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郡资产王晓明:积极的因素已经开始在酝酿的过程中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

最近的两个季度是做反弹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王晓明日前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分享了自己对宏观、市场以及行业的最新观点。

近年来较少公开露面的王晓明,早年曾是兴全基金创始团队之一,与杨东、杜昌勇、董承非、傅鹏博等被市场称为 “兴全五绝”。

他在公募时期的代表作,兴全趋势,在2005年11月成立,是兴全的第一只股票型基金,规模最大时接近300亿。

这支基金从2005年11月成立到2013年王晓明离任,8年的时间共取得了493.35%的总回报,年化回报高达24.99%。

2014年,王晓明奔私创立兴聚投资;2020年,兴聚投资与杜昌勇领衔的睿郡资产合并;2022年,董承非也加盟睿郡,昔日兴全明星团队再度聚首。

在近两年的市场中,王晓明将配置聚焦在其称为“防御性增长”的板块上面,实际上正是近两年表现突出的高股息资产。

这也使得,尽管今年开年以来市场波动剧烈,但王晓明所管理的产品受到影响较小,并且较市场仍有超额收益。

在这次交流中,王晓明分享了他对宏观、地产的思考和判断,尤其是对地产和债务问题的预期,这关系到大家投资的节奏和方向;

在交流中,他还介绍了睿郡在构建组合,选择行业公司时的核心策略方法,以及对今年市场可能存在的机会和风险都和盘托出。


以下为王晓明交流的精华内容:

1.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就曾讲,今年是否极泰来的一年。

坏的因素,可能释放的差不多了,而积极的因素已经开始在酝酿的过程当中……

我还有一个短期的观点。

最近的两个季度,我觉得,是抓住这个机会去做反弹的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2.今年中国的地产是不是已经超调?

很简单,我就想再看,今年房地产的新开工,能不能够达到8亿平米、9亿平米以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3.高分红的股票,它去年也有涨,甚至有些前年已经开始涨了,今年1月份到现在为止,表现又很优秀。

到今天这个位置上,是不是已经挖掘很充分了?

我的回答是:

进程过半,仍有空间。

4.我觉得今天的转债,总体上来讲属于历史上较好的投资时间段。

风险很低,有很多转债的YTM(到期收益率)都是正的。

大家都知道,最近这段时间当中,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已经到了二点几这样的水平上。

很多转债的YTM都已经能够和它相媲美了。


最近的两个季度

是做反弹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这个市场,之前跌的比较多,包括很多板块,像前面的白酒、医疗、新能源等等。

这条主线在2021年之前涨幅比较大,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调整比较多。

最近,今年1月份以来,又因为雪球的敲入,以及量化的结构性影响,1月份和2月初的时候,整个市场的波动也非常大。

很多人可能在这样一个时间,更关心的是我们这个权益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未来还有没有机会?

我很少使用“非常乐观”这个词,但是今年,我年初的时候就曾讲,我认为今年是否极泰来的一年。

坏的因素,可能释放的差不多了,

最后这一波,把量化的短期波动放大,包括雪球的敲入,某种意义上讲,坏的东西可能已经呈现了大部分——

而积极的因素已经开始在酝酿的过程当中。

这是我大面上的观点,针对这个市场,我还有一个短期的观点。

最近的两个季度,我觉得,是市场抓住这个机会去做反弹的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但这个背后是什么?

后面我们会聊到。

债务问题仅仅是一个表象

底层是投资回报的低效

今天,中国经济的困境,最主要的问题,其实是债务的问题。

这是对整个宏观经济一个关键问题的论述。

很多人对宏观的判断,有不同的观测角度。

但是我认为,这两三年,最关注的点还是债务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

债务问题,它仅仅是一个表象。

债务问题表象的背后是什么?

