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研框架(4):我为什么坚持做个股深研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个人投资过程中的思考和阶段性梳理,本人只是一个普通小散,文章观点不一定正确,投资水平也很一般,文章中涉及的股票或者基金均可能有大幅下跌的风险,请保持独立思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观点仅作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个人投资过程中的思考和阶段性梳理,本人只是一个普通小散,文章观点不一定正确,投资水平也很一般,文章中涉及的股票或者基金均可能有大幅下跌的风险,请保持独立思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观点仅作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读者朋友请勿据此操作!

这篇是企业投研框架的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企业投研框架系列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梳理自己的投研框架,如果能够给读者朋友们一点启发,那也是不错的,系列文章中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能会举例一些具体的企业,但是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考虑到我是“著名反指”以及这两年凄惨的收益率,文章中提到股票或者基金均可能有大幅下跌的风险,请保持独立思考。

企业投研框架的第中,我们已经聊过了企业估值的“六种模型”,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聊聊理念,也即为什么我坚持做个股深研。

长期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两年的投资收益做的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个股方面亏的比较多,比较典型的失败案例就是:梦百合、中国平安、浙江美大等等,这些失败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企业都是我早期买入的标的,要么是当初买的时候没有对企业有深入的研究,要么是抄某些大V的作业(对的,我一直都是一个普通小散,尤其是以前没有个股深研能力的时候,基本上靠抄大V作业来买个股),要么就是买了企业后没有长期深入跟踪研究,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投资标的上的亏损,事情发生的转机恰巧是我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在我刚开始写自媒体的时候,我主要是从指数基金开始写起的,一方面是我在指数基金方面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投资经验了,另一方面是研究基金比起个股深研来说还是要容易一些,再者当时我对个股投研的能力还非常弱,因此从开始写自媒体的时候就是从基金开始入手的。

后来随着写自媒体的时间变长,基金方面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还开发了我自己的“咸鱼估值系统”,这也是“输出倒逼输入”的附加收获,后来开始着手个股深研同时把手头的持仓企业都开始捋了一遍,企业系列分析文章越写越多,这个时候“输出倒逼输入”的效果又开始发挥作用,个人感觉在企业投研方面的能力也是突飞猛进,这才有了现在的企业投研框架系列文章。

那么在个股投资方面交了这么多学费后,为什么我仍然坚持做个股深研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R1:我个人是把投资当作贯穿一生的事业来做

虽然我也非常认同“大部分普通人最适合的品种还是基金”这个观点,但是单单就我自己个体而言是将投资当作贯穿一生的事业来做的,那么此时深入地研究企业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真金白银地投入并且长期深入跟踪研究企业后,才能从中感受“行业属性、生意模式、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企业增长势能、企业估值、自由现金流、不同生意模式下市场的估值逻辑”这些深刻内涵,这些不是看看投资类书籍或者背一些投资大师语录就可以真正理解的,我觉得需要长期真金白银地投入后,不断总结反思和刻意练习感受才能真正理解,而真正理解这些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R2:个股深研可以降维辅助基金投资

作为一个从基金开始投资然后跨越到个股深研的投资者,我对基金和个股投资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那么对于基金投资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刘慈欣作品的读者,就拿《三体》中的元素举例,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那么当做基金研究的时候就会遇到“基金封装”给基民竖的一道墙,就像《三体》中“智子”给人类基础科学领域竖的一堵墙一样,而如果投资者有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那么多行业个股深研的积累可以实现降维辅助基金投资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Part1:多行业个股深研积累对行业属性理解更深刻

当基金投资时非常常见的分析就是基金的行业分布、基金的进攻防御性分析,或者基金经理的行业偏好,如果是行业指数基金那么就更直接了,当然投资者可以通过记住一些行业属性来标记基金分类,比如“白酒是个高利润率、现金流好的生意”、“银行是个有较强周期性和宏观经济相关性比较高的行业”、“医药是个需求刚性重视研发和专利的行业”等等,但是前面写过,只有真金白银地投入并且长期深入跟踪研究企业后,才能从中感受“行业属性、生意模式、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企业增长势能、企业估值、自由现金流、不同生意模式下市场的估值逻辑”这些深刻内涵,这些不是看看投资类书籍或者背一些投资大师语录就可以真正理解的,此时多行业个股深研积累对行业属性理解会比单纯记忆行业属性特征更深刻;

Part2:多行业个股深研可以透过“基金外壳”窥视基金底层资产

正如之前写过的,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那么当做基金研究的时候就会遇到“基金封装”给基民竖的一道墙,就像《三体》中“智子”给人类基础科学竖的一堵墙一样,基金由于分散持仓了很多成分股,“基金封装”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基金的“黑盒属性”,指数基金还好一些,因为成分股都是可以查询的,投资者需要理解的指数的行业分布和策略逻辑,如果是主动型基金,通常只有前十大持仓股可以管中窥豹,无论是哪种形式,基金的底层资产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如果投资者没有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那么到了基金持仓股分析这一步,通常只能得出“该基金持有XX行业的龙头企业”这类结论,通过长期的多行业的企业深研积累虽然也无法完全覆盖某只基金的全部前十大权重股,但是一般来说前十大权重里面通常可以覆盖3-4家,如果这几个权重股都是自己曾经深入研究过的,那么对该基金底层资产质量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R3: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优质标的稀缺需要个股挖掘

在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优质标的会更加稀缺,此时通过个股挖掘配置相比于通过基金覆盖可以获取更高的潜在收益率,并且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各个行业内的企业会出现分化,通过个股挖掘使得配置更加精准,毕竟像高端白酒那样整个板块表现都非常强势的细分赛道是非常稀缺的。

R4:分散投资不深研难以把握成长性和估值

在个股投资领域有一种策略就是“分散投资不深研”,也就是分散投资很多个股,但是每个企业都不会配置太高的权重,并且对每个企业都只做一些基本的研究,不会深入地研究基本面,对于这种投资策略虽然可以避免基本面研究失误导致的大幅亏损风险,但是不深研其实也很难把握企业的估值及成长性,如何判断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及竞争优势同时给予一个合理的估值,都是建立在对行业的理解,行业生命周期阶段及企业具体业务的空间和成长性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分散投资不深研最后的潜在投资收益率可能和投资基金是差不多的,但是直接投资基金可能会更加轻松并且风险更低;

最后总结一下:

虽然这两年的投资收益做的不好,在个股上也亏了不少钱,但是我依然坚持做个股深研,主要是以下原因:

R1:我个人是把投资当作贯穿一生的事业来做

R2:个股深研可以降维辅助基金投资(Part1多行业个股深研积累对行业属性理解更深刻+Part2多行业个股深研可以透过“基金外壳”窥视基金底层资产)

R3: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优质标的稀缺需要个股挖掘

R4:分散投资不深研难以把握成长性和估值

投资不容易,希望自己以后能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进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