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对279票,欧洲议会通过停售燃油车议案,全面电动化持续推进

禁售包括HEV和PHEV在内新燃油车

当地时间周二(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2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

这也表明,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按照协议内容,欧盟的中期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燃油轿车减排55%,小货车减排50%。之后,该协议将交由欧洲理事会通过并最终实施。

据了解,协议的目标是2035年开始在欧盟27国范围内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按照普通家用轻型车15年的使用期限,这项禁令将确保欧盟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全面电动化持续推进


备受关注的欧盟禁燃法规迎来了重要时刻。

2月14日,经过多轮辩论,虽然遭到欧洲最大团体保守派议员的反对,欧洲议会最终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结果,正式批准了2035年欧洲停售新燃油汽车的议案。即将举行的欧洲部长级会议将正式将欧洲禁燃变成了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

此举意味着,到2035年,所有在欧盟范围销售新的汽油和柴油驱动汽车、轻型商用车、HEV混合动力车以及在中国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NEV)之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也将在被禁止的行列。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协议还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内容显示,欧盟方面要求,与2021年的水平相比,在2030年实现燃油轿车减排55%,远高于现有的37.5%目标,而小货车要实现50%的减排。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欧盟27国达成共识,欧洲燃油车禁售计划明晰,此前欧盟在2021年提出法律时遭到了德国等欧盟国家及部分行业协会的抵制。

根据北京商报去年6月报道,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在内的行业团体也在试图游说议员反对该计划,他们认为到2035年完全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不利于替代低碳燃料,考虑到充电基础设施的推出尚不确定,现在承诺这一目标还为时过早。

因此,最终协议包含了一些灵活性并有所保留。诸如,到2026年12月,委员会将监测排放限值与真实燃料和能源消耗数据之间的差距,调整制造商特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并提出适当的后续措施。以及在2035年底之前,小批量生产(产量介于1000辆至10000辆新车或1000辆至22000辆货车)的制造商可获得豁免。

对于该决议,外媒披露消息,欧盟官员迪莫斯公开表示,中国在2022年向国际市场推出了80款电动车,这些都是质量很好的车辆,欧洲必须要和中国竞争,不能将电动车市场拱手让给中国。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草案,中国电动车大发展成为了挡箭牌,长期以来,欧洲议会在中欧关系上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欧洲议会多次通过反华议案,并且还会通过力挺台岛的议案草案。如今欧洲议会搬出所谓的“中国威胁”,就顺利通过限制燃油车的议案草案,对抗中国也成了欧洲议会的“法宝”。

除了欧洲,不少国家同样发布了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

据统计,挪威宣布将于2025年实施禁售传统燃油车;荷兰、美国加州、德国和印度则宣布将在2030年禁售传统燃油车;法国和英国则推迟十年,将于2040年禁售传统燃油车,其中英国停售的不仅是燃油车,还包括油电混动汽车。

“未来禁售燃油车是大势所趋。”2月3日,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在社交媒体发文称,预计2030年前后是世界各国禁售燃油车的共识时间,也是deadline,传统燃油车的诺基亚时刻,燃油车转型、新能源车抢占市场的最后7年时间窗口。


多车企已开始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


截至2022年底,对应的已有多家车企对外公布停售燃油车的计划。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多家车企已开始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部分车企公布的停产燃油车时间计划整理如下:

比亚迪汽车:2022年3月全面停售燃油车

4月3日,比亚迪率先宣布退出油车市场,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的传统车企。比亚迪在一则《关于停产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说明》中表示: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公司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在汽车板块,公司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此外,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的比亚迪经销商正在清理店内的燃油车库存。其中比亚迪北京某经销商表示:目前店内已经没有燃油版的宋MAX;广州比亚迪经销商表示:比亚迪F3已停产,店内也没有库存车;甘肃某比亚迪经销商表示:燃油车销量仅占店内车辆的3%左右,目前店内会把库存燃油车清完;河南某比亚迪经销商则称,上个月购买燃油车的用户占到总成交量的15%,目前店内只有两款燃油车型在售,店内现在可以给到7000元到8000元的优惠。

北汽集团: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早在2018年,北汽集团就宣布预计到2025年全面停止销售燃油汽车,并计划到2020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的销售。从目前来看,北汽集团已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到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也仅是时间问题。数据显示,北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板块北汽蓝谷旗下拥有ARCFOX和BEIJING两个产品品牌,2021年累计销量为26127辆,较2020年的25914辆微增0.82%。