是投资回报的低效,投资回报率比较低。

比如说,对居民部门当中持有的房产;

这两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这一部分资产的回报率,横向来比、纵向来比,它都是比较低的。

对整个居民部门来讲,整个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租金回报水平。

一旦房价不再是单边上涨了,持有房产的回报,作为一个整体上来讲,它是非常低的。

当然,政府部门持有的一些基础设施资产也是一样的。

它从投资回报角度上讲,跟投资成本是完全不能够匹配的。

这才是中国今天债务问题的一个关键。

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能够把投资回报率提升,今天,中国的债务问题不是问题。

化债的四大解决方向

基本上来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那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提高基础资产回报率。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短期之内很难去实现。

当然我们也看到,债务问题越来越凸显之后,

针对一些基础性的设施,包括高速公路,甚至水电等等,很多都在提价。

说到底,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来提升整个资产的回报率。

第二个手段,是降低债务成本。

政府主动在引导名义上的利率水平不断往下走。

大家也都知道,前两个星期央行又进一步降低了LPR 3-5年期的利率水平。

说到底,也是为了化债做的努力之一。

第三个做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卖资产。

怎么样通过卖资产还债的方法降低整个债务水平。

第四个举措,我们还是必须得通过长期的财税跟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从过去的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社会向消费型的社会转移。

如果这个方向不能够加速推进的话,那么客观上讲,我们今天短期的债务问题是很难得到化解的;

并且从长期来看,会酝酿更大的债务风暴。

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基本上来讲,化债问题只有这四个方向来解决问题。

在过去两年对消费配置不高

目前宏观杠杆率还有操作余地

稍微展开来讲一点,关于居民债务的问题。

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对整个消费板块配置的比重是不太高的,

并且实际上我们是在2021年的时候,大幅度降低了像白酒、包括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消费类股票在整个组合当中的比重。

原因是什么?

就是这张图表所列明的。

债务占整个居民的收入比,它已经很高了。

在整个收入水平不出现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你要希望居民部门去加杠杆,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今天中国整个居民部门的负债大概在多少?

总量在80万亿,占整个GDP的比重,大概在67、68个百分点。

那么我们去看一下,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整个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的变化。

你会发现,在1990年代初,日本当时的地产泡沫破灭之前,

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率水平上升到整个宏观GDP的62%。

从那个时间点以后,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当中,日本整个居民部门的负债水平是没有在上升的。

今天我们觉得,中国跟日本当时的这个时间段很类似。

什么概念呢?

GDP的增速降下来了,居民部门的收入增速也降下来了,人口结构迅速进入老龄化,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一个短期的调整。

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面,你希望居民部门去不断地加杠杆、拉动整个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两年当中,我们总体上来对整个消费是低配的。当然,也有疫情的一个干扰。

日本整个居民部门的负债,1992年、1993年以后,几乎就没有再增加。

企业部门,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负债也是在下降,也是处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这样一个情况。

能够观察到的另外一点是什么?

就是日本的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升到了大概220%的水平。

这里的日本政府部门,它包含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

今天,我们的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比较高。

关于地方城投债的负债,有很多人估计说,是60万亿。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隐性债加上去可能有90万亿。

但是不管怎么样讲,在地方债加上中央债以后,目前中国政府部门占整个GDP的杠杆率,依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面。

即使考虑了地方政府债以后,加上中央政府,大概在100%左右这样一个水平上面。

对比日本来讲,我们还存在进一步去提升中央部门的负债杠杆率空间的可能性。

今天,日本的政府部门占整个GDP的宏观杠杆率达到了220%。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今天,中央部门还是有可以操作的余地。

地产今年能不能见底?

新开工面积是重要观察点

这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中国的地产跟日本地产的调整。

董承非在公司年度的“睿所思”当中,也或多或少跟大家做了一些沟通。

但是,我对今年是不是能够形成短期均衡,还是有一点点疑虑的。

今年中国的地产是不是已经超调?

很简单,我就想再看,今年房地产的新开工,能不能够达到8亿平米、9亿平米以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我们的房产销售已经从2021年之前大概17亿平米,降到了去年大概就10亿平米左右。

今年,照前面两个月的情况来看,依然是不容乐观的。

地产今年能不能够见底?

