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抵制”中国CXO余波犹在,国内CDMO龙头接手辉瑞英国工厂,透露出什么信号?

在微妙的时间节点,凯莱英取得辉瑞英国一工厂背后,为产业界看待CXO出海有了新视角。

在微妙的时间节点,凯莱英取得辉瑞英国一工厂背后,为产业界看待CXO出海有了新视角。

撰文| Qsher

编辑| 顿河

一则最新消息在CXO行业“炸了锅”。

根据凯莱英官微,其取得前辉瑞英国Sandwich Site的API Pilot Plant及R&D Laboratory(以下简称“Sandwich Site”),完成公司首个欧洲研发生产基地布局,以进一步提升CDMO业务的全球供应能力。

这本是凯莱英“加快海外布局”既定计划中的重要一步。不过,由于恰逢《生物安全法案》余波犹在,行业对于此举给予了颇多关注。

某种程度上,广泛海外产能布局,既可规避国内市场的内卷,也可适当平衡地缘政治影响。而到欧洲去,不失为一种好去处。至于能否有效规避《生物安全法案》的风险?暂不得而知,但起码这被视为重要“后路”之一。

复盘近一年来,头部CDMO企业出海举措,有些延续既定路径,有些拓展了新路径,但归根结底,都在加快海外广泛建设布局,不仅分散风险,同时也是行业发展深化合作的必然需求。

必走之路:加快海外建设布局

通过接手辉瑞位于英国的Sandwich Site工厂,凯莱英完成了首个欧洲研发生产基地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辉瑞Sandwich Site始建于1954年,是辉瑞全球历史最为悠久的研发中心之一。多年来,Sandwich Site在药物合成路线快速设计和高通量筛选、成熟工艺及分析开发能力、生产和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始终处于国际一流水平,管理团队和核心骨干平均研发生产经验超过15年,是辉瑞全球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上市的关键一环。

直到去年11月,在内外部承压情况下,作为自救“35亿美元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辉瑞宣布将停止运营该工厂的制药科学小分子 (PSSM) 部门,并解雇500人。

如此看来,半年后,正在做结构性调整的辉瑞将该厂交棒给凯莱英,似乎也并不意外。

一位有调整之意,一位正有进军欧洲之需,Sandwich Site工厂成为了双方契合的关键链接点。此番改变后,自2024年6月起,凯莱英将全面管理和运营Sandwich Site的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并拥有原属于辉瑞英国公司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团队,实现全面快速无缝链接,可以立即开始承接CDMO项目,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对于凯莱英来说,以该工厂为依托,借此打入欧洲市场的路径可分为两步:一方面,将Sandwich Site作为其海外布局的重要支点,发挥与现有产能的协同效应,并不断扩大海外从研发实验室、中试生产到商业化的生产产能;另一方面,还将以此为基础,积极规划多肽、核酸、酶技术等新兴领域,持续拓展和加强欧洲研发能力和生产基地建设。

简而言之,此举对于凯莱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际上,早在2023年财报中,凯莱英所透露的“2024年度经营计划”中,“加快海外产能建设”便是其2024年工作重点之一。

毕竟,以凯莱英为代表的国内CDM0公司,2024年几乎面临相似的内外部挑战:从外部看,国内融资环境持续低迷,海外中小制药公司融资复苏缓慢,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从内部看,大订单交付完成后,国内CDMO企业需要逐步消化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产能和成本,经历了过去几年迅猛发展后,还需要进一步升级管理体系,同时需加快海外产能建设,以进一步深化与海外客户特别是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挑战依旧,国际制药行业专业分工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GLP-1 、ADC、小核酸等药物类别的持续活跃,也带来了新机遇。

针对如此现状,凯莱英在“2024年度经营计划”中强调,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之下,加快海外产能建设。具体规划一言以蔽之,在欧洲通过自建或并购方式,获得 API商业化生产产能,并建设实验室和中试生产基地,以深化与海外客户特别是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深度。另外,加快波士顿研发中心的建设,带动美国 Biotech 客户的开拓。

