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今晚!3月CPI会否引爆降息预期?美联储、华尔街翘首以待

美联储想降息但不急于降息

今晚,关乎降息与否的争论或达到高潮。

市场正紧盯美国3月CPI,华尔街和美联储都在等这份至关重要的通胀数据,以寻找何时降息的更多线索


3月CPI会否降温?


继1、2月两份报告显示通胀升温后,目前普遍预期通胀或将降温

市场预计3 月CPI将同比上涨 3.4%,增速高于2月的3.2%3月核心CPI预计将达到3.7%,低于2月份的3.8%。

3月CPI、核心CPI环比增速预计均上涨0.3%。

继12月上涨0.2%之后,1、2月CPI分别上涨了0.3%和0.4%,而核心CPI在两个月内上涨0.4%。

这些数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通货紧缩进程放缓的担忧,并导致市场参与者在六月份之前都没有预测降息。

如果月度核心CPI上涨0.4%或更多,这可能会让投资者相信美联储将在6月份按兵不动。

反之,如果是0.2%或更低的数据,可能会重振人们对通货紧缩持续的乐观情绪,并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六月降息。

上周五,美国非农就业报告重申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看似坚定不移的强劲势头,并暗示美联储需要进一步保持谨慎。

数据显示,3月非农就业暴走,30.3万人的增量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家的预估。

失业率小幅下降至3.8%,薪资稳步上涨,劳动参与率也走高,这一切都凸显出劳动力市场在为经济提供着强劲的动力。

由于非农就业的井喷令市场对减息憧憬退却,故物价数据的重要性将会左右当下汇市和债息走向。

所以,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今晚的CPI数据上。

对此,美银预计,在年初的两份坚挺报告之后,核心CPI通胀应该会在3月份降温。这增加了美联储在6月政策会议上降息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它应该会给美联储带来一些信心。”

瑞穗证券(美国)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icchiuto表示,美联储希望降息,但经济状况阻碍了它的实现。

“美联储正在与经济对抗。特别是,他们正在与美国消费者作斗争,而这是一场我不想卷入的斗争。”


华尔街聚焦几大重点


与此同时,美联储将在周四(11 日) 凌晨公布上月会议纪录,美联储官员古尔斯比、卡什卡利、鲍曼也随后将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

目前,市场主要关注几大重点:

降息阵营有多大?鲍威尔会否在6 月推动降息
美联储何时放慢缩表步伐?
关于量化紧缩(QT) 相关细节

在3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连续五次将政策利率维持在5.25%-5.50% 的目标区间,为22年来的最高水平。

公布的点阵图还显示,官员们认为今年可能降息三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美联储内部对降息预期的分歧明显在加大。

近来,尽管鲍尔整体倾鸽,但许多美联储官员及市场交易员却走向反方向。

那么,支持降息的阵营有多大?官员们的分歧又有多深?

2024年美联储FOMC票委、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最新重申了他对今年降息一次的预期。

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他对推迟降息或进一步降息持开放态度,不排除降息两次或零次的可能性,具体取决于美国经济和通胀的走向

“我确实认为风险是平衡的,鉴于美国经济一直如此强健、强劲和富有韧性——我不能排除甚至可能必须进一步推迟降息的可能性。”
“如果我开始得到不同的信号表明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很多痛苦,那么我会愿意改变我们的政策立场,也许会更早降息。”

至于通胀数据,博斯蒂克称,如果将于周三公布的3月CPI符合经济学家的预期,他将受到鼓舞,并将专注于基本细节,为通胀轨迹提供更清晰的证据。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里·洛根也在上周五就业数据公布后,反对即将放松货币政策;芝加哥银行行长古尔斯比周一表示,美联储必须权衡在不损害经济的情况下维持利率立场多久。

据CME Group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降息的概率只有50.8%,这比一周前62%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近来,美联储官员们也纷纷就今年美联储降息话题发表了讲话。

上周,美联储两票委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放鸽”表示,仍然预计美联储将在2024年降息三次,但可能是晚些时候,不排除6月份降息。

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重申,美联储不急于降息,不过“在今年某个时候”降息仍是合适的在采取降息行动之前,需要有更多证据证明通胀正在消退。

除了美联储内部分歧之外,华尔街投行也“由鸽转鹰”持续对降息预期“泼冷水”。

周一,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在一封长达61页的致股东信中提到,未来几年,美国的通胀和利率可能持续高于市场预期,已为美联储最高将利率上调至8%做好了准备。

桥水基金联席首席投资官Bob Prince也表示,美国通胀持续且经济持续走强已让美联储今年降息的预期"偏离轨道"。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