我觉得,还需要再观察。

我个人的看法是,还需要中央政府一些政策的支持。

我想说的是,中国对投资的依赖不破,中国的消费就很难起得来。

中国对整个地产,包括高房价,实际上是制约了中国长期向消费型的转移。

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理解。

因为地产是中国人财富配置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但是客观上讲,过去这么十几年的狂飙突进,也掏空了很多中国人的钱袋子。

这个状态,最近其实已经在发生变化。

一鲸落,万物生。

房地产市场的很多幻象在破灭的同时,机会已经在萌芽。

这就是在于,当房价能够维持在一个低位比较长的时间,

那么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又不发生重大的金融风险,债务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稳定的话,

那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消费起来就有希望。

今年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就是地产。

如果地产能够稳定下来,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宏观层面上,出现更大的债务危机的概率就不大了。

或者是说,市场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面,共识的逻辑会增加。

可以投资、可以操作的余地也会增加。

如果地产预期能够稳定了,我们对很多行业性的趋势的判断,

比如消费,科技,新能源,包括很多顺周期的化工等等,那我觉得它的逻辑就会自洽。

这是我们对今年的市场,从一个更加宏观角度上的认识。

在制造业当中

寻找投资机会

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哪里?

我简单讲一下,主要是从寻找投资机会的角度上。

第一个,制造业立国,在制造业当中去做深度挖掘。

尽管过去两三年是熊市,但是你反过头去看,

中国那些估值又不高,处在一个上升景气周期的很多行业,其实它的股价表现挺好的。

比如我们讲,工程机械当中的叉车这个行业,客观上讲已经形成了全球的竞争优势。

这个制造业的细分板块,在过去两三年的熊市当中,他们的表现挺好的。

今天,在整个全世界范围之内,我们制造业的优势依然是存在的。

沿着制造业去挖掘投资机会,这依然是我们的主战场。

第二个就是,科技提高生产力。

去寻找那些能够通过科技的孵化、科技的培育,帮助企业实现价值链延伸的很多公司,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方向。

第三个方向,进入到全球化2.0的时间段,

2018年以后中美之间的格局已经非常清晰了,

不要有任何的幻想,今天中国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核心的竞争力。

可转债正在

史上较好的时间窗口

最后,回到A股市场上来。

从过去五年来看,睿郡旗下的产品,不管是我,还是杜昌勇、董承非管理的产品,总体来讲,我们都维持着一个比较高的仓位。

通过优选大类资产的方向,优选今年投资的主要方向,去回避整个市场的风险。

今天这个时间段,我更是这样的看法。

从A股和整个港股的总体情况来判断,

我认为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会把权益始终放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只不过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决定你投到哪个领域和哪个板块当中。

就我们睿郡比较擅长的几个方面,我跟大家简要地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转债。

概括讲,我觉得今天的转债,总体上来讲属于历史上较好的投资时间段。

什么概念?

风险很低,有很多转债的YTM(到期收益率)都是正的。

大家都知道,最近这段时间当中,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已经到了二点几这样的水平上。

但我们很多转债的YTM都已经能够和它相媲美了。

也就是说,转债在一个利率曲线不断扁平化的市场上面,它的下行空间几乎被封堵了。

目前已经满足了“一低”的条件——低的绝对价格,很多转债的YTM已经为正。

这是较好的时间段,

那最好的时间段是什么?

就是往下没有空间、往上有弹性。就是低绝对价格,低转换溢价率。

今天的转债,还需要等待,等它的转换溢价率水平能够下降,进入一个“双低”阶段。

那么这个时候,转债就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间段。

转债,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这是第一点。

茅指数的估值

刚回到了合理区间

坦白讲,我认为茅指数今天的估值刚刚回到了合理区间。

不能说茅指数很便宜。

比如茅台,有代表性的一些行业龙头的估值,在我看来的话,合理了,但是不代表说,它已经很便宜了。

所以,茅指数当中,我觉得也需要去做优选,而不是做普遍性的配置。

今年的话,整个市场的波动比较大,一定要让我说看好一个方向的话,我个人还是会看好两端。

一端是什么?

