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杀不死中国的生物医药!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当来自股东、基金、北向资金的减持、减配压力“兵临城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们报之以咆哮般地下跌,港股创新药ETF基金开年跌近20%。但越是悲观越要乐观。此日中流自在行,不要忽略中国创新释放的星火已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当来自股东、基金、北向资金的减持、减配压力“兵临城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们报之以咆哮般地下跌,港股创新药ETF基金开年跌近20%。但越是悲观越要乐观。此日中流自在行,不要忽略中国创新释放的星火已成炽热的岩浆,BD并购、新药获批齐齐大爆发。以生物医药的“奥林匹克”盛会舞台(JPM)为观察窗口,尤其能看到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已在跌跌撞撞的前行中书写了一段18年的奋斗史。我们采访了十余位见证中国药企在JPM的亲历者,尝试在历史的细节中,去洞察我们这18年在国际市场的变化。

2006年,中国一家基建企业打败日本,拿下美国代表性建筑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重建订单,价值500亿元。当时中国的基建能力,已经享誉海外。

而同一年,桥东岸两公里,联合广场圣弗朗西斯威斯汀酒店,被看作全球生物科技的“奥林匹克”的第24届JPM(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却几乎见不到中国面孔。

18年后,联合广场依旧霓虹鼎盛,第42届JPM会场沸沸扬扬,人来人往。无论从主论坛,还是卫星会、1V1对谈,中国力量已明显不容忽视,“数不清多少”。

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单抗、小核酸、基因组学等2006年JPM会上最流行的话题,十多年后才开始在中国热起来。而到了2024年,JPM的热门话题里几乎饶不开中国Biotech的身影,无论是ADC还是小核酸。

通往中国之路

对于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而言,2006年可以被看做一个起点。

这一年,同济堂药业、先声药业、三生制药、药明康德等中国医药公司排队赴美上市。

时任JPM亚太地区TMT和医疗卫生负责人布莱恩(Brian H.Gu),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的味道,“该让JPM的客户多一份选择”。在他的力主下中国公司被推上了JPM大会的舞台。这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级的生物科技创新舞台产生链接。

不过,过程并不顺利。布莱恩回忆大多数中国药企对JPM的机会不为所动,仅有寥寥的几家公司表示了“有兴趣”。

2018年之前,JPM主论坛并未设置与中国市场相关的主题讨论,又是定向邀请制,“能参加主论坛的中国人只有很少一部分”,参与了十几年JPM大会的“老江湖”肖珍表示,“要么是当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的高管,要么是在美从事投资工作的。”

国内的创新土壤同样缺乏。当时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医药消费市场,拥有17.8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但95%以上为仿制药,取得WHO采购认证的药品只有17个。

中国通往JPM之路就在这样的跌跌撞撞中开启了。

变化悄然酝酿着。2008年之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正式启动,一时间激起千层巨浪。中国创新药的种子在全国各地的创新园区孕育、蓄能。两三年后,北面的百济神州,南面的信达、君实、康方、再鼎等现在位列中国“创新100强”的新锐Biopharma陆续看到机会,成立公司。另一面传统药企们,如恒瑞、齐鲁、石药、中生制药、先声、翰森等纷纷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中。

2012年,恒瑞、先声等知名本土药企率先接受邀请在JPM会上作路演,但也仅限于个别上市公司,并未形成规模。

最先嗅到JPM大会商业价值的是药明康德的李革。2013年,JPM大会周,首届药明康德全球论坛(WuXi Global Forum)在旧金山召开,首届主题设计为“通向中国之路”,参与论坛的180人里一半来自中国。时任默沙东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的Cuong Viet Do做了专题演讲,题目为“China-Must Win Market for Future Survival”(中国-必须赢得市场才能生存)。

就这样,为了“赢得市场”,此后每年值JPM 大会周,药明康德都会在旧金山举办全球论坛。论坛也逐渐成为了中国Biotech向全球展示实力的舞台之一,同时也成为全球的创新药“通往中国之路”的窗口之一。而其本身的报名人数也在2016年攀升至数千人,会议日程从半日扩展到一日。“据说这个会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中国人来参加JPM”肖珍回忆。

