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家顶级龙头企业,选哪个最好?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462篇原创文章” 在近期的《所长会客厅》中,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致就是现在手里有八家企业,想进一步精简一下缩成四家,但一直很难取舍,想让所长帮忙看一下。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462原创文章”

在近期的《所长会客厅》中,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致就是现在手里有八家企业,想进一步精简一下缩成四家,但一直很难取舍,想让所长帮忙看一下。

其实他这个问题,看似问的是企业,想知道未来谁发展会更好,实际上是落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陷阱”,即锚定效应。

因为他已经有了这八家企业,所以才会一直盯着这八个不放,才会来回纠结。假设他目前这八个一个都没有,处于一个空仓的情况,要从大A中买四家企业,一方面就不存在来回纠结很难取舍的问题,另一方面,重选一遍,甚至可能出现现有的八个一个都没有的情况。

他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没有一个空杯心态,无法及时清空自己的持仓,换句话说,是对自己的持仓有感情,忘不掉手里已有的八家企业,忘不掉这八家企业的持有成本。

所以,所长给他的建议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投资策略一定要与之匹配。我这里无法给出你具体的投资建议。其实你自己的仓位也代表了你的态度。你现在无非是有一个锚定心理,因为已经买了,所以就只想到这八家公司,甚至还会被成本锚定,我已经赚了/亏了多少,将公司现有的价值同自己的成本锚定。你可以再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是空仓的,重新买股票,还会买这八只吗?对他们的仓位分布又是怎样的呢?做一个排序,然后砍掉你内心仓位最低的四个。

当然,这种空杯心态不仅仅适用于投资,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适合,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纠结、之所以迟迟做不了选择,就是因为对过去抱有感情,从而无法理性抉择。

比如很多人迟迟割舍不了一段孽缘,明知对方不合适,却仍是不免反反复复纠缠在一起彼此伤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理性对曾经进行清空,假定自己现在是单身,重新再找一个,会不会再找现在这个人,也许就能跳出这个陷阱。

再比如,很多企业在转型时都会面对非常大的阻拦,明知新业务是未来,但由于新业务会对旧业务产生冲击,便迟迟下不了决心对新业务进行投入,最后走向毁灭(典型如柯达,在新业务数码相机和旧业务胶卷相机中选择了保留胶卷相机,封存新技术),如果他们能换个角度思考,假设企业是空降一个CEO,没有曾经的包袱,他会怎么做?也许结局就会大不一样。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英特尔,上世纪80年代的英特尔还是一家存储器公司,后面随着日本公司的崛起以及存储器市场竞争的加剧,英特尔陷入了困境,当时英特尔的掌舵人安迪·格鲁夫就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司空降来一个新CEO,他会怎么办?他一定会将存储器砍掉,全力拥抱微处理器。既然新CEO会这么做,为什么自己不能这么做?

于是,安迪格鲁夫带领英特尔在关键时候转型成功,才有了现如今全球最知名的半导体企业。

不过,锚定效应虽然在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进步的绊脚石,但如果利用得好,其实也会成为我们的一大助力。

巴菲特在曾经的一次股东大会中说过,他之所以买可口可乐,是将其看作一条准绳,当他想买其他企业的时候,就会问‘为什么我宁愿买它,而不是增仓可口可乐?’

是呀,如果我们能像巴菲特这样利用好锚定效应,其实可以避免很多决策错误。举个例子,所长自己就很喜欢用茅台作为锚定点,每当自己想要买某家企业时,就会结合当下茅台的潜在收益率进行对比,一是相应的企业能否像茅台一样,长期提供10%-15%左右的回报?二是相应的企业能否像茅台一样,让人拿着安心?

一般而言,很少有像茅台一样拿着安心的企业,所以,所长就会继续进行对比,相应企业要提供多少更高的收益可能性,才能弥补他对比茅台而增添的风险。

所长发现,每每自己如此对企业进行对比,下手就会更慎重,即便别人再强推、看起来再好,也能保持淡定,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好处会非常多。

再比如,如果我们一开始阅读的就是经典,接触的就是境界高的人,那面对一些陷阱和“坏人”就能更容易能分辨出来,古玩行业有一句话“真货看多了,假货一眼假”也正是如此道理。

回到投资,我们最好的做法便是既要有锚定效应,又要有空杯心态。

首先甭管组合什么样子,最好有一个压舱石,这个压舱石要足够稳健,让你能足够确信他的作用就是作为投资组合中的锚,让你今后的所有动作都围绕这个锚展开,该不该买入新标的、该什么时候入手、当不当加仓,这都会让你的选择更理性;自己也应当定期检查/审视自己的组合,仔细审问自己,如果现在自己空仓,还会不会入手这些标的或者换新的标的,如此,便可以让自己的组合永远处于最佳状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