就是高分红、低估值,能够代表整个中国行业方向的龙头个股。

另外一端的话,可能市值不是那么低,但是过去两年当中,跌幅已经比较大。

今天,估值回到了合理区间,从未来看,它的成长性能够得到有效扩张。

我自己认为中证500当中,应该能够选到一部分公司,长期来看是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种。

这是我今天对整个市场结构性机会上的几个判断。

聚焦“防御性增长”

今天市场上面很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高股息。

我个人感觉,高股息很难准确的表达我对于这部分资产的观点。

我们内部把它称之为,叫做“防御性增长”的行业——

这些行业跟公司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它的增长速度不求快,要求稳。

假设未来中国经济在面临更大的困难的时候,它总体上来讲,能够不受太大的影响。

第二个,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什么概念?我们希望在这个时间段选择的企业,它的现金流、它的资产负债状况要非常好。

第三个,企业愿意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分享给股东,也就是愿意以比较高的比例分红。

这两天,中国电信跟中国移动,披露了他们2023年的分红比例,都在70%以上。

过去两三年的熊市,不管是A股也好,还是港股也好,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观察到的对股价的一个最终的支撑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分红。

你会发现,在港股,分红比例高的股票,总体上来讲,走出了跟其他的股票完全不一样的走势。

第四个标准,我们希望,不要有太多的经营杠杆,也就是说负债率不能高。

一旦遇到更大范围的波动,很有可能会带来冲击。

高股息资产

进程过半,仍有空间

那么为什么选择“防御性增长”资产?

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跟宏观经济弱关联。

总体上来讲,这两三年,中国是处于一个债务周期的调整当中。

在债务周期调整的过程当中,整个宏观经济总体是偏弱的。

在这一背景下面,我们选择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希望它跟宏观经济弱关联。

第二个,在我看来,防御性的资产,会成为全社会资金配置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点,相对来讲,资源性的、公用事业属性的这些行业跟公司,在这两三年相对比较容易受益。

最典型的就是,你看到今年以来,上海提高了自来水的价格,提升的幅度还不小。

说到底的话,就是通过提高收费的方法,来增加整个基础公用事业资产的收入。

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企业是受益的。

回到高分红的股票,它去年也有涨,甚至有些前年已经开始涨了,今年1月份到现在为止,表现又很优秀。

到今天这个位置上,是不是已经挖掘很充分了?

我的回答是什么?

进程过半,仍有空间。

进程过半的概念是在于说,它绝对不是底部,因为它已经涨了一年多、两年的时间了。

仍有空间,更多还是从长期国债收益率,包括今天整个中国所处的宏观时间段,以及中国的债务问题的综合衡量上来看,

我认为,依然值得那些稳健的投资者中长期去增加它的配置;

比如说保险公司、社保组合,甚至是银行的很多理财产品。

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红利指数总体上来讲还很便宜。

我们自下而上角度去观察,在香港,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股息率在6%、7%以上,或者有能力提升到6%、7%以上的这些资产,依然还很多。

红利指数总体的相对估值,它依然是偏低的。

如果未来,中国真的引导长期利率水平,甚至利率水平长短端都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零利率的状态,

那我相信,这一部分资产的空间会进一步被拓展。

在这一期的月报中,我也提到了,国债收益率益率曲线的扁平化,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断的降低,是拓展了高分红股票的上涨空间。

红利指数行业的分布当中,相对来讲,比较多地分配在了金融、能源、工业跟材料。

金融也好,能源也好,其实是具有比较强的周期特性。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能简简单单地根据红利绝对值的水平,来做整个持仓个股的选择。

也就是说,我们还需做其他的一些维度的选择叠加。

聚焦在性价比上

是睿郡的核心策略

长期来看,睿郡在做个股选择的时候,其实永远聚焦的是性价比。

什么概念?

