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收益“磨底”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招商固收尹睿哲,作者:尹睿哲、 李豫泽

预期反复成了常态,票息资产折价涌现

摘要

票息收益“磨底”时长创“最值”。国内外信号不断共振,掣肘利率市场做多,而政策验证期又抑制了波动上限。于投资者来说,适当提高票息资产持仓比例在所难免。尴尬的是,票息策略再三被拿出来做收益,超额利差势必会被逐一抹平。同时,理财作为增量资金不断涌入票息市场,还碰上净增量收缩的局面,收益底部窄幅震荡的格局会被强化。今年以来,主流品种不同期限/评级,估值收益持续位于历史分位数20%以下的时长已经缔造新的“最值”。

预期反复成了常态,票息资产折价涌现。9月以来,叫停大额申购的债基产品数量再次攀升,一是有“盘久必跌”的担忧;二是寻求机会调整持仓,落袋为安。票息市场调整再现,1)流动性较好的央企产业债折价成交比例升至17%,2)地级市及区县类平台债出现调整比例亦有增加。除此之外,还有两点指向情绪不佳:第一,信用现券流动性“降温”;第二,久期策略操作稳定性较差。

卖掉后,能买什么资产?情绪不佳体现在两点市场行为,一是持券不动,二是采取阶段止盈。后者会面临的是,卖掉资产之后,以什么资产来替代,毕竟不能空仓。从布局上来看,可以观察到两点变化:一方面,短债策略再度回归,1年内城投债近期成交笔数达721笔,超过7月至8月单周最大成交,产业债亦有相似表现。另一方面,抢配中短期金融债。1)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成交放量同时,低于估值收益成交的比例多在70%以上,好于前期表现之外,也优于城投债或者产业债;2)3年内证券公司债同样受到市场青睐。

切换策略的目的是什么?防风险是主线。阶段调整之后,的确会让部分资产的性价比显现。遗憾的是,当前主流资产的绝对收益水平整体偏低,与7月依旧有相当的距离。转换持仓的主要考量,与预防风险冲击有关。历年四季度,通常是信用风险多发地带,今年特殊之处:一是地产债展期不断,二是土地出让收入过快下滑,扰动弱资质城投债信仰。实际上,9月以来,天津和云南两地连续三周出现缩量折价成交,一定程度刻画高债务地区城投债担忧。

票息收益“磨低”时间创历次牛市最长,无论是策略执行,还是心理层面,都会给投资者提出挑战。利空信号过于集中释放,持券不炒,或者提升防御于情于理。异于过往的是,风险路径缺乏可参考的经验事实,会让防范措施来得比想象中快。近期短债策略回归、抢配金融债行为,均可以理解成为提前应对四季度的不确定性。不过,策略的选择,我们更倾向于存量账户拿稳资产,切勿轻易止盈优质地区的高票息资产。核心在于,资产荒逻辑的演绎还未终止。9月前三个交易周,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高于去年同期70%。反观9月票息资产净增,尚处于负区间。对增量资金而言,建议采用哑铃策略,1)3年至4年,国股行“二永”债是可以关注的资产,且小仓位下沉至同期限优质中小行二级资本债,2)综合财力中等偏上的地级市开发区,若能得到专项债支持,对应平台债稀缺属性或将增强,关注1.5年至2年存量券,3)产业债则关注预期差博弈,1.5年附近煤炭债及公用事业折价券可适当参与。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出现遗漏,信用风险超预期冲击


正文


顾虑丛生。美联储加息再次落地,让人民币汇率无暇喘息,走贬力度有加剧之势;“以我为主”的政策取向下,央行积极呵护流动性态度未变,但假期因素与跨月的叠加,资金利率正边际上抬;此外,地方保交楼措施实质性推进,据报道“国家开发银行已向辽宁省沈阳市支付全国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并且,地方债结存限额使用与明年额度提前下达,或形成接续,债市供给多了一分顾虑。