长安汽车: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2017年10月,长安汽车对外公布“香格里拉计划”,这项计划直指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计划,长安汽车将在未来8年中累计向新能源领域投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则将实行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上个月3月26日,长安汽车朱华荣还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中国燃油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其中34个品牌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有9个品牌消亡。朱华荣认为,未来3-5年将有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即关闭、停产、合并、转型)。

丰田汽车:2030年中国、欧洲、北美地区停售燃油车;2035年雷克萨斯品牌全面停售燃油车

丰田汽车作为全球汽车巨头,在大势所趋面前同样做出了新的改变。2021年12月14日,丰田章男携15款全新电动车亮相电池电动汽车战略说明会,并宣布了一项长达10年的电动汽车计划。丰田章男宣布将在2030年前投入350亿美元作为电动车研究资金,在此之前,丰田将在全球推出30款电动汽车并实现350万辆的销售。其中,在中国市场,2025年丰田和雷克萨斯将导入35款新电动化产品,包括10款纯电车型,到2035年雷克萨斯则只销售电动汽车,即全面转型为纯电品牌。

大众汽车:2035年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

大众集团是发力电动化较早的跨国汽车集团,2021年大众和奥迪宣布将停止内燃机研发,2025年奥迪品牌将推出旗下最后一款全新燃油车型,到2030年奥迪将停售燃油车型,而大众品牌则宣布2035年在欧洲市场停售燃油车。2021年3月5日,大众集团表示,到2030年大众品牌在欧洲销售的新车中,电动汽车占比为70%,而中国和美国市场占比为50%。2021年6月,大众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众品牌将于2035前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届时将全部生产、销售纯电动汽车,不过这一计划也仅仅只针对欧洲市场,中国和美国市场将会相对将停售时间推后一些。

本田汽车: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去年4月,本田汽车称,2030年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型将占汽车总销量的40%,2035年达80%,2040年增至100%,并停产燃油车。今年1月份,本田汽车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称,力争到2030年销售80万辆纯电动汽车,并指出:“如果不能在推进电动化的中国赢得竞争,就将被全世界淘汰。我们要改变全部领域,今后5年将决出胜负”。

梅赛德斯-奔驰:2030年停售燃油车

梅赛德斯-奔驰预计到2025年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纯电动汽车生产线的工厂。按照奔驰此前的规划,其计划2025年实现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总销量的50%,2030年停售燃油车,即2030年新车销售基本转型为纯电动车型。此外,自2025年起,奔驰所有新发布的车型架构将均为纯电平台,其每款车型都将提供纯电版本选择,届时奔驰还将推出3个全新纯电车型架构平台,分别覆盖所有中大型乘用车、性能电动车、纯电MPV和轻型商务车。

日产汽车:2025年后停售燃油车

2022年11月29日,日产汽车正式发布“日产汽车2030愿景”,按照其规划,日产汽车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176亿美元)将更多的产品线转为电动化,如在未来5年日产汽车将推出20款纯电动车型和搭载日产e-POWER技术的车型,此外,日产汽车还表示将在2030财年推出23款电气化汽车,其中包括15款电动汽车。日产汽车希望到2030财年(2030.4.1-2031.3.31)旗下日产品牌和英菲尼迪品牌的全球电驱化车型占比达到50%。此外,日产宣布计划到2025年后停售燃油车,并将把研发与销售方向转向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

起亚汽车:2035年欧盟市场停售燃油车

起亚汽车此前表示将在2035年欧盟市场停售燃油车,2040年之前在韩国以外市场实现全面电动化。根据规划,起亚将在今年引入纯电车型EV6,至2027年起亚每年都会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销量上,起亚计划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汽车120万辆的销量,其中起亚今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目标为16万辆,2026年销量为80.7万辆,最终到2030年将实现120万辆销量目标。

宝马集团:2030年欧盟停售燃油车

宝马集团将于2030年在欧盟停售燃油车,其预计到2023年在中国市场推出12款纯电动车型,覆盖目前几乎所有细分市场,到2025年,宝马集团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将是纯电动车。

除了以上车企外,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捷豹品牌以及沃尔沃等等也宣布未来将会停售燃油车。眼下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前景广阔,“电动化”迟早会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只是时间长久问题而已。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