我们前面讲了很多防御性的资产,我们认为还有空间。

但是,如果股价进一步上涨,也许我们可能就会做均衡。

我们就会均衡比较,防御性的资产跟成长性的中小市值的股票之间,性价比的比较。

当性价比的天平发生转移的时候,

我们就会降低那一部分资产的比重,去提升我们认为性价比更好的那部分资产的比重。

永远要聚焦在性价比上面,这是我们睿郡在个股选择上的一个核心策略。

这个策略的话,在过去对我们防范风险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它可能会错过一些投资机会,但在控制风险角度上讲,永远聚焦性价比这个策略,我觉得是非常优秀的。

第二个,大类资产,可转债是我们20年来一个优势的投资研究的品种。

今天这个时间段,处于可转债的历史上第二好的投资时间段。

我们认为今天它退可守的这个特性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只不过在等待它进攻的弹性。

高度关注港股

依然是核心策略

高度关注港股,我从2021年以后一直讲这样的话题。

港股占我们整个组合的比重高达60%、70%。

现在反过头来看,过去的三四年,香港是一个熊市。

但是高度关注港股的一个最基层逻辑,就是觉得港股便宜。

我们觉得,长期来看,便宜是硬道理,

所以在香港过去的三年熊市当中,我们优选的那些便宜的股票,帮助我们躲过了整个市场的巨幅调整。

今天这个时间段,我们依然认为,港股比A股要便宜的多。

高度关注港股依然是我们的核心策略。

另外就是场外衍生品,

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当中,不断开始使用这些衍生产品,帮助我们去改善整个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最后还是我们一个老方法,就是多种交易手段的叠加,大宗、定增、套利等等,

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作为一家私募应该能够完成的目标——控制风险波动,实现绝对收益。


问答部分:

红利指数肯定不在低点

但还没有到很拥挤时间段

问:今年以来,其实已经有很多人都关注到了红利资产为代表的低估值高股息板块。这种红利策略会不会现在比较拥挤?

王晓明;如果你去看去年底公募基金持仓的超配,它依然聚焦在几个行业当中,新能源、消费、白酒、医药,依然是属于超配的行业。

针对红利板块,依然是没有超配的,或者说占整个公募持仓的比重并不高。

所以说,这一轮今年1月份以来的变化,你能够感受的很清晰,

整个1月份,前面两三个星期,跌幅最大的行业是什么?TMT,软件、电子、半导体。

1月份跌幅最大的几个行业,都是属于公募基金超配的行业。

有超额表现的行业,就是高股息的红利行业,以中国神华、中国海油、中移动等等为代表的,包括银行指数其实是1月份表现最好的行业板块指数之一。

它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什么?

分红率比较高。

这个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募基金转换持仓。

增加对整个红利的配置比重,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在发生的事情。

甚至有些人做的很极端,一下子把过去成长的比重全砍掉了,然后转向了红利。

但是我想说的是,公募今天不是市场的主力,并且公募现在的配置比重依然并不高。

今天,这一部分资产当中,真正值得长期配置的钱,应该是来自于保险,应该是来自于社保组合,应该是来自于银行理财,很多个人投资者也会加大对这部分个股持仓的比重。

说到底就是,每年股价不涨,如果能够拿到6%、7%的分红,你会不会满意?

所以红利指数肯定不是低点,但是它还没有达到一个很拥挤的时间段。

至于小盘股、微盘股的风险,是不是已经释放完毕?