2015年,正是在药明康德的论坛上,华领医药、百济神州、再鼎医药等新锐药企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年,三家公司的CEO在“全球合作之庆典”的主题下展开对谈,题目定为“Bridging the Pacific”(跨越太平洋)。这一时期刚成立不久的再鼎医药,依托License -in模式,一年多时间便从海外引进了5款顶级创新药,成为投资界的香饽饽。

实际上JPM曾经也专门给中国设立路演场次,后来改为了以亚洲为单位,但仍以中国公司为主。如果公司受邀并且愿意路演,大会组织方将安排时间和场地,让投资者与路演公司面对面交流。到2016年,在JPM路演介绍新兴市场中的50家公司中,已经有30家来自中国。

至此,以JPM为代表的全球投资正式完成了“通往中国之路”,而中国的JPM之旅,也很快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

”火山爆发前夕

肖珍格外记得2017这一年。

如果说2006年是中国与JPM大会的结缘之年;那么2017年则是关键转折之年,JPM大会与国内药企之间的链接开始变得更紧密了

那一年,JPM大会到底去了多少中国人,没人说得清。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场子里的中国面孔变多了。也有数据统计称,来自中国的投资人和企业家数以千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参与国家。彼时,以国内投资人身份出席的何春艳,也首次来到了JPM大会,“每天十多个会”成为她在旧金山满满当当的日常。

和她一样带着任务来的投资人不在少数。那时,国内创新在前沿技术板块布局上仍有些滞后,不少项目距国外大有距离。这也吸引了不少国内投资人或药企BD,不远万里专门前往JPM大会约见一些前沿的“弄潮儿”,寻找海外技术进行License-in,以期建立链接。

当时或许谁都没想到,自2017年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以每年为一个刻度。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JPM大会成为了BD项目交易的富集市场。但相较2017年国内药企参加JPM大会大多欲寻找海外技术进行License-in的单一角色相比,几年间已逐渐由单向变成双向,License-out成为家常便饭。另一方面,中国公司从抱着纯学习的心态,逐渐在某一领域产生了一定主导力。

“之前大家都在试探,但2017年之后,不少国内药企则转变了态度,尽量能参加就都参加。”打造出首个国产ADC的荣昌生物是典例之一,自2018年以来连续7次参加JPM大会,第4次参与大会的那一年,维迪西妥单抗成功授权给先驱Seagen,成为同年唯一一款出海的ADC产品,冥冥之中给国产BD的命运开了一个好头。

燎原的星星之火陆续撒下,当各自膨胀触碰到临界值,一场引爆势在必得。

2017年,随着影响中国创新药审批监管的42号文发布,以及中国加入ICH等标志性事件,医药领域重新焕发了久违的生机。

不少创业者都嗅到了国内创新土壤发生变化,开始磨拳搽掌准备大干一场。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国内ADC研发迎来创业高峰,如百力司康、诗健生物、臻格生物、智康弘义、新码生物等均生于此时,这也为2023年火热的“ADC交易秀”提供了筹码。同一年,出世的还有亘喜生物,在2023年年底被阿斯利康收购,成为中国首家被全球TOP10大药企收购的Biotech。

一度被冷落的生命健康投资,也开始转变态度。两大标志性事件注定高光,港交所扩容和科创板的应运而生,更是接连为创新药企敞开了大门。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港交所改革正式出台前,海外推广的第一站就是JPM大会。时任香港交易所市场发展科上市发行服务部高级副总裁陈文栋在JPM大会的CTIC跨境医疗投资峰会论坛和Biotech Showcase活动上,介绍了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建议的发展方向。

多方加持下,中国创新这片土壤疯狂裂变,奋力追赶并缩短与全球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随着音量渐起,中国药企在JPM大会上的角色从边缘向核心进击,在这个外部社交链接场,中国角色似乎越来越能得心应手。

在那几年,围绕中国市场的主题讨论会也开始攀升。“一个明显的变化是,JPM大会会前就有好几场中国题材的跨境投资并购交流会,同时也有不少好项目的路演,参会和受到邀请的中国面孔也更多了。”肖珍回忆。

2019年JPM大会,围绕中国市场的主题讨论会设置在了主论坛的午餐会环节,专门讨论中国生物科技的政策、创新、企业发展策略。在卫星会方面,除了药明康德全球论坛,肖珍的备忘录里新增了多个以中国为主题的会议,如China Focus, CTIC跨境投资峰会等。

