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美国科技公司裁员,就业影响或有限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作者:刘政宁 张文朗等

裁员放映了疫情后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对称性”。

美国头部科技公司近期频繁透露裁员信息,Twitter、Meta、亚马逊等均宣布计划裁员千人以上。从总量上看,我们认为科技公司裁员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或有限。头部科技公司虽然市场规模大,但在就业市场中占比并不高,再加上其他行业招聘岗位仍然充足,短期或难以带来大规模失业。从结构上看,科技公司裁员反映了疫情后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对称性”。疫情影响下,商品消费复苏快于服务消费,线上活动恢复快于线下活动,这使得科技互联网行业在疫情初期受益,也导致其过度招聘。随着生活走向常态化,线上需求转向线下,科技公司景气度下降,被迫减员增效是理性选择。我们认为科技公司裁员并不意味就业市场整体“冷却”,对于美联储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体就业形势而非某个行业的好与坏。这也意味着科技公司裁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或有限。

► 美国科技公司近期频繁发布缩减招聘与大规模裁员信息[1],引发市场对于美国就业是否开始进入“失业潮”的讨论。11月4日,马斯克在收购Twitter后称要讲员工人数砍半,考虑到Twitter年初时拥有约7500名员工,这或意味着约3000名员工将面临失业危机[2]。11月9日,Facebook,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也称计划裁去约13%的员工,即约1.1万人[3]。11月14日,亚马逊称或将裁掉近1%的员工,即约1万人[4]。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科技公司也陆续宣布裁员计划,共享约车平台Lyft也称计划砍掉约700个岗位以缩减开支[5];线上房地产经纪公司Redfin裁撤了房屋翻新部门并关闭了RedfinNow业务,计划砍掉约13%的员工,即近900人[6];互联网支付公司Stripe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一,也称计划裁掉约14%的员工[7]。截至11月15日,根据Challenger,Gray&Christmas,Bloomberg的数据,这波科技公司总裁员规模余约3.1万人,约占非农总体1.53亿人就业的0.02%[8]。

科技公司裁员如何影响就业?从总量上看,我们认为科技公司裁员的影响或有限。首先,头部科技公司虽然市场规模大,但劳动力市场上占比却并不高。从最新的10月非农数据来看,近期裁员频发的科技行业在狭义口径下约占总非农就业人口2.6%,在广义口径下的占比约5%,总体不算大。其次,当前劳动力市场职位空缺率仍然较高,每两个空缺职位对应一个失业者。分行业看,在科技公司所属的专业商业服务领域,职位空缺率也仍有7.9%(截至2022年9月的数据),高于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被裁掉的科技行业员工仍有较大机会在其他类似的服务业找到工作。第三,从更高频的周度失业金申领数据来看,科技行业裁员的影响尚未体现出来。无论是从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还是从持续申领失业金人数来看,当前的数值都低于疫情前水平,也低于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后的时期。一个解释是这些劳动者还可以在其他行业迅速“找到下家”,不至于沦为失业。

► 从结构上看,此次美国科技公司“大裁员”反映了疫情后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对称性”。2020年初的疫情冲击导致美国线下消费受到抑制,被压制的需求向线上消费转移。互联网电商、线上娱乐、网络音视频、社交媒体等需求活动出现“井喷”。线上需求扩张让科技互联网公司从中受益,他们开始大规模招聘员工,从而导致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迅猛增长。数据显示,在整体非农就业还未恢复到疫情前趋势时,科技行业就业已超疫情前趋势水平。然而,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线上需求开始向线下需求回归,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景气度下降。这时,前期过度招聘的冗余劳动力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就成了“负担”,主动减员增效成了互联网公司的理性选择 。但另一方面,仍有一些线下服务业面临劳动力短缺,比如受疫情影响较大,复苏滞后的娱乐休闲、住宿餐饮业,其就业人数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对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他们仍有招聘需求,而且存在“屯粮式”(labor hoarding) 招聘的行为——对于好不容易招来的员工,企业不愿意轻易裁员,以免在下次招聘时付出更多成本。

总体上,我们认为科技公司裁员并不意味着美国就业市场整体在“冷却”,科技公司的行为更多是对前期过度扩张的纠偏,其他行业仍有较强的劳动力需求。历史经验也表明,信息行业裁员人数波动很大,跟整体非农就业以及衰退周期相关性并不高,或非良好的前瞻指标。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裁员数据,2000年、2014年都出现过科技公司裁员人数大涨但整体非农裁员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说明科技行业公司的裁员或并不意味着整体劳动力市场在降温。对美联储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体就业形势而非某个行业的好与坏。这也意味着科技公司裁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或有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