票息收益“磨底”时长创“最值”。国内外信号不断共振,掣肘利率市场做多,而政策验证期又抑制了波动上限。于投资者来说,适当提高票息资产持仓比例在所难免。尴尬的是,票息策略再三被拿出来做收益,超额利差势必会被逐一抹平。同时,理财作为增量资金不断涌入票息市场,还碰上净增量收缩的局面,收益底部窄幅震荡的格局会被强化。今年以来,主流品种不同期限/评级,估值收益持续位于历史分位数20%以下的时长已经缔造新的“最值”。其中,高等级短久期尤其明显,这与债券产品负债端久期、防范宽信用起效的驱动有关。

预期反复成了常态。9月以来,叫停大额申购的债基产品数量再次攀升,一是有“盘久必跌”的担忧;二是寻求机会调整持仓,落袋为安。事实上,今年债基叫停大额申购的频率明显高于去年,本身是赚钱变难(短债加杠杆不稳定),且模式趋于一致后,提前止盈有利于稳定收益排名。

票息资产折价自然涌现。1)流动性较好的央企产业债折价成交比例升至17%,2)地级市及区县类平台债出现调整比例亦有增加,即使其净增量状况一般,采取止盈的行为也较为普遍。不过,整体折价比例仍低于今年3月初和6月初。除此之外,还有两点指向情绪不佳。

第一,信用现券流动性“降温”。6月上旬至7月,新债净增受阻,叠加抢资产逻辑的再度演绎,让现券市场成交换手率创下近两年新高。随后,信用事件意外触发、利差创新低与利率市场振幅联动,参与现券配置意愿被削弱,这与上述折价成交是一体两面。

第二,久期策略操作稳定性较差。7月中旬开始,在居民配置逻辑转换的加持中,票息资产迎来拉久期。不同于以往,产业债首度成为机构操作久期策略标的,公用事业、煤炭及综合类行业平均成交期限不少突破2年。问题是,资管类产品净值化考核的背景中,债券类产品负债端期限大幅缩短,这必然会约束资产端久期敞口(负债期限的讨论详见《内卷的短债_20220605》)。换句话说,机构对长久期资产的追逐,是偏交易的心态,而非持有不动。因此,折价成交频繁,也会拖累长久期资产持有稳定性。

卖掉后,能买什么资产?如上述,情绪不佳体现在两点市场行为,一是持券不动,对应的是换手率中枢下移,二是采取阶段止盈。后者会面临的是,卖掉资产之后,以什么资产来替代,毕竟不能空仓。从布局上来看,可以观察到两点变化:

一方面,短债策略再度回归,1年内城投债近期成交笔数达721笔,超过7月至8月单周最大成交,产业债亦有相似表现。

另一方面,抢配中短期金融债。1)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成交放量同时,低于估值收益成交的比例多在70%以上,好于前期表现之外,也优于城投债或者产业债;2)3年内证券公司债同样受到市场青睐。

切换策略的目的是什么?防风险是主线。阶段调整之后,的确会让部分资产的性价比显现。遗憾的是,当前主流资产的绝对收益水平整体偏低,与7月依旧有相当的距离。转换持仓的主要考量,与预防风险冲击有关。历年四季度,通常是信用风险多发地带,今年特殊之处:一是地产债展期不断,二是土地出让收入过快下滑,扰动弱资质城投债信仰。实际上,9月以来,天津和云南两地连续三周出现缩量折价成交,一定程度刻画高债务地区城投债担忧。

票息收益“磨低”时间创历次牛市最长,无论是策略执行,还是心理层面,都会给投资者提出挑战。利空信号过于集中释放,持券不炒,或者提升防御于情于理。异于过往的是,风险路径缺乏可参考的经验事实,会让防范措施来得比想象中快。近期短债策略回归、抢配金融债行为,均可以理解成为提前应对四季度的不确定性。

不过,策略的选择,我们更倾向于存量账户拿稳资产,切勿轻易止盈优质地区的高票息资产。核心在于,资产荒逻辑的演绎还未终止。9月前三个交易周,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高于去年同期70%。反观9月票息资产净增,尚处于负区间。对增量资金而言,适当采用哑铃策略,1)3年至4年,国股行“二永”债是可以关注的资产,且小仓位下沉至同期限优质中小行二级资本债,2)综合财力中等偏上的地级市开发区,若能得到专项债支持,对应平台债稀缺属性或将增强,关注1.5年至2年存量券,3)产业债则关注预期差博弈,1.5年附近煤炭债及公用事业折价券可适当参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