍至4.98亿元的同时,罐头食品业务的营收同比萎缩了整整53.86%

正广和的业绩甚至在报告中没有作为单独的一项罗列,只是被计入综合食品的范畴中。而这个“综合食品”的营收,其实绝大部分都由另一个上海梅林旗下国民品牌,拥有“大白兔奶糖”的冠生园贡献。

 

另一边,牛羊肉等红肉业务,才是上海梅林真正意义上的主业,是今年一季度公司占比百分之八十的的肉类业务中真正的基石。而猪肉业务也是公司近年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据了解,公司2023年全年生猪总出栏量为80.82万头。2024年一季度,公司生猪养殖板块与屠宰加工板块的内部协同约占养殖板块业务总量的40%

也就是说,“上海梅林”的品牌确实对公司经营贡献不突出,那么只要品牌还归属于公司,改不改名似乎无伤大雅。消费者依然会认准品牌名购买公司的产品。

但是,真的如此吗?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吃过梅林罐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梅林罐头其实有两种,上海梅林和中粮梅林。虽然梅林罐头的发明者是上海梅林,但由于建国后的进出口权问题,粮食类出口必须和中粮合作,出产的是“中粮梅林罐头”。而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梅林开始自己出口,于是又有了“上海梅林罐头”

这下,上海梅林主动更名为光明肉业,中粮梅林是否会成为最大赢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