变化更明显了。更多涉及中国药企的BD开始在JPM大会为人所津津乐道,逐渐从完全的配角升级为主角之一。肖珍还记得,传奇生物与强生2017年底达成的关于BCMA CAR-T西达基奥仑赛合作,这笔交易成为2018年JPM大会热议的焦点,更使传奇生物母公司金斯瑞2020年在JPM大会周所主办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的千人论坛颇受欢迎,也悄然链接了中国CAR-T的国际地位。

此后几年间,又一批中国角色涌向旧金山,康方与美国公司Summit关于PD-1/VEGF双抗依沃西的合作、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近百亿美元合作也都出现在了JPM大会谈论声中。在2023年JPM大会期间,愈发熟稔的老面孔先声药业也在BD方面玩出了新花样,与乐城管理局举办首场JPM专场推介会,欲携更多来自全球的创新药通过“乐城方案”进入中国。

众多迹象表示,一团炽热的“火山岩浆”,即将喷发。中国话题的权重在JPM大会攀升的背后,也暗示着中国创新在国际上站起来了,逐渐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通向世界之路

2024年JPM周,旧金山难得出现了暖阳。

7年前场内爆满,但投资人与药企负责人比例约为3:1,其中国内新药项目寥寥。不过这次截然不同,华人面孔几乎占到一半,国内项目明显也丰富起来。

一家中国药企负责人一周前来到这里,会上第一天从主会场小跑去某家MNC所在的酒店,花了20分钟,但从他拿出PPT到收到橄榄枝,只花了5分钟。还有受访者透露,有成立仅1年的Biotech,在会上收获了好几家MNC热切的眼神。

“火山岩浆”的喷发,终于落在了这片多雨之地。“如果你将MNC的举措串联起来,更有幸亲历了这场盛会,便能感受到国内创新的岩浆何其炽热。”肖珍感慨,“大药厂甚至在抢某些中国的创新药,从MNC的动作中,能直观感受到中国创新药质量与技术正受到国际的极大认可。”

当Fierce Pharma资深作者Angus Liu马不停蹄赶往各大MNC所在的大本营,他耳中也闪过了很多来自中国的项目。而会上强调到中国创新药及市场重要性的MNC,不低于5家。

强生强调接下来的三大驱动力之一将是与传奇生物合作的BCMA 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默沙东将大力巩固HPV疫苗领域强者地位,毫无疑问中国区是主战场。

1月9日晚,辉瑞BD团队前往旧金山9号码头的克拉马斯号,赴“China Night 中国之夜”。在暂停大型并购、聚焦BD的策略下,这家药企望向了中国的创新实力,尤其是ADC。

另在“预热”和会后阶段,MNC纷纷用行动证明了对国内创新药和市场的重视。

诺华直接用“一收购一BD一建基地”的举措释放信号。在沿着小核酸、核药、CGT三条主线建护城河的关键时期,诺华投资数亿在华设立核药基地,并重金买入舶望制药的小核酸管线。

阿斯利康在JPM上宣布“宏伟计划”不到一周,对应的人事变化及架构调整,已经落地中国区。罗氏BD团队会后在与Angus Liu的交谈中提到,中国很多新兴技术Biotech完全能与欧美公司一拼。在某些新型疗法上,中国的创新管线尤其丰富。

而如肖珍所言,细品MNC的举措能感知其一,如果在2024年1月亲自来旧金山,便能深知其二。受访的亲历者都感受到一股炽热的岩浆从蜿蜒之姿变成了奔涌的浪潮。从旁观、宣讲、到发出独立的声音,从学习规则、跟随跟进到创新,中国药企这一角色在周期下最难的时刻中走过来,血液已悄然沸腾。

他们看到,受邀作主题演讲的中国药企不低于22家,其中有一年产生40多亿美元BD交易额的Pharma,也有与几家MNC快速牵手的Biotech。

难得的是,JPM不仅见证了本土Pharma转型创新、Biotech“10年磨一剑”的成果,还看到了鲜活的新生代、接续者。

首次亲历JPM的本土初创者很多,难以统计,但大致可分为“学习派”和“任务派”。学习派主要听新趋势、新方向,看大药企管线中缺什么,据此推进研发,争取尽快找到接力棒。另一边,任务派在着力寻找能深入交流的伙伴。

