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迷茫的京东,沃尔玛还有一号店

在电商这个看似赚钱的行业,集体迷茫的三家公司,终于走到了一起

京东,没有赚到钱!

沃尔玛中国,没有赚到钱!

一号店,没有赚到钱!

在电商这个看似赚钱的行业,集体迷茫的三家公司,终于走到了一起

京东昨晚公布从沃尔玛手中收购一号店,而沃尔玛则可以获得京东新发行的1.4亿A类普通股,约为京东发行总股本数的5%,以当前京东的股价,该笔交易的价格大约是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6亿元),不足此前传言400亿元报价的1/4。

作为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围观群众,简单的来谈下自己的看法。

1:一号店,很可能只是双方合作的彩礼

看到有些文章讲了很多京东和一号店的很多东西,各自优势,怎么整合等等。但在我看来,一号店只是京东和沃尔玛之间合作的一个棋子而已。一号店真实的价值是否值100亿或许都要打个问号。如果没记错的话,早在2011年,当时沃尔玛看到了中国电商的大蛋糕,收购当时已经巨无霸的淘宝明显已经不可能,所以就向京东提出了全购的想法,但京东也不愿意做个洋媳妇,最后只是在C轮融资时让出了点股权。同时沃尔玛只能另寻佳人,买下了一号店部分股权,并在之后多次增持至全资控股,期间还因为经营思路的冲突,挤走的最早一号店的创业团队。但是最后经营下来才发现,事与愿违,一号店不仅没有为沃尔玛在电商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反而成为了沃尔玛的一个拖油瓶。

非常可能的情况是,沃尔玛还一直惦记着曾经的初恋,而京东模式多年难以盈利,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于是乎,双方一拍即合,再次走到了一起。沃尔玛除了带去了一号店,还有很多其他的聘礼。

1:“山姆会员商店”将在京东平台上开设官方旗舰店;同时接入京东的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从而能够在中国更大范围地推广其高品质进口商品,并为其顾客提供全中国最高效的商品配送服务。

2:京东和沃尔玛将在供应链端展开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包括扩大进口产品的丰富度。

3:沃尔玛在中国的实体门店将接入京东集团投资的中国最大的众包物流平台“达达”和O2O电商平台“京东到家”,并成为其重点合作伙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包括吸引更多线上客流到沃尔玛实体门店,以及为“京东到家”的用户提供沃尔玛实体门店极为丰富的生鲜商品选择,为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提供2小时超市生鲜配送到家的服务。

这些聘礼,其实比一号店更重磅,未来想象空间更大,所以一号店很可能只是京东沃尔玛结合的一个小嫁妆而已,并且最后很大可能被牺牲掉,毕竟业务重叠性太高,没有多少独立运营的意义。

另外京东沃尔玛的结合总感觉似曾相识,你们还记得之前的易迅网么?就在大约2年前,腾讯与京东展开战略合作,腾讯以约2.15亿美元现金,外加部分电商资产收购京东上市前15%的股份。而这部分电商资产则包括,腾讯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以及易迅网的少数股权和购买易迅网剩余股权的权利。 同时腾讯将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以助力京东在实物电商领域的发展。当初,京东看中的是腾讯在互联网中的各种入口,QQ,微信,等等。现在,关于腾讯京东的合作只能以失败来形容,腾讯给京东带去的流量远远没有达到双方的预期。于是乎,京东依然亏损。

2:京东突围的新方向

如果说京东腾讯合作的核心是线上流量,那么这次京东沃尔玛合作的核心一个是是线下资源,另一个更重要的可能是京东想在食品领域尝试突围。

京东的长处是3C产品,但是3C产品的消费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增长非常乏力。除此之外,阿里入股了苏宁之后,又在3C类目上从迎面围堵京东。前有围堵,后有追兵,这样迫使京东在新的领域尝试突破,而京东选择的路线很有可能是食品。永辉超市,沃尔玛,一号店,长处都在于食品,而且京东的自营模式,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商品品质的控制能力比平台类公司要强,而食品这种东西,天然对质量要求比较高,消费者或许会相信京东自营产品多于不知道背后是什么运营商的淘宝。

而至于线下资源,沃尔玛和永辉超市的确是张好牌,但怎么打好这张牌,难度实在太高,O2O已经被多少企业证明,这是一个超级泥潭,更何况京东对沃尔玛和永辉超市只是战略合作,都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3:京东自营模式的陌路?

京东走的路线一直是自营为主,这样的好处是对商品的控制能力很强,但是坏处也很明显,中间的各种成本和风险都得自己承担。这种模式放在以前,就叫超市。京东从卖3C产品起家,也正是靠着对商品的控制能力,在阿里的大山下杀出一条血路。这个模式和亚马逊几乎一模一样,京东不赚钱,亚马逊也不赚钱。但亚马逊在美国的成功或许和美国没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有着重大关系。亚马逊的经营思路经常依靠规模和价格优势击垮竞争对手,这招亚马逊在美国屡试不爽。但对京东而言,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中国有阿里巴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京东发展到了今天,他做的越来越像是一个超市,只不过以前是我们走进超市,现在是超市送到我们手里。这种对商品的强控制能力,包括末端的物流,的确带来了略优于淘宝天猫的购物体验,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成本开支。考虑到京东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我们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这种优势,都是烧钱烧出来的。一旦京东产生盈利的压力,或者说未来融资受到困境,这样的购物体验能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之前市场一直买京东的单,很大程度是因为高于淘宝的GMV增速,未来一旦GMV增速开始下降(其实已经开始下降),你还不能盈利,这你要怎么给投资者交代?因为我们看到的是,阿里巴巴也在逐步提升对商品控制能力,这个控制能力一方面是物流体验,一方面是质量体验。随着菜鸟物流和天猫超市的发展,阿里巴巴也在提升对商品的控制能力。至于菜鸟物流,更是把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发挥到了极致,有效把各大物流厂商结合了起来,现在A股有多少物流公司都在筹划上市,这帮跟着马云走的物流商,现在都赚了钱。但再看看京东,偏偏拿着用电商忽悠来的钱去搞物流,未来某一天,这些花大力建设的仓库,真的不会是给别人做嫁衣么?

结语

不管京东自营模式有何种优势,但是从股东的角度,京东的确没有赚到钱。而且因为自营的模式的特点,要想匹配现在的购物体验,GMV的增长就必须匹配相同的物流投入,库存投入和人工投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享受到边际成本递减的效果。另外,京东靠烧钱刷出来的规模效应,本意是提高新进入者门槛(就像亚马逊那样),但京东的规模效应对抗的是比它规模效应更大的阿里巴巴,而不是一些小电商,这样的规模效应,有多大的用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