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进入3.0时代!

从自由生长到系统发育

导语:

19世纪初,德国成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如今已经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拥有这个称号,是因为这所大学率先将科研和教学相统一,让科研成为大学职能。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基础上,又提出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自此,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影响了世界多地科技、教育、生产的发展,从德国、美国到英国、日本,如今,中国的产学研校企合作可谓如火如荼。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最初1.0时期的萌芽阶段,到2.0时期自由生长,到如今进入到“系统发育”的3.0时代。

那么,3.0时代的校企合作,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主笔/ 敏敏特穆尔

文章架构师/ 木阳

出品/ 桃李财经

01

从种子萌芽到自由生长

校企合作的两次迭代

追溯中国现代最早校企合作的实践,或许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当时,政府主动推动校企合作,“两弹一星”实验就是合作攻关的代表,同时,很多高校和国企展开合作,让高校师生参与到实际生产活动中来,为后来的校企合作埋下了种子。

改革开放以来,校企合作真正进入到了1.0时代的萌芽阶段。

1985年,产学研合作被纳入科技体制改革,这是产学研校企合作的初期探索,也是真正被重视起来的开端。

这之后,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渐被关注,就如同初春的小树,密密麻麻地萌出新芽。

全国范围内,高校、企业在被鼓励下纷纷合作突破,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冒出头来。

有数据统计,仅1992至2005年这10年,全国每年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近10万家,大学8000余所,合作开发或者转让的成果17万多项,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伴随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校企合作进入到了新的自由生长阶段。

在新阶段,学校与名企之间出现了大量自发的项目合作,双方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这个阶段,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阶段,合作的方式更加灵活,也更深入。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也对产学研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的3.0时代,也在悄悄来临。

3.0时代的校企合作,大有朝着“系统发育”的方向在走的趋势。

这个阶段,更强调校企协同,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在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以校企合作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

02

校企合作3.0

为什么“系统发育”是大势所趋?

进入校企合作3.0时代,“系统发育”成为大势所趋,背后依然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变化。

其一,时代背景在变化,科技创新正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我们正面临着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新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

新的核心技术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下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演进、抢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刻。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有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之称的高校,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只有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才能形成攻关的合力。

其二,自由生长的校企合作,在成效层面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过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虽然已经经历了深远的发展,但大多数产学研合作往往只是短期项目,而且以合作知名企业为主,校企合作主要还是为了资源。

大学的校长,带队进企业的次数、认识的企业一把手还远远不够多。企业的管理层,走进实验室的次数同样也远远不够多。

2.0时代自由生长的校企合作,距离突破一大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三,“系统发育”的校企合作,是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法门。

过去几年,华为这家企业的经历,已经深刻揭露了核心技术受制约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系统发育,意味着校企合作将向着更纵深的方向推进,能够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校的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转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高质量的发展。

03

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

一次关键的风向标

在全面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3.0时代,一批探索和实践正在进行中。

3月17日,围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在北京举办,成为行业关键的风向标。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科技部成果转化司副司长秦浩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主持会议。

640 (1).png

这场推进会的背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这个举办方平台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力。这个平台从成立之初,就可谓是立足于国家战略。

2022年,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也是在这一年,“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发起,这是近年来首个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的专项行动,足可见其受重视程度。

同时,这个行动,对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为,“千校万企”的目标就是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有组织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0000家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当时,时任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就曾指出,相较于以往通过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合作的模式,“千校万企”行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这个行动的发起,就是为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要推动校企合作朝着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迭代。

在此背景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起,以中关村智酷作为依托单位,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数所大学作为首批共创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千校万企平台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由北京大学担任,首批共创高校和企业担任平台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640.jpeg

在突破核心技术制约的关键时期、在校企亟需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千校万企”平台定位于推进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组织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可谓是应运而生。

04

“千校万企”平台:

三大创新、四大体系

为了建立协同创新工作长效机制,千校万企平台实现了组织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这两大创新。

在组织模式创新中,千校万企平台面向企业、高校和城市三方都实现了创新。比如面向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群主”的作用,使其成为挖掘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关键节点。

在服务机制创新中,千校万企平台同样在推动三大创新,包括服务网络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标准体系创新。

真正落地服务,才是衡量一个平台价值的标准。为了能够真正推进校企融合,千校万企在构建协同对接体系、研发协作体系、科创人才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这四大体系。

为了构建协同对接体系,千校万企平台每年会组织织1场全国性协同创新对接大会、N场常态化对接会。

  • 为了构建研发协助体系,平台要建设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云平台。

  • 为了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平台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包括探索成立公益基金会,引入支持早期科技创新成果的各类耐心资本等。

  • 为了构建科创人才体系,平台要制定科创经理人课程体系、培养流程、能力模型与认证标准,培养科创服务人才队伍。

要知道,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专业科创服务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这类专业人才拥有着对于科技创新成果商业价值的敏锐度和判断力,能够加速促进研究人员和企业需求方达成合作,真正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经开始培育相关人才,但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培养体系的不完善等等原因,科创服务人才队伍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

在校企合作的3.0阶段,产学研深度融合更需要强大的服务人才。千校万企平台要构建一整套培训与认证体系,也将会加速培养出一支懂技术、懂产业、懂对接、高水平、专业化科创服务人才队伍,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全链条“管家式”科创服务。

千校万企平台这些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推进校企合作朝着“系统发育”的方向走。

05

2024年S级目标:

服务2000家企业、落地成果超1000项

头部名校和大企业能够在同一天成批量地联合组建实验室、研发中心,这在以往或许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但在3月17日,清华大学与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签订联合研究机构合作协议、北大和百川智能共建的“北大-百川通用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与联想(北京)共建的“思源2030”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与神舟航天软件签约共建的“浙江大学-航天软件基础软件联合研发中心”等等项目,都在这一天出现了。

640 (1).jpeg640 (2).jpeg640 (3).jpeg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航空航天,都是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技术。

不仅如此,这一天,北京大学的癌症诊疗一体化芯片、清华大学的生物降解新材料PHA合成技术等全国21所重点高校的1500余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也都发布了。

这一天,来自全国的280多所高校和430多家企业围绕各自需求展开精准对接,现场实现了超800余项技术的供需对接。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中关村智酷董事长赵强称,截至目前,参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的高校达500余所,参与企业超2000家,平台共收集技术研发需求超3500项。

预计到2024年年底,千校万企平台将完成5000项高质量科技成果、5000项企业需求和1000名行业领域专家入库,服务不少于2000家企业与高校对接,落地成果不少于1000项。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校企合作朝着3.0时代发展。

06

桃李财经的思考

100步砥砺前行,关键开放第101步

科技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

每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长久的默默无闻、离不开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离不开精益求精的锤炼。

科技创新之路,有100步都在砥砺前行,最关键的是第101步的开放,将课研成果实打实转化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生产力。

“系统发育”的校企合作,意味着更加精准的需求对接,意味着更能瞄准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更能攻坚的产业链人才团队。

在3.0时代,实现有组织、“系统发育”的校企合作,就已经是在重大原始技术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将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奠基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