对于双方而言,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双赢的交易。虽因与《生物安全法案》相近的时间节点官宣,在地缘政治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此举引发了更多讨论。但同时也再次加强产业界对这一路径可行性的信心:通过全球多地布局的生产产能,持续完善全球供应链。

至于凯莱英国际化打法和考量,或可从今年3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有更深的理解。

彼时,言及关于美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时,凯莱英澄清了未受此事影响后,同时也给出了将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继续坚持CDMO企业定位,为创新药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做海外生物医药产业朋友而不是对手;另一方面便是加快海外建设布局。

对于如何加快海外建设布局?具体做法可分为三步走:一是加快欧洲小分子研发-商业化生产的产能落地,这不仅是为了分散地缘政治风险,也是为了承接更多海外客户API项目,同时也是行业发展深化合作的必然需求;二是加快波士顿研发中心业务推进,以此为支点承接更多海外 Biotech 客户项目;三是考虑未来在海外低成本地区布局原料生产。

CXO转战海外广泛市场,平衡风险?

产业之所以如此关注凯莱英此举,背后在乎的更深层次逻辑是:国内CDMO行业供应链风险转移路径与去处。

实际上,应对国内较卷的市场,广泛海外产能布局,平衡地缘政治影响转移风险,也一直是国内诸多企业重点推进之事。

而当美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欧洲市场及其余市场的战略重要性便会自然提升。虽然欧洲市场因分散性跟琐碎性两重特点,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但如果早早布局,或也能建立不少护城河。

除了凯莱英在欧洲落下重要一子,近一年来,不少国内头部CDMO企业同样各出奇招,加快海外建设布局。欧洲业绩增长便是一大佐证。其中,药明康德2023年来自欧洲客户收入同比增长12%;药明生物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01.9%;凯莱英欧洲市场客户收入同比增长57.11%。

而其他企业同样也在展开布局。今年3月,国内大分子CDMO鼎康生物拿到了一家法国公司Domain Therapeutics的新订单。背后可看到,为了应付严峻的形势,鼎康两年前就加速了一系列出海的布局:2022年10月,鼎康在德国建立了商务中心,对当地的销售网络提供支持;2023年年初,随着疫情的放开,又在美国增设了商务中心。目前,鼎康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销售体系按区域划分,欧洲、美国、韩国均有布局。

从“出海”市场选择来看,除了欧美市场,近两年东亚、东南亚也成为国内企业拓展市场的理想地,尤其新加坡成为最受关注的去处之一。

以药明系为例,今年3月,药明生物也首次布局亚洲地区首个海外大型CRDMO基地,宣布其位于新加坡大士生物医药园的一体化CRDMO中心开工奠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该基地占地13.5公顷,规划设计产能为12万升,将提供1500个工作岗位。建成后,该中心将提供生物药一体化研究、开发和生产服务。

另外,药明生物采取了“全球双厂生产”策略,即与药明生物签约的合作伙伴,可以选择在药明生物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的任意两个基地进行商业化生产,保证产品的全球供应,同时消除在不同供应商之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风险。

更早之前,即2023年10月,康龙化成也在新加坡走出了关键一步,选择与合作方康哲药业、康联达、君联基金共同投资位于新加坡的RxilientBiohubPte.Ltd,交易总金额共计3000万美元,其中康龙化成拟出资1050万美元。

在东南亚布局的还有泰格医药,目前已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一支本土人才队伍,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泰国等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和本土化团队。

还有些企业通过在当地成立子公司或者收购本土企业入局。今年1月,ClinChoice昆翎成功收购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区域性CRO公司CSI,同样拓展全球布局至东南亚市场。同月,为了更早介入海外客户的研发管线,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和订单,并为国内导流CDMO业务,九洲药业宣布将在日本设立全资孙公司投资建设CRO服务平台,拟经营范围是创新药CRO服务,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200万美元。

归根结底,在当前局势未明下,产业界更需要“计深远”,关注未来战略调整和市场表现。虽然也有投资人透露出了担忧,欧洲药企主要市场同样在美国,不能完全隔离脱钩风险,但当前做好拓展新客户、转移单一对美客户依赖等风险更为重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