我想讲几个观察的点。

第一个,如果中国A股未来的方向是港股化,那么小盘股、微盘股今天的风险依然很大。

香港就是彻彻底底的把小盘股跟微盘股,在整个市场交易中的权重不断地降低。

第二,因为微盘股去年的指数有一个超额的表现,很多量化是在上面超配的,

所以导致今年1月底、2月初那个时间段当中一个剧烈的风格上的变化,导致量化出现了一个风险。

如果你想问我,关于这一部分的风险是否已经释放完的话,

我想说的是,高杠杆的DMA的这部分的影响,大概率已经消化掉了。

但是基于整个小盘股、微盘股风格取向以及估值层面上的风险,我不认为完完全全释放。

第三个,哪怕是在纳斯达克这样一个大牛的市场当中,其实这么些年来产生的变化,无论是在价值股和成长股上面,都是聚焦的。

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时

持有港股或有附带收益

问:今年港股方面,和去年相比,是不是有一定的获利了结?预期美联储不再加息的情况下,港币的汇率是不是对持仓港股有一定的加成?

王晓明:首先,持有港股的话,在过去的两三年当中,每一年当中可能会产生一个汇兑的变化。

因为它是联系汇率制,持有港股在2021年是吃亏的,因为那年港币是贬值的;

2022年是占便宜的,2023年也是微弱占便宜的。

今年的话,总体上来讲也是微弱占便宜。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的话,如果在汇率产生波动的环境下,

尤其是人民币如果一旦产生贬值,对整个港股,股价不变的情况下,港股是占便宜的。

这是针对汇率这一块的考虑。

美元降息的判断,我认为进程可能不像大家预想的那么快。

除非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的压力,否则,我认为降息可能没有那么快。

第二个,你去观察中国国债利率水平,我们的利率曲线的短端,是没有什么太多的下降。

短端的利率,下调的空间不大,因为你还要防范人民币的外流。

如果你短期之内把短端利率收益率的水平降得很低的话,那你汇率层面上面可能就会承受压力。

所以几个因素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个人认为,持有港股可能会有一个附带性的收益,

就是万一如果人民币有贬值压力的时候,港股资产会有一个获利。

主动与量化

发挥各自的优势

问:有两个关于指数的问题,想问现在主动管理型的私募和500、1000这种指增产品比有什么优劣?

王晓明:我对整个量化的研究不太多。

但是,从竞争角度上讲,我们跟量化相比较,我们要怎么能够获取更多的优势?

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你一定不能跟它同一个赛道去竞争。

比如说它很注重短期的日内交易、寻找市场热点,

那我说你的投资方向一定不能跟它一样,甚至要完完全全避免开来。

我们的选择一定要发挥主动管理的优势,

我们把时间段拉的很长,我根本不太在意你那种很短期的一个波动,我们通过拉长时间段去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优势。

第二个,我们会更加专注在个股的研究上面。

我们会更多地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包括基金经理的日常筛选工作,聚焦到个股选择上面。

最终的话,就能够形成错位竞争的一个状态。

量化也好,主动管理也好,都有自己的增长空间,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于,你要把你的优势能够真正发挥成为你自己可以去对抗市场风险的优势。

开始缓慢地逐渐

增加医药上的配置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光伏、新能源、消费、医药,目前是不是已经有一定的机会了?

王晓明:我们高度关注,但是,时间点上来看,我愿意再观察两个季度,尤其是光伏和新能源。

但是针对医药的话,也许已经可以开始动手了。

因为医药股过去,估值上给撑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面,只不过最近才跌到了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所以说,我们只是初步开始去增加这部分。

从长期看,我们觉得整个医药的逻辑还是没太大问题的。

光伏、新能源的话,我可能会再稍微往后压一两个季度,原因是可能我还想看一看它一季度、二季度甚至三季度需求跟供应这个层面上的变化状况。

问:中证1000、2000反弹起来很多了,可能不便宜了,目前有没有什么机会?

王晓明:中证1000、2000是因为资金结构上的原因。

量化的DMA在今年2月份,出现了大幅的向下击穿波动的过程,因为有这样的过程,近期随着国家队的入市,它的反弹幅度也不小。

但往更长时间段去判断,还是要看对标的指数,其中的个股有没有投资机会。

如果有机会,量化跟进,那今年可能还有机会。

所以,要选择,更多还是针对个股来做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