一位从MNC出来、首次以创业者身份赴会人士观察到,好些人提前1到3个月,甚至一年前就开始做准备,锁定目标,提前约好见面时间地点,备齐资料。有任务的几乎都会提前到,穿梭于各大医疗投资会、酒会、早餐会和年会。“如果能够Follow-up的有十几个,那已算是满载而归。”

很多新生代正踏步探索于新兴技术前沿。今年前来赴会的何春艳,已经摇身变为Biotech新锐——新芽基因的创始人,她开始向同行分享起公司所创的全球首个治疗DMD基因编辑药物的研发故事。这条全新的道路,在国内几乎还没人走,她抱有谦逊的学习之心前来,又带着“真创新、敢创新”的底气。

总体来看,前来参会的各路中国势力齐齐释放出活力。平台型公司国际化版图扩大,如宜明生物2023年收购了北美顶级GMP生产基地。新药出海成果丰硕,首个出海、首个叩开FDA大门的国产PD-1药物诞生,和黄、亿帆创新药也赴美上市。

当然,这场大爆发远不止参会者的贡献。

过去一年,中国诞生了约70笔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3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尤其在ADC领域,JPM会上有投资人总结,过去两年约740亿美元的ADC交易中,授权方为中国药企的占比接近50%,贡献最多;新药获批情况上,总体数量较上一年翻倍,而处于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中,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已占据35%,仅次于美国。

“大爆发是2023年中国创新药最好的注解,大家齐齐开始看好。”20年恍惚如一瞬,JPM会上释放的这一信号让宜明生物集团副总裁、海外板块负责人陈建吟味最为良久。曾经几家小公司带着大梦想,来到这片淘金之地,最初孤独的指路人还在继续向前走,但已不再感到孤单。肖珍不禁像陈建一样感慨,“我们如鸟,渐渐飞向了我们的山。”

前行路上必然离不开政策、资本等各方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人。陈建颇有感触,多年前一批学子飘洋过海,他们买完机票身上只剩10美元不到,房租需要靠导师帮助。摇身变为海归科学家后,结合国内做创新药的优势,与不断肥沃的创新土壤碰撞形成了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从JPM会上不到10家中国药企到数不清的本土Pharma、Biopharma与Biotech相逢旧金山,“这一变化离不开很多海归科学家‘20年磨一剑’后的厚积薄发。”

警惕爆发的另一面

我们为何要在这一节点关注JPM?JPM大会见证了中国的创新崛起,而这场大会本身带来医药人的,除了希望,还有勇气,以及生存的哲理。

会场外,JPM繁华依旧,虹吸效应持续,当“全球医药人都在”,你会为与老江湖们擦肩而过感到幸运。但有经验的人一定想告诉你,找项目、找钱、找伙伴之外,请警惕“酒店刺客”,去金门大桥留影,尽量安排在霓虹之下的深夜,毕竟白天你忙到没有任何时间。

会场内,新趋势、新技术贯穿耳膜。BD,是第42届JPM大会最明显的趋势。有受访者提到,一些MNC自研团队“越做越小”,很多都在抓外部新的机遇。于是,医药人不愿错过旧金山难得的拥挤时刻,毕竟最丰富的机遇就在眼前,最湍急的浪潮就在发言人口中。

在“岩浆”喷发背后,我们还应警惕被灼烧的痛楚,也应思考新阶段新的生存逻辑应该是什么。实际上,我们正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里,正如旧金山这座城市一样,右边是殿堂般的辉煌,左边是悬崖般的危险。

当成功穿越数轮周期的小核酸先驱Alnylam在台上笑谈自己“死过很多回”,在场的创业者均心生波澜。

“想清楚到底走什么路。但1000条路的地基,只能是扎实的临床数据。”受访者均认为,想要成功退出,核心是数据、是产品质量,“不要抱有侥幸,有的MNC光尽调团队就有100多个人,你没有时间和空间勾兑。”而被并购或BD标的的共性,陈建认为有三:除了有真东西,还要管理团队规范,相对国际化——这是奔向大海之前要翻的高山。

2024年JPM已落幕,但中国医药人的新阶段才刚开始。

(应采访对象要求,除具名采访对象外,肖珍为化名,其余采访对象均不具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